打新冻结资金不合理也没必要
关于打新冻结资金的问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观点:
1. "冻结资金的目的":打新冻结资金主要是为了确保投资者在参与新股申购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防止出现透支申购的情况。这样可以保护市场的稳定,避免因资金不足导致的风险。
2. "冻结资金的合理性":
- "支持市场稳定":冻结资金可以防止市场因过度投机而波动,有利于市场的长期稳定。
- "保护投资者利益":冻结资金可以避免投资者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进行申购,减少因资金链断裂而带来的风险。
3. "冻结资金的必要性":
-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冻结资金虽然会占用一定资金,但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避免资金闲置。
- "降低市场风险":冻结资金有助于降低市场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
然而,也有人认为打新冻结资金不合理或不必要,以下是一些观点:
1. "冻结资金对投资者的影响":冻结资金会占用投资者的资金,可能会影响投资者在其他投资渠道的资金配置。
2. "冻结资金的效率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冻结资金可能并不必要,因为投资者已经具备了足够的资金实力。
总之,打新冻结资金是否合理和必要,取决于具体的情境和目的。在实际操作中,监管机构会根据市场情况和投资者需求,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关阅读延伸:打新冻结资金不合理也没必要
11股连发,投资者又要打新,市场又要冻结资金万亿元。这些钱不产生任何价值,也不拉动GDP,仅仅是对投资者的考核指标。本栏以为,收藏爱好者竞买名画也不必全额预缴款,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打新也是同理,其实只要交纳少量保证金即可,没必要交那么多钱用于冻结。
按照现在需要市值才能申购新股的打新规则,让投资者事先交钱根本毫无意义。以前新股随便打,大家靠资金拼命,冻结资金能够决定谁拿的新股多点,谁拿的新股少点。但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管理层是想用新股的利润来补贴二级市场。于是按照二级市场市值来分配新股购买额度。但附加了一个打新还要全额交钱这一规定,故本该享受补贴的很多中小投资者,因为缺少闲钱,也就没办法享受应有的中签份额,这严重不合理。
打新冻结资金不仅不合理,而且完全没有必要。从央行角度看,不管打新怎么冻结资金,1000亿元也好,1万亿元也罢,钱都没有离开银行系统,只不过从诸多个银行账户集中到了暂存账户;打新结束后又从暂存账户回到了原本的大量账户。这一过程,整个市场的财富值没有发生变化,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也没有变化,只不过是投资者之间比拼了一下,谁的借款能力强,谁就有机会获得更多的新股。
当这600多只新股发行全部完成后,肯定有一批人又赚得盆满钵满,那就是能够随时向银行借到钱的投资者。他们持有大量个人账户,每个账户几乎平分市值,一旦有新股发行,他们便向银行短期融资,三个工作日后又把钱还给银行,大家完美双赢,看起来是好事,但是却体现出不公。同样是市值,能随时借到钱的人就能“用足政策”,绝大多数借不到钱的中小散户只能象征性地抽签,然后实实在在的很难中签。
既然管理层按照市值分配新股,那么就应该大幅降低新股冻结资金比例,例如效仿拍卖行,凡是参加新股申购的投资者账户,需要交纳1万元打新保证金,如果中签后不认购新股,则没收这1万元,如果中签金额不足1万元,则用这1万元出资认购,那么新股申购者也就不会“逗你玩”,而且“逗你玩”吃亏的还是投资者自己。
既然能够用少量的保证金来保证中签投资者履约,那么何必弄出1万亿元的闲置资金,耽误效率还是小事,歪曲了管理层补贴中小投资者的本意才是最大的麻烦。本栏认为,如果管理层真的将打新冻结资金取消,或者降至足够低的水平,肯定会受到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欢迎。而且上万亿元的冻结资金,在银行存款三五天,还会产生不少的活期利息,这利息一项,也是唐僧肉,咱们明天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