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强调,杠杆率偏高需三管齐下控风险

张明强调,杠杆率偏高需三管齐下控风险"/

张明的观点反映了对当前经济或金融环境中杠杆率过高所带来的风险的关注。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分析:
1. "杠杆总水平偏高": - 杠杆率是指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例,是衡量企业或金融机构财务风险的重要指标。 - 当杠杆率过高时,意味着借款过多,资产相对较少,容易导致财务不稳定,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或市场波动时,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2. "控风险要三管齐下": - "加强监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市场和企业的监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特别是对高风险领域的监管。 - "优化金融结构":推动金融机构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对高风险资产的依赖,增加对实体经济的支持。 - "强化风险意识":提高企业和个人的风险意识,避免过度借贷和盲目投资,培养稳健的财务习惯。
具体措施包括: - "提高资本充足率":要求金融机构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 "加强债务重组":对过度负债的企业,通过债务重组等方式减轻其财务负担。 -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转型升级,降低对高杠杆行业的依赖,提高整体经济抗风险能力。
总之,张明的观点强调了在当前经济环境中,控制杠杆率、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性。通过三管齐下的措施,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内容: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

经济观察网 实习记者 吴培源 那么为什么出现高杠杆?到底该怎样应对?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中国的杠杆现处于不平衡时期,且总体水平偏高,应从资产、政府、居民三个角度控制风险。

杠杆的分布与成因

企业部门杠杆率高于居民和政府部门,截至2018年一季度,BIS (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非金融部门杠杆率的分布情况:企业部门164.1%,居民部门49.3%,政府部门47.8%。张明认为此数据不够准确,应该是企业130%左右,政府接近100%。

张明表示,企业部门的杠杆偏重国企,因各种因素,国企运行效率往往低于民企;而政府部门的杠杆集中在地方政府,尤其是发展程度较低的地方政府;但是居民的杠杆率却集中于发达城市,其中中产阶级杠杆率较高,这与较高的房价有关。

张明认为,企业部门加杠杆主要出现在国企,为的是扩大生产经营;而政府部门加杠杆旨在将资金投入基建投资领域;而居民加杠杆的原因,主要是买房,而且张明预计未来房地产在居民部门资产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事实上,在宏观杠杆率整体攀升的同时,部门间杠杆率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

“股票市场的上涨可以帮助上市公司去杠杆;房地产价格上涨则可以帮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开发商去杠杆。”张明说,从跨部门的视角来看,各部门间的杠杆率通过资产价格的上涨发生腾挪。

高杠杆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张明认为,高杠杆的风险可以从从资产负债表、部门间杠杆率的转移、居民部门视角与外部视角这四个角度来分析。

从资产负债表负债端和资产端来看,利率水平的上行将增大负债端压力,而资产价格的波动则将进一步削弱主体的偿债能力;而未来政府部门的杠杆压力有可能转移给居民和外部;居民部门财富过多集中在房地产,调控艰难。

张明对这些风险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策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应关注维稳资产价格、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和公共品供给。

张明认为,政府应当主导打破各领域资产的刚性兑付,向居民部门广泛提示投资风险,尤其在房地产投资领域应当教育买房者尊重契约,同时也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产品的供给,降低老百姓后顾之忧。

另外,从资产端和负债端来看,张明认为应当在防止利率过快上涨同时避免资产价格过快过大缩水,具体做法是放松货币政策,尽快让汇率浮动起来,并防止房地产大跌,对局部楼市过冷地区的房地产进行调控。

部门间杠杆率互动方面,张明建议可以加大调控力度,例如减税降费帮企业和居民部门稳杠杆、开征一些税种为平抑收入分配差距。

张明还指出,中国可以多吸收借鉴其他国家海外投资的经验,缓解贸易持续收缩给经常账户带来的压力。

过去几年,企业部门为了扩大再生产、政府部门为了支撑基建增长、居民部门为了买房,都不同程度地大幅加杠杆,张明认为,现在杠杆的风险已经开始显现,理应给予它更多的关注,平衡杠杆,缓解风险。

发布于 2025-05-31 12:12
收藏
1
上一篇:证券机构上市与否,关键议题分析与重点关注指南 下一篇:牛散偏爱加杠杆,信用账户频上榜引发市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