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向资金延迟显示引股民焦虑,六神无主,市场反应成谜?
北向资金是指通过沪股通和深股通进入中国内地股市的香港和海外资金。这些资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因为它反映了市场的外部资金流动情况。
如果北向资金的数据不即时显示,可能会让一些股民感到焦虑,尤其是那些依赖实时数据做出投资决策的投资者。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应对措施:
1. "技术原因":数据延迟可能是由于技术问题,如服务器故障、网络拥堵等。这时,股民可以耐心等待,通常问题会得到解决。
2. "监管要求":在某些情况下,监管机构可能出于保护市场稳定的目的,对数据发布进行延迟处理。
3. "应对措施":
- "关注其他指标":除了北向资金,投资者还可以关注其他市场指标,如成交量、股价走势、行业动态等。
- "长期视角":从长期投资的角度来看,短期资金流动可能对股价的影响有限,重要的是公司的基本面和行业前景。
- "理性分析":即使数据延迟,也要保持理性,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做出冲动的投资决策。
总的来说,虽然北向资金数据的不即时显示可能会让一些股民感到不安,但投资者应该保持冷静,从多方面分析市场信息,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
相关内容:


5月13日,北上资金的实时数据正式挥别广大股民,沪深股通即时买入交易金额、卖出交易金额和交易总额等均不再显示。取而代之的是“额度制”,即沪深股通当日额度余额大于或等于30%时,显示“额度充足”;小于30%时,即时公布额度余额。目前沪深股通每日的额度分别为520亿,按照上述规则来计算,即沪港通、深港通每日使用超过364亿额度时,就能披露实施数据,但就算如此,也并不能和之前一样,能知道沪深股通分别净流入或净流出多少。不过当日总的流入、流出情况收盘后是能看到的。

记者查阅各大平台,沪深股通目前均已按照相关要求以“额度制”方式显示成交状态。至于为什么突然做出这一安排,官方的是:交易资讯披露机制作为沪深港通机制安排的重要一环,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沪深交易所有关负责人亦表示,沪深港通交易资讯披露机制安排,最初是为了有效揭示、提醒投资者交易额度使用情况,但其披露频率和内容与A股市场资讯披露的一般习惯不同 ,也不同于国际主流市场的普遍做法。从国际实践来看,欧美等主流市场均不在盘中即时披露某一特定类别投资者的交易资讯,也未在交易资讯披露机制上,对国内投资者与国际投资者做出差异化安排。
官方如此,民间各方则有不同看法,唱好的有,质疑声也很多。毕竟自2014年沪港通机制启动以来,市场就已经习惯了关注北向资金的一举一动,大波散户更是将其视为投资风向标。2016年深股通启动进一步扩展了北向资金的范围后,沪深股通便愈发成为外资流入内地股市的主要途径,由此在大众心中北向资金就等于外资,慢慢的,更出现了将外资称作“聪明钱”的作法。
数据显示,自沪深港通开通以来至今,北向资金已净流入1.84万亿元,合计持股市值则为2.26万亿元,这意味着北上资金的帐面浮盈金额高达0.42万亿元,收益 率22.83%,跑赢绝大多数投资者。除此以外,北向资金的重仓股相对稳定,集中长期持有行业龙头公司,保持着极低的换手率,而A股投资者的平均年换手率多数在200%以上,可以说北向资金 是“长期主义者”,更看重基本面,而较少投机,光这一点就注定了会赢过容易追涨杀跌的众多散户们,2020年大举抄底白酒和新能源的成功一战则更加重了股民心中北向资金的地位。
可自2021年后,情况开始有了变化。根据数据统计,在2021年以前,基于北向资金持仓及流向构建的策略较为有效,原因是有着较好的基本面的支撑,对“聪明钱”的跟随策略确实可以带来较好的超额收益。但是在2021年之后,由于诸多不确定因素的陡然加多,如中美贸易战、流动性收紧等,市场逐渐从基本面定价转向了情绪驱动,以价值投资为导向的投资策略有时反而不如宽基,北向资金也逐渐开始脱离了基本面,操作愈来愈频繁,甚至出现了一些不理性的抛售,媒体更是着力于放大这一变化,唯恐天下不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北向资金的跟随策略也开始失效,对于“聪明钱”的跟随,逐渐演变成了对悲观情绪的跟随,因而简单的视北向资金为金指标便很难再具有超额收益 ,甚至有时还跑输市场。
在此背景下,早在去年就有了“关停北向资金交易数据的实施披露”的呼声,有业内人士认为交易资讯披露程度过高,尤其是盘中即时披露买入成交金额、卖出成交金额、净流入流出金额等,助长了北向资金的引导性。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北向资金“风向标”交易的行列,容易产生情绪共振,过度交易更容易使得北向交易资讯成为影响股价的因数,但真正从中获利的投资者将越来 越少,终将成为股市“内耗”,被“割韭菜”。
除此以外,也有人认为仅有北向资金在盘中和盘后即时披露资金流向和持仓明细数据,其他一些投资者类别只是在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略有体现持仓资讯的做法有失公平。对于其他投资者而言,由于北向资金的资讯被过分放大,密集的资讯轰炸有可能干扰投资者判断,进而影响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投资者跟风交易也容易因此遭受损失。
同时有学者表示,北向资金数据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指标,与成交量、换手率这类传统情绪指标类似,仅仅反映了当前市场上的情绪,并无明确的领先性,反而恶化市场风气, 因此从披露机制入手,优化北向资金披露机制,弱化对于北向资金动态的资讯关注度是十分之有必要的。
因此,有不少人士对此次停止披露北上资金即时行情的做法拍手称好,认为该政策一来能够鼓励投资者立足于上市公司业绩、金融环境和宏观基本面等特征,参考更能体现公司价值的相关资讯披露,着眼于长远,开展价值投资,因而从长期资金流向角度疏导市场预期。二来对于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量化机构)而言,缺少了即时数据的披露也减少了其波动操作和杠杆操作的空间,从而更加有利于市场的稳定。
但记者在流览一些财经证券网站时发现,市场中也充斥着对该做法嗤之以鼻的声音,毕竟十年以来,短线投资者已经习惯了关注北向资金的一举一动,将其视为重要参考指标之一,如今骤然消失,确实有些难以适从。总的来说,多数观点认为停止公布北向资金即时交易数据只会让市场越来越不公平,因为对散户而言又少了一个消息管道,而对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量化基金则没什么影响 ,毕竟他们“有的是后台,有的是门路”。

没了北向即时数据后,股民们还可以看什么呢?
首先,内资仍是市场成交的主力,每日的内资主力资金仍通过交易软体可以即时查询到相关的资讯。其次,盘后沪深股通成交总额及总笔数、ETF成交总额、当日前十大成交活跃证券名单及其成交总额会进行公布,这些数据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另外还可以参考相关港股指标及A50即时指标,这些数据都十分具有代表性。
其实对于A股市场而言,北向资金的总额度虽一再调整,但终究较小,每日的成交金额亦不大,历史上最大的单日成交净额也不超过250亿元,对于每日成交万亿元的市场,所占的比例均低于2.5%,资金体量并不大,但就像小支点撬动大地球,股民就喜欢把北向资金奉为圭臬,北向资金的流入流出总牵动着 市场的情绪。在近年经济下行、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作为外资的代言人——北向资金身份十分敏感,因此股民热衷于将情绪和愿望都投注在这个外来者身上,如今没有了情感寄托的对象,市场是否就真的能如乐观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回归基本面、理性定价的状态吗?
其实资金的流入流出本应当是常态,不应成为“网红”,股民们之所以总像无头苍蝇般乱转,抓住一个点就使劲用使劲薅,或许是因为市场自己生了病, 这些“网红”只是病症发作时凸起的脓包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