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双星闪耀的战略新兴产业,低空专业热度飙升
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快速发展,以下是这两个领域的一些特点和现状:
### 低空经济
1. "定义":低空经济是指航空器在距地面1000米以下的空间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通用航空、无人机、轻型飞机等。
2. "发展现状":随着无人机、轻型飞机等技术的进步,低空经济在中国迅速崛起。目前,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逐步推进,低空空域开放程度不断提高。
3. "应用领域":低空经济广泛应用于物流、农业、测绘、应急等领域,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4.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低空经济发展,如《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实施方案》等。
### 商业航天
1. "定义":商业航天是指企业或私人机构从事的航天活动,包括卫星发射、卫星运营、空间探索等。
2. "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取得了显著进展,多个商业航天公司成功发射了卫星,并开展了相关业务。
3. "应用领域":商业航天在通信、导航、遥感、科学实验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有助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4.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如《关于促进商业航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 低空专业大热
1. "原因":低空经济的
相关内容:
2025年起,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在内的6所“双一流”高校将首次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吹响人才培养“集结号”。

国家高度重视,“低空经济”与“商业航天”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于当年年底设立“低空经济司”,标志着低空经济正式升格为国家战略。进入2025年,低空经济更被首次与“商业航天”并列为重点发展方向,并提出“建立全链条治理机制”的任务目标。
这背后,是低空经济日益显现的巨大潜力。根据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我国低空空域资源广阔,3000米以下空域占全国总空域的85%以上,目前仅开发利用不足30%。这意味着,伴随监管机制优化、技术升级以及政策激励,低空经济将在未来十年释放数万亿级别的市场空间。
六所“双一流”高校首批开设新专业,抢占人才培养制高点
为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教育部于2024年底公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6所高校将于2025年起开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年度招生总规模预计为360人。该专业归属工学门类中的“交叉工程类”,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这六所高校均为国内工科实力最强的研究型高校,具备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和深厚的航空航天工程积淀。例如:
- 北航由无人系统研究院牵头,集成飞行学院、自动化学院等五大一级学科资源,聚焦低空飞行器系统研发。
- 北理工在“宇航与机电”大类中设立“低空技术班”,开设低空综合交通管理、新能源飞行器控制等课程,教学团队中包含7位两院院士。
- 北邮则结合其通信与计算机学科优势,重点打造低空通信与信息安全方向的复合型人才。
- 南航和西工大依托其“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低空系统工程平台”。
- 华南理工将利用自有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校企实验平台,强化智能控制与智联网方向的低空技术研发能力。

不只是“飞行器”:从空域基础设施到智能协同的复合型系统
低空经济并不等同于简单的“无人机经济”,而是囊括了低空飞行器系统、空地协同控制、适航安全管理、低空空域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复杂环节。正如香港科技大学校董会主席沈向洋在2024年教育部主办的“教育大讲堂”中指出:“低空经济是一场关于系统思维与跨界融合的深层次产业革命。”
事实上,香港科技大学已于2024年初率先成立“低空经济研究中心”,以人工智能、系统工程和商业创新为核心交叉点,构建全球领先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这种跨学科协同的理念也正是内地6所高校新专业建设的核心思路。
人才去向广泛,未来就业空间广阔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将服务于低空航空器制造、无人系统研发、飞行控制算法设计、低空交通管理等关键岗位。未来他们可在航空航天企业、智能制造公司、城市空中交通规划机构、空域管理单位等多类主体中承担核心职责。
以北京理工大学为例,其新设课程体系覆盖飞行器动力系统、低空交通仿真与调度、适航标准与测试等,明确培养能胜任“理论+工程+监管”全链条工作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此外,一些高校还在博士点、研究中心等高端人才培养层面提前布局。例如,山东大学已在威海校区启动“低空技术与工程”博士点设置论证会,华东师范大学也成立了“低空经济空间智能技术研究中心”,力图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空天信息融合方面抢占技术高地。

结语:高校抢滩“新蓝海”,低空经济腾飞可期
低空经济是人工智能、航空工程、先进制造、通信技术等多个领域融合发展的典型缩影。从国家政策的连续推动,到“双一流”高校的快速响应,再到高校课程、实验、平台一体化建设的提速,一个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产业协同的“低空经济生态体系”正加速形成。
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低空经济”将不仅是一种新业态,更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今,随着专业建设逐步完善,教育系统正为这一战略新兴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源”和“人才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