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债市,纠结情绪蔓延,市场走向何方?
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走势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宏观经济状况、政策导向、市场情绪等。当前债市出现纠结的情况,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1. "经济增长预期":如果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分歧较大,可能会影响到债券价格。一方面,如果预期经济增长放缓,投资者可能会寻求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避险;另一方面,如果预期经济回暖,投资者可能会转向股票等风险资产。
2. "货币政策":央行货币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市场利率。例如,如果央行倾向于宽松政策,可能会降低市场利率,推动债券价格上涨;反之,如果货币政策收紧,市场利率上升,则可能导致债券价格下跌。
3. "通胀预期":通胀预期也是影响债市的重要因素。如果市场普遍预期通胀上升,可能会推高市场利率,从而对债券价格产生压力。
4. "市场流动性":市场流动性充足时,投资者购买债券的意愿可能增强,推动债券价格上涨;反之,流动性收紧时,债券价格可能会承压。
5.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形势、国际贸易关系、国际资本流动等外部因素也会对债市产生影响。
面对当前的债市纠结,投资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 "分散投资":通过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债券,如国债、企业债、地方政府债等,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 "关注基本面":深入研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行业趋势等基本面因素,以更全面地评估债券投资价值。
相关内容:
眼下大家对债市的确有些纠结。
第一,从长期看,债市收益率和经济基本面有关,在国内经济弱复苏背景下,无风险收益率或持续下行。
可到了今天的位置,不管是利差保护,还是所谓的票息保护都谈不上,这时候债券交易员的“含金量”便显现出来了,因为要做波段,赚交易的钱,但这本质上又和股票没太大区别了。
第二,1月市场预期的降准降息落空,但从去年12月以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了大约40BP,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抢跑了后面的降息空间?
第三,两会召开在即,会议期间是否有超预期的政策释放?债市在2024年走出了“无所畏惧”的牛市,但此时此刻不管是投资端还是负债端,大家都对可能的变数保持敬畏。
第四,从底层资产收益率来看,10年期国债在1.6%左右,30年期国债在1.8%左右,如果2025年利率没有大幅下行,那么以利率债为主的债券基金的费前回报或将很难大幅超越国债静态收益率。
所以大家才越来越重视固收增强类基金,靠多资产来增厚收益,尽量分散单一品种波动的风险。
但我也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业绩比较好的债基,其实是封闭式债基。
之前买股基大家对持有期会比较敏感,那债基上也会这么看吗?
买债基,你会纠结持有期吗?
诚然持有期基金现在的关注度一般,那是因为A股自身的周期波动过于剧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的买卖和择时。
债基呢?
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我梳理了一下,在东财三级分类项下,中长期纯债基金近三年的回报,扣掉因大规模赎回导致收益大幅抬升的产品,也剔除新成立的债基,将封闭期类债基与普通的开放式债基,放在一起做了一个对比。
截至2025年2月9日,我在Choice上统计的封闭期类债基近三年的平均回报率,大约是11.01%,而普通开放式债基的平均收益率,是10.76%,前者领先了约25BP。
另一方面看回撤数据,封闭期类债基近三年的平均最大回撤是1.17%,而普通开放式债基的平均最大回撤1.46%,封闭期债基的回撤控制整体也更好。
毕竟持有期债基的杠杆率上限理论上可以达到200%,比普通开放式的140%上限要高,哪怕在实操中不太会把杠杆怼满,但留给基金经理操作的空间还是不一样的。
再加上持有期基金流动性的冲击更小,在去年那种适合做波段的行情下,负债端的影响小,有助于进一步放大基金收益。
于是,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第一,债基的适用场景可能和银行理财基本一致?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买的理财产品,是不是很多也是半年、甚至一年开放的品种。
如果你是月光族,没有储蓄的能力和习惯,那可以问问咱爸妈甚至爷爷奶奶,他们买理财是不是很多都是按照存钱那样去“储蓄”,可能1年之后,到日子了再取出。
债基虽然名字叫基金,在日常运作中按净值化来运作,但投的资产绝大部分还是债券,和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没太大差别,所以你买一只一年定开类的债基,是不是本质上和一年期的理财差不太多?当然,都存在亏损的风险。
第二,从收益和回撤来看,封闭期债基的表现整体更好,我们是不是没必要对债基的持有期太敏感,甚至于谈之色变?
一些即将到开放期的定开债基
以我亲身经验,买定开债基最“痛”的地方不在别处,而是当你千挑万选,选好产品加完自选之后,它还没到开放期,到了开放期又忘了买...
所以我也用Wind梳理了一下,一些近期即将要到开放期的定开债基。
考虑到对债市恐高症的朋友(包括我)也不在少数,考虑到略微带些权益的混合债基是当前市场共识,我今天主要统计了混合债券型基金的数据。
今天是2月20日,后面几天马上要开放的有这么几只。

从2024年收益来看,长城增强收益(A类)9.9%的收益率较为出色,大幅超越业绩比较基准1.65%的同期表现,且最大回撤也没有随着收益率的增加而显著放大,挺香的。(注:业绩来自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4.12.31,基金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这是混合型一级债基,投资范围是纯债+可转债,不包含股票。
我们看2024年四季报披露的数据,136.89%的仓位,21.05%的可转债,剩下的大头在纯债,配的主要就是利率债,包括国债、政金债等等。

翻回去看产品过去几年的持仓结构,基金经理张棪其实也配过一些信用债,但现在信用利差太低,配信用的性价比不算高。

注:过往持仓方向仅供参考,不代表基金未来长期必然投资方向,基金的投资范围与投资限制以基金合同载明为准。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就像开头说的,现在的债市,买方的思路也比较谨慎。
第一,在纯债上,虽然还见不到走熊的逻辑,但这个位置没人敢拿账户开玩笑,所以在纯债的投资上,当前或可更多关注短久期利率债,尽量减小久期风险。
第二,重视利率债的波段交易机会,我跟长城基金的朋友也聊了聊,他们为此还专门开发了一个利率债择时量化模型。
比如说,去监控不同机构对债券的交易,及时在久期上做出反应。
监管对债市下行较快的监督以及机构配债的广大需求之间的扰动,是2024年债市的主旋律,也创造了很多交易机会。
2024年年中,央妈针对部分机构对债券方面的激进配置策略做出了监管,而长城基金的量化模型也在跟踪每日机构投资者行为,观察机构间的买卖动向,更好地指导波段操作。
第三,可转债可能是市场今年的关注重点。在可转债投资上,基金经理张棪更多关注低价转债,其管理产品长城增强收益很重视回撤控制,尤其是去年转债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最大回撤1.12%真不算多。
如果说,如今的债市整体有些混沌、看不清,而股市可能会更积极的话,转债的机会或许也不错。
截至2月12日,今年中证转债及可交换债(931078)的收益已经达到了3.33%,比沪深300(-0.38%)和中证A500(0.95%)更好,所以依靠转债实现收益的增厚是有可能的。
当前转债市场整体估值相较去年9月并不算低,未来更要关注个券的机会。
比如红利类、消费类,以及市场关注度不高但过去几年下跌相当惨重的医药类,这是能有预期差的地方。
而展望2025年,股债资产的走势无外乎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上签,股债双牛,这样最好,稳稳赚钱就行。
第二,中签,股牛债熊,可以发挥转债的股性去做增强,在纯债上保持灵活的久期和杠杆;而如果是股熊债牛,那就和2024年一样,继续靠利率债和低价转债抓交易机会。
第三,下签,如果股债表现都不好,那就做好波段,把防回撤、控风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我们没办法准确预测市场,但专业的基金经理能做好预案、灵活应对。
长城基金,固收这几年做得很好
最后,我觉得长城增强收益做得比较好的一点,其实就是它的评估分红条款。
一方面,对这种定期开放类产品,大家会纠结锁定期对流动性的牺牲,怎么弥补呢?分红是一个办法。
另一方面,债牛行情,怎么在赚钱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来锁定利润呢?
其实还是分红。
自成立以来长城增强收益A、C类份额累计分红金额6.72亿元,A类累计分红31次,C类累计分红次数29次,2024年就实现了季季分红,分了4次。(注:分红数据源自基金公告,以上均按照收益分配公告计算分红次数,截至2025年1月14日。分红条款具体内容以基金合同载明为准。基金分红并不代表总投资的正回报,基金存在收益波动风险,不代表收益保障或其它任何形式的收益承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毕竟去年赚了小10个点,赚得多当然分得也多。当然今年的债市形势下,大家要对债基的收益期待更加保守一些,大家有这个认识即可。
其实,这几年长城基金在固收上做得不错,截至2024年Q4,公司固收团队在管公募资产规模已超3000亿元,其中债基超1000亿元,目前长城基金固收研究团队已覆盖信用债、利率债、转债、货币等多个研究方向,为固收投资提供有力支撑。
所以旗下还是有一些业绩不错的固收产品的。

(注:基金过往评价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市场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春节之后,股债大类资产整体表现都不错,但目前还早,后面的变化还有很多。
不论大家对股债资产如何判断,做好配置,还是有必要的。
长城增强收益详细业绩注释:
1)长城增强收益定期开放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A/C类成立于2013年9月6日,近五年历任基金经理为蔡旻(2017.7.27-2020.7.17)、张棪(2017.9.6至今),近五年业绩如下:2020、2021、2022、2023、2024年的A类业绩/C类业绩/业绩比较基准涨幅分别为5.53%/5.12%/1.65%、4.89%/4.47%/1.65%、-2.34%/-2.74%/1.65%、7.66%/7.23%/1.65%、9.92%/9.47%/1.65%。
2)数据源自基金定期报告,截至2024年12月31日。
风险提示:
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请投资者全面认识本基金的风险特征,听取销售机构的适当性意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在详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信息披露文件的基础上,谨慎投资。本基金经管理人评估风险等级为R2-中低风险,适合风险偏好C2-谨慎型及以上客户,具体风险评级以代销机构为准。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本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债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人自行负担。本基金基金合同约定,在符合有关基金分红条件的前提下,本基金每年收益分配次数最多为12次,每份基金份额每次收益分配比例不低于收益分配基准日每份基金份额可供分配利润的50%。若截至每季度末,某类基金份额的可供分配利润大于0.02元/份,且没有进行过当季度的收益分配(以收益分配基准日所在期间为准),则应于该季度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就该类基金份额的可供分配利润实施收益分配。本基金以定期开放式运作,在封闭期内您将面临因不能赎回或卖出基金份额而出现的流动性约束。每个封闭期为一年,指自基金合同生效日(包括该日)起或每一个开放期结束之日的次日(包括该日)起至次年对日(包括该日)的期间。如次年对日为非工作日,则该日的下一工作日为该封闭期的最后一日。本基金在封闭期间不接受申购、赎回等交易的申请。投资者进行投资时,应严格遵守反洗钱相关法规的规定,切实履行反洗钱义务。本投资观点并不构成对投资者实质性的投资建议或长城基金最终的投资观点。本公司不就任何依赖本文观点作出的投资行为承担责任。本产品由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发行与管理,代销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和风险管理责任。本资料仅为宣传用品,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