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湖州样本,Fintech赋能小微企业,实现贷款降本增效新突破”
绿色金融湖州样本通过金融科技(Fintech)的创新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小微企业的降本增效。以下是Fintech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几个方面:
### 1. 数据驱动贷款决策
- "大数据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小微企业的大数据,包括财务报表、交易记录、供应链信息等,金融机构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企业的信用风险,从而提供更精准的贷款服务。
- "信用评分模型":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信用评分模型,快速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估,简化贷款审批流程。
### 2. 优化贷款流程
- "线上贷款平台":建立线上贷款平台,实现贷款申请、审批、放款的全流程线上操作,提高效率,降低企业等待时间。
- "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贷款合同的透明度和安全性,减少欺诈风险。
### 3. 个性化金融服务
- "定制化产品":根据小微企业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贷款产品和服务,如无抵押贷款、供应链金融等。
- "利率优惠":针对绿色产业和环保项目,提供优惠利率,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投资。
### 4.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资金监控":通过Fintech手段实时监控企业资金流向,确保贷款资金用于合法合规的用途。
- "智能还款":根据企业现金流状况,智能调整还款计划,降低企业财务压力。
### 5. 促进绿色转型
相关内容:
3月9日,湖州市金融办副主任潘春晖在保尔森基金会举办的《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媒体线上发布会上如此阐述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绿贷通”系统的亮点。
据潘春晖介绍,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于2018年12月上线,通过搭建和运⾏“绿贷通”、“绿融通”和“绿信通”三⼤服务系统,为⼩微企业提供银⾏贷款、股权融资、绿⾊评价等⾦融服务。
截至目前,该平台上已累计注册中⼩微企业1.6万余家,⾦融机构30余家,投资机构近80家,累计帮助1.3万余家绿⾊⼩微企业获得银⾏授信超过1600亿元,为73个项⽬与投资机构对接并实现融资66.42亿余元。
《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中指出,利⽤⼤数据等⾦融科技⼿段,地⽅政府通过搭建⼩微企业与银⾏及资本市场对接平台,为⼩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完善便捷的服务,解决⼩微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改善资本市场的就绪程度和信息可获得性,引导⽀持⼩微企业绿⾊可持续发展。
同时,上述报告中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绿⾊信贷和绿⾊债券发展很快,但绿⾊信贷余额仍只占中国国内全部信贷余额的10%左右,绿⾊债券仍只占债券发⾏量的1%左右。要提升发展潜⼒,中国绿⾊⾦融的发展必须要克服标准不统⼀、信息不对称、绿⾊识别成本⾼、监管成本⾼、绿⾊⾦融难以向⼩微企业和消费领域延伸等障碍,⽽⾦融科技则为克服这些障碍提供了新的⼯具和⽅法。
具体来说,⾦融科技⼿段在绿⾊⾦融中的运⽤可以为⾦融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安全性和数据真实性,也可以为⾦融监管在标准推⼴、统计、审计与反洗绿等⽅⾯提供更加准确⾼效的服务。
助力标准推广
湖州市是中国⾸批创建绿⾊⾦融改⾰创新试验区的城市之⼀。《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中称,湖州市⼩微企业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湖州市⽣产制造及服务等各类⼩微企业数量达4万⾄5万家,企业数量占⽐99%以上。基于当地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特点,扶持⼩微企业的绿⾊可持续发展是其绿⾊⾦融的重点⼯作之⼀。
央行2019年11月份发布的《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8年,中国共发行绿色债券超过2800亿元,绿色债券存量规模接近6000亿元,位居全球前列;截至2018年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为8.23万亿元,同比增长16%,全年新增1.13万亿元,占同期企业和其他单位贷款增量的14.2%;2018年绿色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合计224.2亿元。
报告还认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在前期积极创新和大胆探索的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对绿色金融统一标准和规范发展的诉求日益强烈;研究构建国内统一、与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推动中国绿色金融规范健康发展的重中之重。
具体到实施层面,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上的“绿信通”是企业与项⽬的绿⾊评定系统。
潘春晖向媒体介绍,该系统主要是精准识别融资主体“绿”与“非绿”的问题,将湖州市制定的中国⾸个地⽅绿⾊融资主体认定评价标准,以打分卡的形式编入“绿信通”,通过接入政务数据平台,实现50%绿⾊评价指标数据的⾃动获得、判断和打分,破解⼩微企业“绿⾊识别难”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地⽅政府对平台上评价为“深绿、中绿、浅绿”的融资主体分别给予12%、9%、6%的绿色贷款贴息补助。
监管对绿色信贷的考核层面,央行牵头建设的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率先在湖州市进行试点,该系统集绿⾊信贷统计分析、绿⾊信贷流程监管、绿⾊信贷政策实施效应评估为⼀体,通过运⽤⼤数据、⼈⼯智能、云计算等⾦融科技⼿段,打造数据可溯源、可⽐较、可计量的绿⾊信贷业务的信息管理平台,以期解决⽬前普遍存在的绿⾊⾦融数据报送滞后、信息数据不全⾯、监管考核难等问题。
截⾄⽬前,该系统实现了湖州市辖区内的全部36家银⾏与⼈行端(湖州市中⼼⽀⾏)的全量、准实时逐笔数据报送,⼈⾏湖州市中⼼⽀⾏实现了对辖区内所有银⾏绿⾊信贷的精准信息统计、全⾯信息管理和业绩评价。
从银行层面来看,以湖州银行为例,该行于2019年7月份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第三家赤道银行。湖州银行总行绿色金融部副总经理方夏莹介绍称,该行将赤道原则适用流程嵌入了绿⾊信贷管理系统当中,半年以来,通过系统标准化操作,全行所有贷款中,触发赤道项目的条件、开展适用性管理的项目一共是16个。
据悉,绿⾊信贷管理系统的绿⾊信贷识别流程为,根据国家或地⽅绿⾊标准,对项⽬进⾏智能绿⾊贴标,再由专职⼈员对智能绿⾊贴标结果进⾏复核,做出最终绿⾊认定结果。按照⾦融监管部⻔的环境效益测算具体要求,建⽴专业的环境效益测算模型。依据项⽬环境效益测算公式及参数要求,测算项⽬环境效益指标,并动态跟踪项⽬环境效益。
打破数据壁垒降成本
风控成本高、融资额度小、征信数据缺失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如何打破各个政府部门数据壁垒,快速对融资主体进行精准全面的画像成了关键点。
“在大数据共享的过程当中存在着三个难题。一是认识还不够统一,不可否认的是,少数政府部门出于部门利益和数据安全考虑,对数据共享有所疑虑;二是各个部门数据格式不够统一、标准不够一致、接口也不够互通,存在技术壁垒;三是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缺少专门部门来统筹推进政府信息共享。“潘春晖如此表示。
他从三个方面介绍,湖州市是如何做到全面取消企业以往到银行申请贷款所需要提供的一些证明和材料等程序,打通政银企数据壁垒。
一是从理念上,省市各级政府将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持续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将公务数据整合共享作为数字政府建设的核心工作来抓。
二是在机制上,浙江省各级政府都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明确共享管理的部门,湖州还制定出台了湖州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明确各个部门打破数据壁垒,实行数据共享的一些责任和义务。
三是在设施上,湖州市打造了全市统一的公共数据管理平台,我们称之为“湖州城市数字大脑”,统一归集省市县三级政府部门的政务数据,并对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规范性、一致性等等进行清晰整合,再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提升数据资源高效共享。
有了上述理念、机制和设施基础,湖州市金融办牵头构建湖州市绿⾊⾦融综合服务平台,将金融机构所需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梳理整合、清晰归集。目前已汇集了湖州市辖所有36家银⾏和300余款信贷产品,整合了湖州市⼯商、税务、环境等31个主管部⻔单位的企业信息,实现了跨部⻔信息共享,提⾼企业的融资效率。
为⽀持⾦融科技在绿⾊与可持续⾦融领域的发展,《金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中建议相关的监管部⻔和⾏业协会也应该提供配套政策和服务于⾏业的⼀些“公共产品”。
主要包含三方面,监管部⻔应考虑建⽴统⼀的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将散布在各个信息源头的企业环境处罚信息、企业排污许可证信息、绿⾊项⽬可研报告整合在⼀个公开数据库,便于⾦融机构使⽤; 建议参考欧盟《通⽤数据保护条例》的有关经验,对公共环境数据和企业环境数据分类管理,建⽴数据授权机制;建议在有条件的绿⾊⾦融改⾰试验区和具有⾦融科技优势的城市开展绿⾊⾦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试点,可采⽤沙盒监管的管理⼿段,确保绿⾊⾦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