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法律服务,让群众便捷享权益
为了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设立法律服务站点":
- 在社区、乡镇设立法律服务站点,配备专业法律顾问,为当地居民提供法律咨询、调解、代理等服务。
2. "开展法律宣传和教育活动":
- 定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发放法律宣传资料,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
- 通过社区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普及法律知识,让群众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 "建立线上法律服务渠道":
- 开发法律服务平台,提供在线法律咨询、在线调解等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帮助。
- 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讲解法律知识,解答群众疑问。
4. "加强律师与基层联系":
- 鼓励律师参与社区法律服务,定期到基层开展法律援助活动。
- 建立律师与社区、乡镇的联动机制,形成法律服务的合力。
5. "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 对经济困难的群众,提供法律援助,降低他们维权成本。
- 建立健全法律援助机构,提高法律援助的质量和效率。
6.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
- 与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门建立协作机制,共同推进法律服务工作。
- 在办理民生事项时,引入法律顾问,确保政策落实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7. "强化监督考核"
相关内容:
前不久,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群众李某因农资买卖纠纷欲发起诉讼,但忙于事务无暇往返法院。在邮政工作人员指导下,他通过“共享法庭”提交证据材料,法官当天在线审核并立案。案件经调解后,双方在邮政网点签署和解协议,全程零跑腿。
2024年以来,山亭区人民法院与山亭区邮政分公司深化法邮合作服务模式,签署集约送达综合服务项目合作协议,实施“全集约送达+共享法庭+人民调解员+普法邮路”四位一体协作机制,将司法服务嵌入民生场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法律服务。
在合作的基础上,山亭区人民法院与邮政公司深度融合,构建法邮集约送达中心,形成了“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全程留痕”的集约化送达模式,通过“电子送达为主,其他送达为辅”的一站式送达服务,把送达等事务性工作从审判流程中分离出来,形成审送分离模式,进一步节约了司法资源,缩短了诉讼时长。
法官一键发起,邮政接收任务,集中打印制作文书、集约送达,实时反馈送达结果,解决了送达难问题,有效提升了案件整案送达率。
走进山亭区桑村镇邮政支局,门口悬挂的“共享法庭”标识格外醒目。厅堂内还配备了调解室、在线调解设备、文书自助打印机等,群众可通过视频系统直接连线法官,咨询法律问题、参与远程开庭调解等。
截至目前,山亭邮政已在全区打造“法邮合作”共享法庭5处,构建起覆盖全区各乡镇(街道)的司法便民网络。
“以前送信送报,现在还能送‘和谐’呢!”西集镇邮政支局投递员兼法邮调解员王光明说,在一次信件投递途中,他发现某村村民赵某与儿媳因赡养问题发生激烈争吵,王光明立即联系村干部共同入户参与调解。经1个多小时的释法说理,双方达成赡养协议,及时化解了一起家庭矛盾。
如今,这样热心的人民调解员在全区邮政还有不少。乡镇邮递员走街串巷,熟悉本地情况,经过法院、邮政筛选和法律知识培训,目前全区已有22名“法邮兼职调解员”,覆盖全区各乡镇(街道),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26起,审前成功化解率达82%。
一纸文书,承载的是法律权威;一次送达,传递的是司法温情。借助邮政投递员覆盖城乡的路线优势,山亭区已累计打造38条“普法邮路”,投递车辆变身流动宣传站,随邮件发放普法宣传资料。
山亭区还通过在快递包裹上粘贴反诈、法律知识贴纸,打造“法治包裹”,利用邮政车辆播放法治案例,投递员联合金融从业人员上门发放防骗手册等方式营造群防群治的良好法治氛围,2024年服务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
(记者 李志臣 宋喜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