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会软件上的双重身份,上约会软件找工作的人
使用约会软件找工作的人可能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1. "扩大社交圈":约会软件通常拥有大量的用户,使用这些平台可以更容易地接触到不同行业和领域的人。
2. "增加曝光度":在约会软件上发布求职信息,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从而提高找到工作的机会。
3. "匿名性":与传统的招聘渠道相比,约会软件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匿名性,求职者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求职意向。
4. "社交互动":通过社交互动,求职者可以更好地了解招聘方的公司文化、工作环境等,从而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5. "创新思维":使用约会软件找工作是一种创新的方式,可以吸引招聘方的注意,增加求职者的竞争力。
然而,使用约会软件找工作也存在一些风险和注意事项:
1. "信息真实性":在约会软件上,求职者需要谨慎对待他人的信息,避免泄露个人隐私。
2. "时间管理":在约会软件上花费大量时间寻找工作可能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交。
3. "职业发展":虽然使用约会软件可以增加求职机会,但也要注意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避免盲目跟风。
总之,使用约会软件找工作是一种新颖的求职方式,但求职者需要谨慎对待,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
相关内容:
"在就业形势越发严峻的当下,海投简历石沉大海逐渐成为常态,好的实习也变得门槛高筑。一批急于突围的求职者,开始将目光投向约会软件——这里不再只是年轻人荷尔蒙的集散地,更成了牛马们隐秘的角逐场。班味儿飘到了约会软件上。当“人脉即资源”的职场逻辑,侵入情感导向的约会平台,求职与约会的边界开始溶解。一句“需要内推吗?”能成为浪漫的开场白,约会也逐步沦为功利的筹码。


随着在约会软件上找工作的人越来越多,社交软件的功能边界也不断模糊。从“匹配灵魂”到“交换资源”,当求职氛围掺入约会平台,清晰的边界开始溶解。原本轻松随意的约会,变得令人迷惑。
在边界溶解的过程中,提供工作机会,也成了拉近关系的筹码。除了像宋凯西、沈放一样抱着明确求职意愿打开约会软件的人,还有一些人发现,自己原本抱着建立关系的目的进入软件,却歪打正着地获得了工作机会。
2020年末,孟言在本科的最后一年失恋。为了走出失恋的阵痛,她决定在约会软件上寻找新关系的可能。过不久,她便和一位比自己大几岁的男生匹配上了。聊了一会近况后,男生问她喜不喜欢碰运气?孟言说不喜欢,因为她运气向来不好。
这原本看上去只是一段稀松平常的约会前聊天,男生却出人意料地接着说:我们组最近在招新的实习生,你有没有兴趣?
还没等孟言反应过来,男生便发来了岗位介绍。孟言虽然有疑惑,但发现自己对这个岗位还比较感兴趣,背景也相对适合。她把简历发给了对方。两天后,她便收到了hr的电话,和她约第一次面试的时间。
第一次面试前,孟言和男生约了一次线下见面。见面的饭店,在孟言学校附近。那是2020年北京的十二月底。这顿饭上,他们简单地聊了下职业发展问题,话题很快就被转移到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约会常见话题上。
孟言发现,自己开始向男生分享自己之前很少向他人提起的故事。直到今天,她还记得那天他穿着黑色风衣和灰色围巾,围巾被他叠得整整齐齐放在餐桌上。将要分别时,他们约好了如果跨年没有别的安排,就再见一次面。
但他们的第二次见面并不是在跨年,而是在几天后的面试上。在公司,孟言发现,面试自己的人中有一个正是这位男生。
他们默契地表现出第一次见面的样子,职业化地完成面试。两个小时后,孟言就收到了通知她面试通过的电话。此后,男生又约孟言出去滑雪,时间定在跨年。那是他们见的第三面。
2021年一月初,孟言入职那天,两人第四次见面。同一天,他们确定了关系。

在得知宋凯西正在学习法语时,男生夸赞她很可爱,并开始默默练习她的中文名。在提供工作帮助外,宋凯西也慢慢发现了男生的特点:会聊一点女性主义,对她的世界充满好奇,默默关注她的生活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除了外貌和软件上呈现的有些差异,宋凯西心想,这个人好像还不错?
那就先当朋友处着吧,她这样对自己说。见面后,他们又保持了大约两周的联系。期间,男生一直非常热情地给她发消息,宋凯西也会积极回复,两人聊得有来有回。
除了工作,他们也会聊各自的私人生活和法国的社会议题。后来,宋凯西主动约男生出来看了一次电影,结果快到约定的见面时间时,男生临时说自己没空。但宋凯西已经为这次约会做好了安排。收到消息后,她对自己说:好吧,他可能确实有点喜欢我,但他应该也没那么想和我线下见面。
在这次未能实现的约会之后,他们在线上的聊天也迎来中断。

这段持续大概一个月的关系就这样无疾而终,停在了对话框里。然而男生专门整理的工作表格,却在宋凯西此后的求职过程中不断发生着作用。表格里一些只有本地人才知道的工作机会,例如机场里的网络工程师,极大开扩了她的求职思路。
在约会软件上,宋凯西在个人页面注明了自己的学生身份、专业领域以及求职意向。后来,她发现这也成为了许多约会对象跟她打开话题的契机。许多本地的,或是比她年长的约会对象会主动给她提供实习资讯和工作建议,探讨某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她曾在约会软件认识一位摩洛哥的男生,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和求职意向非常契合。线上聊天了一段时间后,两人约在公园,见了线下的第一面。
见面过后,男生开始主动在线上询问她是否需要实习机会。他告诉宋凯西,自己同公司的另外一个组正在招实习生,如果她愿意,可以去试试。宋凯西立刻给出肯定的回复。男生很快给了她对应负责人的邮箱。
初步沟通后,宋凯西因为工作时间和地点不太合适放弃了这个机会。她和摩洛哥男生这段持续了两周的联系也很快中断了。
经历了几段可以给她提供实用的工作信息或直接工作机会的约会之后,宋凯西开始不由得问自己:他们主动向我提供帮助,是不是希望我回馈他们一点什么?
她想,如果这种互惠关系发生在职场上,这样的人情来往会变得简单,对方推荐工作机会,自己有了资源后回馈同等的资源。但当它发生在约会中时,对方主动递出的橄榄枝,多数情况下都希望你回馈爱情或亲密关系。
然而,爱和陪伴真的是可以被交换或量化的吗?你给我提供工作信息,我应该陪你多久?如果你直接给了我工作职位,那我是不是应该直接和你接吻?种种迷茫和困惑,开始动摇宋凯西在约会中寻找工作机会的期望。
自2024年开始的,在异国他乡求学的日子里,工作关系,约会关系,恋爱关系被不确定性和孤独一并赶进了本就十分有限的生活空间中。这种拥挤却又飘忽不定的关系让宋凯西感到迷茫。面对对方带有明显目的性的付出,她开始感到压力。
沈放也经历了类似的迷茫。在拿到女生的内推码之后,他又信心满满地投递了好几个岗位。在等待流程推进时,他一直和女生在约会软件上保持联系,女生也一直与他沟通面试进度,还给出了一些面试意见。
然而,最终沈放的简历并没有通过这家公司的筛选。
在告诉女生这个结果不久后,沈放便发现自己无法在约会软件上找到她了。或许是她取消了配对,或许是她注销了账号。
关系的无疾而终,并没有给沈放带来太大震动。回顾这段时间,沈放发现两人从未聊过情感生活或是成长经历。他想,如果只是聊工作和推进流程,那约会对象和hr又有什么区别?毕竟,和hr失去联系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话是这么说,但沈放依然感觉,自己心里有一点失望。失望过后,他依然在自己的主页写着“求hr捞捞”,然后继续海投简历。

当二者边界模糊,由权力不对等带来的冲突便会显现。
孟言曾经历过这种困惑。在入职男朋友所在的公司后,孟言和他有意回避着二人的恋爱关系。两人在公司的交往,仅限于中午一起在食堂吃饭,然后下班一起回家。在朋友圈发合照时,他们也心照不宣地屏蔽同事。

但这份实习却意外持续了五个月左右。他们的恋爱关系则持续得更久,从她大四到研究生毕业,足足三年。
实习结束后,在孟言即将出国读研时,男朋友也在国内工作遭遇诸多不顺,同时被海外的就业机会所吸引。两人共同前往海外生活。
自2021年开始,在海外生活的两年,两人的生活都出现了巨大变动。孟言研究生阶段就读的项目和本科专业差异较大,在适应新专业和环境的过程中,她对自己独立掌握生活的能力逐渐有了更多信心,再也不是之前那个临毕业时感到未来一片混沌的女孩。
毕业后,孟言顺利找到一份当地的工程师工作,实现了在异国他乡的经济独立。而男友也决定换一个职业方向,在海外重新开始。但他对海外职业市场的考察出现偏差,逐渐增加的政策变动和经济压力让一向从容的他陷入对未来的焦虑和迷茫。
通过工作资源置换建立的关系,在最初就预设了权力地位的不等。这几年,和关系建立之初时一样,孟言发现男友始终保持着自己权力上位者的自我认知。即便在自己的低谷期,他仍习惯性地对孟言进行职业或生活上的“教育”或“帮助”,试图用自己的职场经验评价她的职业选择。
男友延续权力关系的惯性,让自我认同感不断提高,逐渐能主导自己生活的孟言感到不适。
经历几次工作导向的约会后,除了社交上的疲惫外,宋凯西也感到权力的不平等。她发现,如果对方一开始就把她当成一个需要帮助的女生,那她在男生眼里,就会是永远都需要他帮助和指引的下位者。那她又要如何在巴黎建立自己的生活?
宋凯西想到,自己最初的期望,是融入当地的职场和社会生活。但种种经历都告诉她,作为外来者想要融入,要么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的努力,要么主动把自己当作下位者。
在国外时,离开了受到男友指导的工作环境,自己也逐渐成长出了独立在海外生活的能力,孟言才发现,自己才是在关系中更成熟的那个。男友的性格和她相比更乐观松弛,这种心态曾在她焦虑迷茫的学生时代帮助和鼓舞她许多;但在两人都身处海外,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政策和工作市场,同时经济条件也不如在国内宽裕时,这种松弛便体现为一种缺乏计划和警惕不足。
孟言发现,自己既不愿意在他的指导下生活,也不再愿意为了他按自己不认可的方式生活了。他们的争吵也因此越来越多。最终,他们选择和平分手。
时至今日,孟言依然感谢前男友在她迷茫时为她提供的机会,但她同样也认为,当她逐渐成熟,变得不再需要他的搀扶,甚至两人的发展路径都不甚相同时,他们的权力关系也应该有一些变化。
想爱,但是害怕失去自我;想付出,但是怕得不到回报,也怕被他人利用。在约会和求职交织的复合关系中,这种迷茫又拧巴的心态成为常态,悖论无处不在。
德国社会学家卢曼在《作为激情的爱情》中指出,现代爱情的核心特征正在于其“悖论化编码”,即爱情通过不断制造矛盾——例如自由与责任、激情与稳定等——来维持系统的生命力。
爱情的不确定性并非秩序的敌人,反而是对冲风险的手段。“我需要你,但也要保持独立”,“我们可以互相搀扶,但也要有自己的事业”,这样悖论式的期望,实际是合理的必然。现代亲密关系正是通过自我生成的悖论,来应对社会分化和个体化需求。
将卢曼的理论代入现实社会,指向的结论是,浪漫关系中的“独立”在本质上不存在。亲密关系在一开始就无法承诺给双方真正的平等。
然而,约会软件又是一个如此功能明确的地方,所有人都在寻求各种各样的关系:互惠的关系,转瞬即逝的关系,只提供快感的关系,发乎情止乎礼,期待着细水长流的关系......这里容纳各种千奇百怪的关系,唯一的共同之处是单刀直入,目的明确。无论是在约会中掺入职场资源,还是抱着求职目的进入约会,在场合和期望的错位下,混沌也就此产生。
最朴素的道理终究会再次应验:太易得的东西往往不会太值钱。
终于,在2025年4月,沈放主页介绍上的“求hr捞捞”被换成了“某北京大厂算法实习中”。在经过多次碰壁和层层筛选后,沈放终于得到第一份自己的大厂实习:在约会软件之外。

如今,坐在实习工位上的沈放,有时也会回想起那天聊天框里出现内推链接的欣喜。后来他才知道,那家头部公司的内推通道里一天会收到上百份简历。而很多国内大厂员工,实际有每个月要达到一定内推量的指标。
所谓的内推之交,也不过是让简历被筛选的过程从海里捞针变成湖里捞针。不多的一点缘分,与筛选流程同寿。*据受访者要求,人物信息有模糊- END-撰文|刘雨妍编辑|罗方丹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