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2.7万亿元,多重因素影响盈利承压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前5个月的利润总额达到2.7万亿元,这一数据反映了我国工业经济的整体状况。然而,从多重因素影响盈利承压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 "盈利压力":虽然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较大,但“盈利承压”意味着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盈利能力面临一定的压力。
2. "多重因素影响":这里的多重因素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 "市场需求变化":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可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销售额和利润。
- "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可能导致企业成本上升,进而压缩利润空间。
-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一些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部分企业可能面临盈利下降的风险。
- "政策影响":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可能会出台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对企业盈利可能产生一定影响。
3. "应对措施":面对盈利压力,工业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拓展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降低对传统产业的依赖。
-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总之,尽管全国规模以上
相关阅读延伸:前5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2.7万亿元,多重因素影响盈利承压
6月2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至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04.3亿元,同比下降1.1%(按可比口径计算)。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1%。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于卫宁表示,多重因素影响工业企业利润下降。1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204.3亿元,比1至4月份增加6034.1亿元,但是受有效需求不足、工业品价格下降及短期因素波动等多重因素影响,同比下降1.1%。从利润构成看,投资收益等短期因素的上年同期基数较高,下拉1至5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1.7个百分点。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团队认为,工业企业同比增速从4月的3%大幅转负至5月的-9.1%,关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存在一定滞后性,美国加征关税对于我国企业盈利的影响逐渐开始“具象化”。
工业企业毛利润、营收保持增长
1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虽然有所下降,但从营业收入扣减营业成本计算的毛利润角度看,规上工业企业毛利润同比增长1.1%,拉动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0个百分点。从营业收入看,1至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工业企业营收持续保持增长态势,为企业下阶段盈利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数据显示,短期经济结构性的特征依旧明显,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进下,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表现更好,装备制造业效益保持较高水平。1至5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7.2%,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2.4个百分点。
此外,“两新”政策效应持续显现。1至5月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加大力度推动“两新”政策落地实施,有效释放内需活力。在大规模设备更新相关政策带动下,通用设备、专用设备行业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0.6%、7.1%,合计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0.6个百分点。
从单月数据来看,5月份,当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9.1%,较4月下降12.1个百分点,为去年10月以来最大跌幅,表明工业企业经营压力有所增大。从量、价、利润率三要素模型来看,三要素在5月份均出现下滑。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团队指出,5月份表现为“量上价下、利润率负增”的形势,除了PPI降幅扩大导致价格继续成为企业利润增速的拖累因子之外,企业营收利润率的下滑成为5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行的“导火索”。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马泓指出,1至5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速跌幅扩大,需要更多支持政策帮助困难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此外,1至5月份,工业产成品周转天数为20.8天、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超过70天,均高于去年同期水平,表明工业部门资产周转压力不小。
工业企业效益实现全面恢复尚需时日
对于未来工业企业利润走势,马泓认为,5月份工业企业利润下降受短期外部环境冲击、PPI持续走低,以及有效内需不济等综合因素影响,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实现全面恢复尚需时日。展望二季度末到三季度初,由于内需不振和工业部门物价水平仍旧处于低位,叠加高温等季节性特征,预计工业部门生产开工情况依旧难言乐观。
银河证券宏观研究团队指出,展望未来,下一步主要观察三个方面,一是扩大内需是否有更多政策以及“两新”政策的续接力度。6月26日发改委新闻发布会表示,下一步将抓紧推出加力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进一步降低经营主体设备更新融资成本;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按照既定工作安排,将在7月下达今年第三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
二是政策性金融工具的规模和投入方向,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已在“弦上”,一方面或对下半年基建和地产增速产生支撑,另一方面政策性金融工具或将重点投向科技创新、消费基础设施、“两新”和“两重”等领域,也会对这些行业带来利好。三是海外需求和地缘局势,短期内地区局势进一步升级的概率较小,对于我国外贸环境不是主要影响,重点需要关注中美贸易谈判进展以及美联储降息信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