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系列“奇葩事件”,揭秘亏钱有多容易
上市公司系列“奇葩事件”往往揭示了在资本市场中,投资者可能面临的风险和亏损的多种途径。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它们展示了亏钱有多容易:
1. "信息披露不透明":一些上市公司可能故意隐瞒或延迟披露重要信息,导致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最终导致亏损。
2. "财务造假":部分公司可能通过财务报表造假来美化业绩,吸引投资者购买股票。一旦真相大白,股价往往会大幅下跌,投资者蒙受损失。
3. "关联交易":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或关联方进行不公允的关联交易,损害中小股东利益,导致股价下跌。
4. "盲目扩张":一些公司为了追求规模扩张,不断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最终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股价暴跌。
5. "高比例质押":上市公司大股东将所持股份高比例质押,一旦股价下跌,可能导致质押股份被强制平仓,进而引发公司退市风险。
6. "违规操作":上市公司可能因违规操作,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受到监管部门处罚,导致股价下跌。
7. "业绩大幅波动":部分公司业绩波动较大,投资者难以准确判断其价值,容易在股价波动中亏损。
8. "行业风险":当上市公司所处行业面临重大政策调整、市场需求下降等风险时,公司业绩和股价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9. "市场炒作":部分股票可能因
相关内容:
原创: 刘晓博
A股和足球一样,总能不断挑战你的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奇葩事件。
最近两周,市场本身就“凄风苦雨”,再加上遭遇黑天鹅事件,多数股民半年来的收成基本上还给了市场,很多人开始出现亏损。
然而就在这个时间点上,股市不断爆出“奇葩事件”,挑战大家的心理极限。
事件一:康美药业的299亿资金,消失了!
4月29日,康美药业(600518)发布2018年年度报告,同时宣布对2017年年报数据财务数据进行更正。其更正金额之大令人瞠目:
康美药业2017年度应收账款少计6.4亿元,存货少计195.63亿元;因核算账户资金时存在错误,货币资金多计金额299.44亿元,康美药业期末的货币资金从调整前的341.5亿元,减少至42亿元。
利润表中,2017年收入多计88.98亿元;营业成本多计76.62亿元;公司在核算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存在错误,造成公司销售费用少计4.9亿元;财务费用少计2.28亿元。
这种级别的差错,显然很难用“会计人员粗心”来解释。因此,有人质疑上市公司“造假”。目前这一事件尚未有定论,但这只股票已经连续5天跌停,股价从10.6元已经跌至6.26元,市值损失接近216亿元。
康美药业总股本不足50亿,每股净资产5.12元,299亿现金“算错了”,对公司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上图为康美药业近年来的走势图,如果按照“前复权”,历史最高价为28.02元。目前价格相对于历史最高点跌去了77.7%。如果你最高点投入了100万,则目前只剩下了22.3万元,投资时间接近4年。
事件二:*ST康得的122亿存款,找不到了!
*ST康得(002450)的全称是“康得新复合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江苏张家港,上市地深交所的中小板。
这只股票在2015年大牛市中,曾创造了68.12元的高点,按照“前复权”的历史高点在2017年11月,为26.71元。如果按照这个高点,该股跌幅高达85%,目前股价只有4.08元。如果你在2017年11月高位投入100万买这只股票,目前剩余市值为15万元。
*ST康得的离奇故事是:公司2018年报称,有一笔122.1亿的钱存放在北京银行西单支行。但此前,这家公司却兑付不了到期的10亿元的债券。因此,公司独立董事对这笔存款的真实性表示了强烈质疑。
更奇葩的是:北京银行西单支行回复说“该账户余额为0元,该账户在我行有联动账户业务,银行归集金额为122.09亿元”。也就是说,账户上显示的确有122.09亿,但就是看得到、摸不着!由此引发了会计师事务所无法对该上市公司的年报真实性做出判断。
随着媒体层层挖掘,真正的原因暴露:*ST康得的大股东,康得投资集团在北京银行西单支行签署《现金管理合作协议》,为康得投资集团及其下属企业提供现金管理服务网络服务。也就是说,上市公司的资金一旦入账,就会被“全额归集”到控股公司账户。
于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上市公司的资金,是不是被控股公司占用了?
目前事件尚未有正式结论,我们不妨拭目以待。但*ST康得的股价已经连续多日跌停,股民损失惨重。
事件三: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总监同时宣布,无法保证年报真实性!
*ST赫美(002356)是深交所中小板的上市公司,全称“深圳赫美集团有限公司”。4月30日,在公布2018年年报的时候,公司的“董事兼总经理”做出了如下声明:
由于公司债务纠纷及公章管理不善,本人无法确定是否尚有未经过董事会审议但对公司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合同及协议。因此无法保证公司 2018 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而公司的副总经理则以2018年长期处于休假状态为由,“无法保证公司2018 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公司的财务总监“由于公司2018 年度审计报告被广东正中珠江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故无法保证公司2018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

这是A股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事件,三位核心高管都无法保证年报的真实性,也不知道这份年报是怎样炮制出来的。随后,公司股票被深交所加星,做了“退市风险警示”。
事件四:茅台母公司争做茅台经销商?
全球酒业第一股“贵州茅台”,最近风波缠身。本来,股价不断上涨是件好事。甚至有机构给出了预测,茅台拥有很强涨价潜力、涨价能力,未来还能上涨50%。
话音未落,暴跌降临。除了大盘调整的因素外,茅台集团突然成立了全资控股的营销公司,可能分茅台酒销售的“一杯羹”,是引发下跌的主因。
本来,上市公司贵州茅台旗下已经有自营的销售公司,下面还有33个子公司。这个销售系统的利润,当然归属上市公司。此外,茅台还有代理商体系。最近茅台压缩了代理商的数量。随后,就出现了大股东茅台集团自己成立的营销公司,这个公司的利润当然归属茅台集团,而不归属上市公司贵州茅台。
这可能会产生巨额的关联交易,还可能影响茅台的涨价能力、涨价潜力。投资者开始担心,未来茅台利润的增长,可能被茅台集团拿走很大一部分。
对此,上海证券交易所已经发出了监管工作函。事件尚未有最终结局,但茅台已经损失了超过1500亿的市值。
大股东通过代理销售上市公司的产品,最终实现利润转移,这在A股市场、白酒股里都有先例。正因为如此,证监会一直要求减少关联交易,鼓励整体上市。
好了。絮絮叨叨说了半天的A股的各种奇葩事,只是想告诉大家: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的风险有多大,事情有多么“无常”。
比如茅台的价值,大家都看好。但这种龙头企业、“市值大象”同样充满风险。大股东如果乱伸手,可以长期压制估值,这在其他名牌白酒上不乏先例。但这仅仅是风险一部分,如果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杀伤力会更大。至于高管更替,也会带来风险。
至于恶意的、目的明确的作假、掏空上市公司行为,就更难以及时发现。
去年年底以来被广泛关注的上市公司巨额“商誉”问题,其中隐藏着很多掏空上市公司的“恶意收购”,跟大股东向外洗钱有关。比如一个价值1000万的企业,5000万卖给上市公司。超额部分的“利润”,被少数人分赃。
高价收购的溢价部分,往往被计入“商誉”。目前A股上市公司商誉总值(2018年末)高达1.3万亿,仅深市上市公司在2018年年报里进行的“商誉减值”就高达1278亿元。也就是说,这部分钱通过年报方式“合理”蒸发了。
统计还显示:有26家上市公司商誉超过净资产。也就是说,这些上市公司基本上是靠“泡沫化的资产”支撑着的。或者说,其中大部分公司已经被掏空。
这就是我为什么反对普通人买股票的原因。市场太混乱,骗子太多,水太深,所以散户很容易受伤。
在“证券法”修订完成并正式实施之前,还会有很多奇葩事件爆出,很多垃圾公司的大股东、高管已经不怕退市,他们怕的是“修订后的证券法”。因为未来违法成本非常高。
相比之下,楼市就透明很多。你买的房子在哪个城市、哪个区,位于哪个地铁口旁边,这些都是不会变化的。你的房子是三房一厅,还是两房两厅,这些也不会变化。唯一能偷走你价值的,是学区的重新划分,以及政府规划的变动。这些不确定因素,比起股市来说简直弱爆了。
所以,不要嫌楼市投资升值慢,再慢也比你在股市“刀口舔血”安全得多。
最后简评一下4月的金融和通胀数据:
先看数据:
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2万亿元,市场预期1.20万亿元,前值1.69万亿元。
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36万亿元,市场预期1.65万亿元,前值2.86万亿元。
4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5%,预期8.5%,前值8.6%。
4月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9%,预期4.3%,前值4.6%。
点评: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4月央行有“轻踩刹车”的举动,这跟之前我们对政治局会议、央行一季度例会透露信息的分析一致。其中4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3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08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M1增速在3月反弹到4.6%之后再度跌到2.9%,这说明企业活期存款减少了,投资欲望有所下降。M2同比增速也放慢了,货币扩张变慢。
4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3%,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6%。这两个利率,前一个比三月微升,后一个比三月微降。利率并没有明显走高,当然也没有降低。
另外从贷款流向看,4月明显流向了楼市。根据央行数据——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02万亿元,住户部门贷款增加5258亿元。这说明4月新增贷款的51.5%给了居民家庭和个人,其中绝大部分肯定流入了楼市。而在今年前三个月,新增贷款里住户占比只有31.1%。

上图是统计局公布的CPI,4月同比涨幅达到了2.5%(图中蓝线),显著高于上个月的2.3%。这跟食品,特别是猪肉价格上涨有密切关系。统计局说,猪肉价格上涨了14.4%,带动CPI上涨了0.31个百分点。CPI高于2.5%,会增加央行降息的难度。但鉴于当前局势非常,如果需要,央行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降息,CPI短期超过3%将可以被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