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冒充清华经管学院院长行骗案,骗子如何得逞?新京报深度解析

揭秘冒充清华经管学院院长行骗案,骗子如何得逞?新京报深度解析"/

标题:揭秘冒充“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骗局:骗子的得逞之道
在当今信息时代,各种网络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近期,一名骗子假冒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院长,行骗多起,涉案金额巨大。那么,这名骗子是如何得逞的呢?以下是对这一事件的分析。
一、利用信息不对称
1. 混淆视听:骗子通过冒充知名高校院长,使得受害者对其身份产生信任,从而放松警惕。
2. 信息不对称:骗子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情况了如指掌,包括院长姓名、职务、学院活动等,而受害者对这方面的信息了解有限,难以辨认真伪。
二、操纵心理战术
1. 威胁恐吓:骗子利用受害者担心自身名誉、工作等方面的顾虑,施以威胁,使其产生恐惧心理。
2. 情感诱导:骗子在沟通过程中,以关心、同情等情感因素诱导受害者,使其逐渐放下防备。
三、技术手段
1. 伪造证件:骗子通过伪造名片、工作证等证件,使受害者对其身份产生信任。
2. 伪造邮件:骗子利用网络技术,伪造邮件,模仿真实邮件的格式和语气,以达到欺骗目的。
四、受害者因素
1. 贪婪心理:受害者因追求高额回报,忽视风险,容易上当受骗。
2. 缺乏防范意识:受害者对网络诈骗的

相关内容:

所谓“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曹玉磊”出席活动现场。图/涉事企业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曹玉磊”与某企业董事长完成战略签约?

据澎湃新闻报道,6月22日,一个名为“海宁上川商务发展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发文称,22日上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浙江分院签约授牌仪式在该公司举行。文章提到,“仪式中,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曹玉磊与桐生文化董事长陶云峰完成战略签约与分院授牌。”其中,关于清华经管学院院长的人物身份描述,成为网友质疑的焦点。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网显示,该学院现任院长为著名经济学家白重恩教授。而媒体从权威渠道确认,清华经管学院教职工中根本没有叫“曹玉磊”的人士。6月23日,清华经管学院发表声明称,学院教师相关信息均通过学院官方网站公开。

既然清华经管学院没有“曹玉磊”,那么此人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何能堂而皇之地以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之名开展活动?涉事企业又为何轻易采信了这一虚假身份?

进一步网络检索可以发现,除了上述企业公众号推文,还有名为“曹玉磊”的人士以“清大经管的奠基人”“清大经管研究院院长”的身份出现在多家企业的宣传文案中。另外,据爱企查提供的信息,一位名叫“曹玉磊”的人担任了北京清大聚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根据《清华大学章程》,清华大学的官方简称是清华。“清大”和“清华”,一字之差,指向意义截然不同。有理由怀疑,有人打着“清大”的名义打擦边球、混淆视听,借此牟取不正当利益。

作为我国顶尖的高等院校,清华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如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有了清华教授的背书,无疑有助于其打开销路。如果再进一步,企业与清华校属机构有项目合作,就搭上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快车,其声誉有望迈上新的台阶。

正如不少网友所说,在信息如此畅通的当下,想要核实清华经管学院的院长是谁,到学校官网一查便知。难道涉事企业是“傻白甜”,就这么“水灵灵”地相信,名不见经传的“曹玉磊”是清华经管学院院长不成?

有网友就表示,答案恐怕是,企业即便发现了此院长是“李鬼”,也不一定戳穿对方的身份。只要假院长让企业相信自己与清华有点儿沾亲带故的关系,企业就乐意顺水推舟。在这些企业眼里,只要达到了包装自己的目的,真清华还是假清华并不重要。

然而,对清华大学来说,绝不能放任这样的假院长、假教授在社会上招摇撞骗。他们假借清华大学的名号给企业站台背书,难免让不了解实情的人质疑清华的校风学风,对学校声誉构成严重损害。

实际上,这类名校身份被冒用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6月10日,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就发表声明,表示有不法分子冒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教职工的姓名及肖像,进行所谓“投资推介”“股票推荐”“操作指导”等,严重侵害学院教职工声誉。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企业公众号发文中,还出现“新疆分院”“浙江分院”的提法。这似乎表明,对清华经管学院的冒用,正逐渐呈现出组织化、规模化的特征。一次成功的忽悠以后,有关人员就会大肆宣传,久而久之就“三人成虎”了。

如此种种乱象,仅凭学校的自我澄清恐怕难以根绝。对于冒用名校身份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有必要开展综合治理,以更主动的治理手段打击违法主体。

一方面,对于那些冒用名校身份的骗子,公安机关、市场监管部门等执法机构要加大打击力度,及时揭开骗子的画皮;另一方面,相关方面也要意识到,某些与假院长、假教授合作的企业,恐怕并非单纯的受害者。

按照谁受益谁承担责任的原则,对于那些明知院长、教授身份不实,还与之开展合作的企业,同样要追究其责任。比如,根据商标法等法律的规定,追究企业侵权责任,令其为假借名校“吹牛皮”的行为付出沉痛代价。

唯有对造假者与利用造假的共谋者同时施以法律震慑,才能从根源上遏制披着名校马甲招摇撞骗的乱象,守护高等教育的公信力。

撰稿 / 南木(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赵琳

发布于 2025-07-03 09:32
收藏
1
上一篇:新加坡公司注册指南,股东与董事是否可兼为一人? 下一篇:法读房产解析,客户信息冲突下的佣金处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