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亿市值巅峰,揭秘中国第一股“国酒”茅台的炼成之路
茅台酒,作为中国第一股,市值超过三万亿,其成功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是茅台酒成为“国酒”的一些关键因素:
1. "独特的地理环境":茅台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茅台镇,这里地处赤水河边,气候湿润,土壤富含矿物质,为茅台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2. "独特的酿造工艺":茅台酒采用独特的“双轮发酵”工艺,即以高粱为原料,以小麦制曲,经过多次发酵、蒸馏、陈酿等工序,形成了其独特的风味。
3. "历史悠久":茅台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经过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酒文化。
4. "品牌建设":茅台酒在品牌建设上投入巨大,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赞助体育赛事等方式,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5. "政策扶持":在计划经济时期,茅台酒作为国家战略物资,得到了政策上的扶持和保护。改革开放后,茅台酒继续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6. "市场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高品质白酒的需求日益增长,茅台酒凭借其独特的品质和品牌影响力,满足了市场需求。
7. "领导人的推崇":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曾对茅台酒给予高度评价,使其成为“国酒”的象征。
8. "营销策略
相关内容:
茅台有多厉害,光看数字可能没有感觉。我们有请老百姓眼中的巨无霸,有宇宙第一银行之称的工商银行现身说法。工商银行位列上交所市值第二把交易,截止2021年2月10日,市值1.4万亿,不到茅台市值的一半!
更厉害的在后面,据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网站消息,茅台集团总工程师、首席质量官王莉,由贵州省科协推荐入围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消息一出,人们便将此事联系到多年前的“烟草院士”争议,甚至调侃其为“白酒院士”,连央媒都说“相关各方应当慎之又慎”。
央媒点名之后,茅台股价一路掉头往下,狠跌了好几天,市值目前2.59万亿,缩水6700亿。央媒点个名,再牛也得抖一抖。可是网友还是不依不饶,挖出了茅台的踩曲女工。茅台的踩曲女工都是二十几岁的少女,必须是211名校毕业,更可怕的是还要通过800米体能测试,是不是很腻害!
市值中国资本市场最大,总工参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连踩曲女工都必须211,你看茅台这么厉害,未来,不管是喝酒吹牛的时候多点八卦素材,还是投资理财的时候对股票多点了解,是不是都值得了解一下茅台?
第一章 红色传说
1.国酒之谜
说起茅台,现在称之为国酒一点不过分。不管是从大陆资本市场第一的公司体量,还是能由酒来定义一顿饭价值的社会认知,茅台都是当之无愧的国酒。
可是有个事情想想就有些奇怪,既然茅台酒这么好,在酒文化源远流长的中国,茅台在历史上好像没有什么名气。
比如杜康酒就有曹操的诗句佐证,“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甚至后来杜康可以直接指代美酒。
有趣的是在大众的记忆中,茅台酒却没有一首出名的古诗,哪怕提一下茅台酒或者茅台镇的名字,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奇怪?
2.茅台寻根
茅台集团引《史记·西南夷列传》的说法:“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夜郎”,将茅台酒的历史追溯至西汉。
故事说的是西汉有个叫唐蒙的兄弟,跑去南越,也就是现在的广东一带出公差。南越人公务宴请,请他喝(也可能是吃)了一种叫“枸酱”的特色的东西。唐蒙兄弟觉得非常美味可口,一问才知道原来是从四川那边运过来的。兄弟跑回首都长安弄了点给汉武帝,汉武帝喝了之后说,真好呀!
原文我是从正儿八经茅台集团官网上找到的。有趣的是,前半段确实是在《史记》上有原文,不过后面汉武帝说真好喝《史记》上却没找到。更有趣的是,在我这个外行人眼中,怎么看《史记》原文就觉得就是个特色美食,而不是美酒。我把其中的原文放在文章末尾,有兴趣的亲可以仔细品品。
退一万步说,就算“枸酱”和茅台酒的酱香的“酱”字是一个“酱”,确实是茅台酒的前身,那这个酒和我们现在能喝到的茅台酒也不是一个东西。因为就目前史学界的共识,白酒那个时候还没发明出来呢。
最早的自然发酵最多只能做出来酒精度数十几度的黄酒或者是米酒。为什么酒精度数上不去呢?因为再高酵母菌自己就被酒精干掉了,所以古代的自然发酵的酒最多也就十几度,什么黄酒、米酒、葡萄酒等自然发酵的酒都是低度酒。
那怎么让酒的度数提上去呢?这就需要用到蒸馏技术,把自然发酵的酒加热,因为酒精的沸点比水低,加热过程中会先变成蒸汽。这时候在蒸汽的上面放个盖子,酒精蒸汽冷却凝结成液态酒精,把这些液态酒精收集起来就变成了烈酒,虽然还是不可避免的会收集到一点水分,但是经过蒸馏,酒精度数可以到达60~70%。
那为什么现在一般卖的酒也就酒精含量在40~50%呢?你想得没错,因为后面还要继续加水。
现在的烈酒,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白酒,清朝往前说的烧酒,真正出现要等到元朝。
元朝得益于蒙古帝国的统治,贸易在欧亚大陆繁荣起来,同时也传播了文化和技术。史学界一般认为蒸馏白酒技术在元朝传播到中国。
据茅台集团自己的说法,到了宋代,“茅台酒”一词就开始出现,发展到元朝,茅台村落出现。到了明代,便因为茅台村的地名正式有了“茅台烧”、“茅台春”的酒名。这应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茅台酒的雏形。
真正有确凿史料记载的规模化生产要到清朝。根据《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镇在清嘉庆、道光年间造酒已初具规模。。“茅台(酿酒的)烧房不下二十余家,所费山粮不下两万石(dàn,体积单位,1石=10斗=1000升,大约100多斤,一千多吨)”。所酿之酒曰“茅台烧”。
可惜的是古酿造作房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进攻贵州时毁坏。要知道老窖池和老卤汤一样,在匠人眼中是宝贝,越老越好。泸州老窖有一款叫“国窖1573”的酒,后面的数字就是用的国宝窖池建立的时间。据说这个老窖池里面有一些玄之又玄的菌和微量元素。如果茅台的老窖池还在的话,说不定会有“茅台1573”。
茅台往古代追溯也就这点故事啦。而且中国大多数时候主流饮酒都不是白酒(蒸馏酒,或者说烧酒),清末民初的时候,上层精英喝的主要也还是黄酒。因此才会有“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的说法。试想如果武松在景阳冈连干十八碗茅台,保守估计相当一口气喝光十瓶茅台,景阳冈打虎一定会变成另外一个景阳冈老虎酒精中毒的故事。
所以历史上没茅台啥事就可以理解啦,因为茅台出生在边陲,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烧酒也不是社会精英喝的酒。
那么茅台这位出生在贫寒边陲的穷小子,又是如何一步步戴上国酒这个桂冠的呢?那就不得不提提1915年的旧金山往事。
3.名扬旧金山
要说茅台近代真正的高光时刻那一定是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这也是茅台成为国酒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
1915年,由美国政府主持,在旧金山举办了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PPIE,Panama Pacific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之所以冠名以巴拿马表面上是祝巴拿马运河竣工,但实际美国政府也同时想展示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的重建成果。据说这届博览会是世界博览会历史上历时最长、参展人数最多的一次,展期长达9个半月,总参观人数超过1800万。不过当时也没有互联网,会议的相关材料早已经无处找寻,历史已经不是任人打扮的布娃娃了,而是你说啥就是啥的乖孙子。
总之,刚刚成立的民国政府非常重视此次博览会。这是民国成立后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盛会,同时肩负着展示国家面貌、促进实业发展和学习外国经验的双重使命。民国政府农商部全权办理参博事宜,专门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
这就好像中国农业部组织全国的名优农产品参加世博会一样,规格非常高啦。事务局局长兼监督陈淇也不负众望,从全国各省征集了上万件展品,最终从美国拿回来了上千枚奖章。
在参会的过程中,就发生了茅台诸多传奇故事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据说展会上,中国送展的茅台酒装在黑不溜秋的陶瓶中,用木塞和猪尿泡封口。洋人评委一看这是黑乎乎的东西是啥,拒绝品尝。
这个时候负责茅台的叫乐嘉藻先生,先生一看这哪行,不远万里来到旧金山,结果连上场的机会都没有。一怒之下,他拿起一瓶茅台酒往地上一摔,顿时酒香四溢。恰巧此时正逢一大群洋人簇拥着来到中国馆。其中就有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罗斯福被酒香吸引,品尝一杯之后,后对身边人说:“各位,我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酒。”而他身边陪同的人中,正有此次博览会的高级评审委员会主席罗伯茨。
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话,乐嘉藻先生一定是故意的。他用视力5.0的双眼早早就看见了罗斯福和罗伯茨,还假装不认识,表演了一出苦肉戏。
不管怎么说,最终,在罗伯茨的安排下,茅台顺利参展。罗斯福大爷说是好酒那还能有假?博览会高级评审委员会对茅台酒进行了一番迷之操作的破格评审,认为此酒“风格独特,品质优良,且以冰晶见长”,应授予最高奖之大奖章以资奖励。
有同学说停,说隐约记得茅台应该是金奖,你怎么说是大奖章呢?
反正茅台集团官网讲茅台历史的有好几篇文章,有时候用大奖章,有时候用金奖。
这又是个有趣的小知识点啦。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共设有六个奖项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 大奖章(Grand Prize) 名誉奖章(Medal of Honor) 金质奖章(Gold Medal) 银质奖章(Silver Medal) 铜质奖章(Bronze Medal) 口头表彰奖(Honorable Meda,无奖牌) 整个博览会期间,共评出25527个获奖产品,其中实发奖章20344块,奖状25527张
估计只要去参展,不是太难看混个阳光普照奖应该不难。
茅台,国酒,那必须是最高荣誉,一定是大奖章,没错,肯定也必须是大奖章!
话说乐嘉藻怒掷茅台获金奖,啊呸,获大奖章之后,茅台获奖事件被美国各家报纸和上海《申报》等媒体当做花边新闻报道,成为博览会上被人称道传说的一件轶事(ba gua)。
得奖还不是结束,由于当时在茅台镇的烧房众多,比较大的有三家,成义、荣和和恒兴。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啥知识产权的概念,大家都叫茅台。参加博览会的茅台酒有成义烧房和荣和烧房两家的茅台。获奖之后,由于当时参会的织管理工作国家虽然很重视,但是没经验,管理得比较混乱,以至于弄不清楚到底是哪家获得了荣誉。导致两家为荣誉争执不休。
时任贵州省省长刘显世把两家烧坊叫到一起说:“咱们国家弄个金奖,啊呸,大奖章不容易。你们两家好好的,别窝里斗啊!共享荣誉,都可在商标上使用获奖名称!”两家人一看官老爷都发话了,面子必须给呀,这事就算是解决了。
其实呢,茅台这都还算不错的,最起码两家都可以共享荣誉。有些远渡重洋的展品就悲惨得多,因为管理混乱,根本没来得及打开就直接出口转内销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管他大奖章还是金奖,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智掷酒瓶振国威”故事的不仅仅是给茅台增加了一段传奇,更是茅台酒走出贵州,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茅台酒从此正式从一个地方酒开始走向世界。
这就好像曾经的微软中国终身荣誉总裁唐俊先生,你管他是上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是野鸡西太平洋大学,总之人家是有出国留洋的传奇故事。
但这还远远不够,试问中国哪个名酒没有一段传奇,要想戴上国酒皇冠,茅台还需要更大的机缘。
4.结缘1935
建国前,各种机缘巧合之下茅台酒和新中国的创立者们结下不解之缘。
话说1935年春天,中国工农红军突破乌江天险转战黔北,遵义会议后,在赤水河上来回四渡,途中曾经过茅台镇。
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曾经问邓颖超:“总理对茅台这么重视爱好,毛主席也这样重视茅台,是不是茅台酒特别好?你们在经过茅台的时候闻香下马,所以大家喜欢也忘不了?” 邓颖超说,“当初红军长征,一路封锁,缺医少药,死伤很多。路经茅台,周总理告诉大家,我们不是来喝茅台酒的,而是利用茅台酒疗伤。”“喝了以后可以杀菌提神、促进血液流通。走不动的、不能走路的伤病员,很多都可以继续走了。红军能顺利地到达陕北,茅台酒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自此之后,以周总理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一辈子尤其青睐茅台。
这段红色情缘的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主流社会精英基本上都是茅台酒的粉丝。
建国后,毛主席都曾干预过茅台的生产,提出要将茅台产量提升到一万吨。周总理更是曾经用茅台招待过很多外国政要。
据说美国总统尼克松结束访问中国回到华盛顿以后,向他的女儿特里西娅演示茅台的厉害。但是他忽略了给他表演的中国人用的是小酒杯这个细节,他把一瓶中国人赠送的茅台倒在碗里,点着了火,火势太大碗受热炸开了,吐着火苗的茅台流满了整个桌面,差点就在白宫酿成火灾。2010年之后,保利拍卖会曾多次拍出百万级的天价茅台,如果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尼克松哪里是给女儿点着了一瓶酒,分明是烧掉了一箱钱。
开国上将许世友将军更是知名的茅台迷,一天要喝一瓶茅台,据说连棺木中都有两瓶茅台。前去祭拜的老百姓知道许将军的爱好,都会带点酒,墓前的酒瓶都砌成了一道墙,蔚为壮观。
正是这种独一无二的红色基因,让茅台在建国后的奇闻轶事数不胜数。有了红色品牌故事的基础,再加上茅台人的苦心经营,茅台酒在品牌上逐渐碾压所有其他中国白酒。
如果说经过千年历史沉淀的茅台还只是一块璞玉的话,那么经过红色烈焰的雕琢,才有了现在的风华正茂。品味一杯茅台,不仅仅是品味酒的香醇,更是品味红色历史的厚重。
正所谓:
王侯将相宁有种
风流人物看今朝
陈酿古诗俱往矣
红色缎带系飞天
然而,品牌只是名声,王者之路从来名声只是表面,王座的基石都是绝对的实力。下次,咱们聊聊茅台的产品实力。
THE END
看官觉得看得过眼就顺手点个赞吧,您的支持就是我写作的动力,谢谢!
辛苦查询的参考资料贡献如下:
1.《史记》关于“枸酱”的记录:
茅台集团官网《古籍中关于茅台酒的记载》:
目前,关于茅台酒的最早的记载要数司马迁的《史记》了。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由此我们看到自番阳县令唐蒙出使南越国起,南越王以枸酱盛情款待,枸酱此时初为汉人所接触,直至传至汉朝皇室,汉武帝饮后赞其为“甘美之”,并将枸酱酒定为了贡品,渐为四方诸国所识。清代仁怀直隶厅同知陈熙晋有诗云“尤物移人付酒杯,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蒟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
史记原文:
建元六年,大行王恢击东越,东越杀王郢以报。恢因兵威使番阳令唐蒙风指晓南越。南越食蒙蜀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牂柯(读音为zāng kē,汉语词语,意思是指船只停泊时用以系缆绳的木桩),牂柯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出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
译文:
建元六年(前135年),大行王恢袭击东越,东越人把东越王郢杀死以回报汉朝。王恢凭借军队的威势派番阳令唐蒙将汉朝出兵的意图明确告诉给南越。南越把蜀郡盛产的枸酱拿给唐蒙吃,唐蒙询问枸酱是从何处得来的,南越人说:“是从西北边的牂柯而来,牂柯江有几里宽,流经番禺城向下游流去。”唐蒙回到长安,问蜀郡商人,商人说:“唯独蜀郡这个地方出产枸酱,当地很多人都拿着它偷偷到夜郎去卖
以上资料来自李翰文主编的《史记》精注全译。《史记》中并无汉武帝甘美之的记载。不知茅台集团官网文章后续内容出自何处。
网友有人评论,看起来更像是一种酱,而非酒。不过茅台集团官网还是以此将茅台酒追溯至汉代。
茅台集团关于枸酱的相关内容见《古籍中关于茅台酒的记载》
https://www.china-moutai.com/maotaijituan/jzbl/jzcs/399772/index.html
2.关于国宝窖池:
据说对中国(固态)蒸馏酒来说,发酵窖池的使用年龄(通称为“窖龄”),对酒品的老熟程度和香味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窖1573主打的宣传点的就是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1573年)的“国宝窖池”。
3.关于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的争议:
此说法有争议,也有人说此处的白酒是指白色的米酒。本文采信《中国老酒全书》的说法,将此处的白酒认为是蒸馏白酒。即便是米酒也不影响文章的表达,都是黄酒是主流的意思。
4.关于万国博览会的资料: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最高奖项是“大奖章” 设立六个奖项等级: 大奖章(Grand Prize) 名誉奖章(Medal of Honor) 金质奖章(Gold Medal) 银质奖章(Silver Medal) 铜质奖章(Bronze Medal) 口头表彰奖(Honorable Meda,无奖牌) 整个博览会期间,共评出25527个获奖产品,其中实发奖章20344块,奖状25527张。
资料见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巴拿马万国博览会#cite_note-1
5.关于茅台酒冰晶的说法:
文中所说之“冰晶”,按茅台集团的说法应是茅台酒特具的酒花之误。酒花就是晃动酒瓶或者倒酒到大一些的容器中时出现的小气泡,据说如要酒花呈均匀分布,上翻密度间隙很明显,而且酒花缓慢消失,酒液清亮透明,则说明酒好。
6.关于万国博览会的资料:
碎瓶夺金 魂惊巴拿马
https://www.china-moutai.com/maotaijituan/whmt97/cqmt93/398458/index.html
茅台酒荣获1915年巴拿马金奖始末
https://www.china-moutai.com/maotaijituan/whmt97/cqmt93/397895/index.html
旧金山设定“茅台日”
https://www.china-moutai.com/maotaijituan/xwzx/jtxw/378475/index.html
长江商报质疑的文章 茅台所获百年金奖被指造假 摔瓶获奖说疑不实
http://news.sina.com.cn/c/2015-03-17/090831614623.shtml?from=
hao123_news_index_paihang_news
7.茅台集团关于长征的资料:
《茅台酒为什么这样“红”——茅台酒与长征的故事》
https://gjb.moutai.com.cn/gjmt/20190127/mhtml/page_06_content_000.htm
8.其他参考资料:
a.《中国老酒全书》曾宇
b. 《国酒》孙宝国
c. 其他公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