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赚钱神话背后,揭秘基民盈利困境,好基金与精准时机同等关键
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在投资界并不罕见,这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1. "基金费用":基金经理通常会收取管理费、托管费等,这些费用会直接从基金资产中扣除,降低投资者的实际收益。
2. "交易时机":即使选择了好的基金,如果投资者没有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和卖出,也可能无法获得理想的收益。市场波动、情绪变化等都可能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3. "市场波动":股市和基金市场波动较大,即使长期来看市场总体呈上升趋势,短期内也可能出现大幅波动,影响投资者的收益。
4. "投资者心理":投资者往往容易受到市场情绪的影响,出现追涨杀跌的现象,这可能导致在市场高点买入,在市场低点卖出,从而降低收益。
5. "基金业绩的滞后性":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和业绩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投资者在短期内可能无法看到基金投资的真正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 "选择合适的基金":投资者应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选择与之匹配的基金产品。
- "关注交易时机":投资者可以通过技术分析、基本面分析等方法,尽量在合适的时机买入和卖出基金。
- "长期投资":长期投资可以降低市场波动对收益的影响,并有机会享受到复利效应。
- "分散投资":通过分散投资,可以降低单一基金或市场的风险。
- "保持理性":投资者
相关内容:

在金融投资领域,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众多基金呈现出良好的业绩态势,然而持有这些基金的基民却未能从中获利。究其缘由,关键在于交易时机的把握失当,追涨杀跌的操作模式成为了基民盈利的绊脚石。
即便基金本身质地优异,也难以承受追涨杀跌这种非理性操作的冲击。投资者需沉潜心境,切勿因一时的行情下跌便匆忙清仓。相反,在做好合理的资产配置之后,可在市场低位分批买入。须知,即便处于牛市行情,仍有投资者折戟沉沙。当市场连涨数日时盲目追高,稍有下跌便急于杀跌,如此操作的投资者,即便身处牛市,也不过是任人收割的“纯洁小韭菜”。正是无数这样的投资者,为市场的运转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料”。
市场的运行本就处于动态的波动之中,涨涨跌跌实属常态。投资者置身其中,这种波动自是难以规避,除非彻底远离市场。此类情形屡见不鲜,而恰恰是在这涨跌起伏之间,一次又一次的投资机会悄然孕育,就看投资者能否敏锐捕捉。毕竟,一个毫无波动的市场,又何来盈利的可能呢?我们应当铭记,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背后所潜藏的宝贵机遇。
然而,更为常见的是,每一次市场波动都会引发一轮“割韭菜”现象。在连续下跌的行情中,投资者心生恐惧,匆忙割肉离场;而在上涨行情中,又经不住诱惑,盲目追高。如此周而复始,陷入恶性循环。历史虽不会简单地重复过去的细节,却往往会重演相似的过程。正如《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中所言:“华尔街没有新鲜事,历史频繁、一致地进行重复,今天发生的事情,过去曾经发生,以后还会再发生。游戏没有改变,人性也没有改变,今天的股票投机或者股票投机者和昨天几乎没有区别。”
在理财过程中,交易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对于同一只基金而言,不同的交易时机所带来的收益天差地别。因此,当所购买的基金出现下跌时,切不可轻易否定它。未能取得理想收益,或许并非基金本身的问题,而极有可能是交易时机选择不当所致。你在某只基金上亏损,而他人却可能从中获利,这便是交易时机差异所产生的结果。
(一)基金盈利,基民却未获利之剖析
分析基金盈利而基民却未获利的现象,可归结为以下两种情形:
其一,基金确实实现了盈利,但部分基民因交易时机选择失当而遭受损失。
举例而言,基金A年初单位净值为1元,基金份额共计100份,基民甲与基民乙各持有50份。年中,基金净值降至0.5元,年末又涨至2元。基民甲始终坚定持有该基金直至年末,若忽略各类费用,其持有基金A的收益为:50×(2 - 1) = 50元。而基民乙在基金净值跌至0.5元时,因对市场可能持续下行心怀恐惧,匆忙将手中基金卖出,其持有基金A的收益为:50×(0.5 - 1) = -25元。此基金A当年的收益为:50×(2 - 1) + 50×(0.5 - 1) = 25元。这表明基金的确斩获了利润,然而基民乙却因在年中净值下跌时的恐慌抛售,致使自身在基金盈利的情况下反而亏损。
其二,基金实际上并未盈利,但其净值却呈现增长态势,这使得仅关注基金净值变动的基民产生“净值增长,基金必然盈利”的错觉,最终导致基民亏损。
例如,基金A年初单位净值为1元,基金份额为100份。年中,基金净值攀升至3元,年末又回落至1.5元。基金净值的变化幅度为:(1.5 - 1)÷1 = 50%,增长幅度颇为可观。年中,随着基金业绩大幅上扬,吸引了众多基民入场。或许有基民在基金净值达到3元时追高买入,假设蚂蚁君在净值3元时购入200份,成本为600元,且在其他时段基金份额保持不变。年末,该基金盈利情况为:100×(1.5 - 1) + 200×(1.5 - 3) = -250元。这意味着在年内基金单位净值增长50%的表象下,实际净利润却亏损了250元。对于蚂蚁君而言,年末其基金资产变为:200×1.5 = 300元,相较于600元的初始成本,因其盲目追高买入,最终亏损了300元。
由此可见,基金单位净值的变动,并不能精准反映基民在某一阶段的利润变化情况。
(二)基民操作损益
基金盈亏的根源在于市场,这是我们难以掌控的客观因素。市场运行自有其规律,不会因我们是否适应而改变。我们所能做的,便是避免人为地增加亏损的风险。
即便基民挑选了在过往业绩、回撤控制等各方面表现卓越的基金,且市场并非处于熊市,但若交易时机把握不当,未能及时止盈,最终收益仍可能差强人意。有时,基金明明实现了盈利,可基金持有者却未能从中获利,这与基民的个人操作密切相关。毕竟,纵使基金本身极为优质,也难以承受基民追涨杀跌、频繁交易的折腾。
基民往往热衷于追逐业绩优异的基金,却未能在这类基金业绩欠佳时果断买入。我们可以将投资基金的收益拆分为两部分:基金投资收益 = 基金自身收益 + 基民操作损益。其中,基民操作收益需从两方面进行考量:
①基民追涨杀跌对基金收益造成的损耗。部分基民错失了低点建仓的良机,看到市场火热时基金净值迅猛增长,尤其是一些顺应市场趋势的行业基金,一个月内净值涨幅超过30%的不在少数,便按捺不住追高买入。然而,行业类基金的涨跌高度依赖市场趋势,当市场趋势逆转,其下跌幅度也相当可观,基民持有的基金因此产生亏损。这些基民对自身有着过度的自信,未能意识到自己的择时能力欠佳。即便将资金交由基金经理管理,他们仍总想亲自操作,这就导致即便基金整体业绩出色,仍有部分基民无法获利,甚至出现亏损。这也表明,同一基金在不同投资者手中所获收益存在差异。优质基金固然关键,但交易时机同样不容忽视,应在性价比适宜时果断买入。
故而,即便处于牛市,仍有众多投资者亏损。格雷厄姆早就指出:散户在熊市底部和牛市初期,资金投入往往较少,仅进行试探性买入;随着市场上涨,他们逐步加大仓位;当市场涨至顶部时,散户情绪最为亢奋,仓位也达到最重,心态也从最初的恐惧转变为贪婪。然而,一旦市场大幅调整来临,他们将遭受巨大损失,不仅前期盈利化为乌有,还可能陷入更深的亏损境地。
下图展示了2016年至2020年基民投资行为对其收益的影响:在此期间,基民因自身行为致使个人持有基金的收益降低了11.61%。

数据来源:《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基民投资行为对基民收益的影响
注:投资行为影响 = 基民平均收益率 - 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
我向来不主张追涨操作,但凡事皆有例外。当市场行情向好,呈现出几乎每日攀升的态势时,投资者可尝试采用分批买入的策略。不过,务必避免一次性投入全部资金,因为这种操作方式对个人能力要求较高,需审慎对待。
像下图中走势的基金,表现颇为优异。在其涨幅尚不算大的阶段,投资者可适度购入。

在投资领域,追涨行为本质上是一场赌博,投资者妄图赌定会有他人以更高价格接手自己追涨购入的金融资产。这正如博傻理论所揭示的那般:在资本市场里,人们全然不顾某一资产的真实价值,甘愿高价买入,只因他们笃定后续会有更“傻”之人以更高价格从自己手中买走。所以,在投资中切勿成为那个最后的“傻子”。
当市场行情并不适宜时,投资者应学会以低仓位运作,耐心等待合适的投资时机,切不可一有闲置资金就急于追高买入。
其一,当基金净值下跌时,投资者可采取逢低分批买入的策略。待净值回升上涨,往往能收获更为可观的收益。尤其是在市场大幅下跌时,加大补仓力度,待市场反弹,不仅能有效弥补前期损失,还可能获取丰厚回报。然而,许多投资者往往在市场大跌时被恐惧支配,匆忙割肉离场;而在市场大幅上涨时,又迫不及待地追高买入,心甘情愿地沦为被收割的“韭菜”,主动朝着市场的“镰刀”奔去。正是这些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为市场的正常运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在市场连续下跌的行情中,投资者的恐慌情绪自然会蔓延开来,割肉离场的情况屡见不鲜。实际上,市场大跌之时,恰恰是绝佳的买入时机;熊市阶段,则是布局低价筹码的黄金时期。我们可以巧妙利用投资中人性的弱点,践行“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原则。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假设蚂蚁君在A基金净值为1元时,购入了100份。之后,A基金净值跌至0.5元,此时蚂蚁君有以下三种选择:
其一,因净值大幅下跌而心生恐慌,选择卖出基金,最终收益损失50元,计算方式为:100×(0.5 - 1) = -50元。
其二,持仓不动,若后期基金净值涨至0.8元,其资产减少20元,计算方式为:100×(0.8 - 1) = -20元。
其三,将市场波动视为买入良机,再次投入100元购入基金。若一段时间后,A基金净值涨至0.8元,最终资产将增长40元。具体计算过程为:蚂蚁君共投入资金(100 + 100) = 200元,此时基金资产为(100 + 200)×0.8 = 240元。
投身基金理财的朋友们,常常会不经意间踏入两个误区。
其一,在市场经历了一段时期的下跌之后,他们总是心怀侥幸,想着再等一等,期待市场能进一步下探。然而,当市场开始止跌回升时,他们又觉得此时买入成本过高,依旧幻想着市场会再度回调。如此犹豫不决之下,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要么错失了入场的最佳时机,要么只能在高位追涨买入。
其二,部分投资者轻易地放弃手中的筹码,还自欺欺人地宣称“现在卖出,待市场下跌几天后再以更低的价格买回,能够节省投资成本”。殊不知,这种行为无异于主动将自己置于市场的“镰刀”之下。
市场的运行本就处于动态的波动之中,涨涨跌跌乃是常态。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在这看似无序的波动中,实则蕴含着无数的投资机会。每一次市场的普跌行情,都会无情地收割一批“韭菜”。但对于基金理财而言,只要投资者做好了合理的资产配置,不被市场的大幅下跌所吓倒,也不因突发的资金需求而匆忙割肉离场,那么账户中的数字就仅仅是暂时的表象,终将随着市场的回暖而实现价值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