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正在加速贬值,内行人揭秘,这3样投资10年稳保值!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钱确实存在贬值的风险。为了保值,以下三种投资或资产通常被认为在较长时间内比较稳定,不容易贬值:
1. "黄金":黄金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保值和避险的资产。在经济不稳定或通货膨胀时期,黄金往往能够保持其价值,甚至可能升值。
2. "房产":房地产在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视为一种长期保值和增值的资产。特别是在人口稳定增长、经济发展良好的地区,房产的价值通常能够保持稳定甚至增长。
3. "优质股票和债券":投资于业绩稳定、成长性好的公司股票或者信誉良好的债券,也是保值的一种方式。这些资产通常能够带来稳定的收益,并且在长期内保持其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保值投资也需要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和市场情况来选择。以下是一些建议:
- "多元化投资":不要将所有资金投入单一资产,分散投资可以降低风险。
- "长期投资":保值投资通常需要较长的投资周期,短期市场波动不应影响长期投资策略。
- "专业咨询":在做出投资决策前,最好咨询专业的财务顾问。
最后,保值投资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和市场动态灵活调整。
相关内容:
通胀,这事儿可真不是远在天边的什么纸面学问。打开手机看外卖,炸鸡翅又涨了,超市挂面价格也和几月前比着蹭上去了。讲真,不知不觉里,钱存银行里——那点利息怕是连个冷饮都不够支付的。你满意吗?反正有些人早已跳脚,那点死工资压根跑不赢菜价的步伐。有人瞧准了黄金,有人说房子或者收藏品才是避难所。可现实没那么简单,真有一劳永逸的法子吗?

大家都说抗通胀,黄金自然是绕不开的。它出现在各类理财课、财经自媒体的话题清单。可有时候真让人迷糊:那么多人都认可黄金的储值属性,原因到底在哪?其实一板一眼讲,它就是太稀缺,埋在地底下,每抠一克都费老大劲。再多印的钱,地球上的金子可不会跟着变多。
从1970年代到现在,可以查到的权威资料里,黄金在高通胀时老是涨得比别的资产快。比如1970年代,美国通胀飙到13%的年份,黄金直接暴飞。1971年,一盎司才35美元,一转眼,1980年标价850美元。不止涨了,简直都像疯了!数据不会骗人。这期间美国GDP年均增速3.2%,同期标普500年化收益勉强5%。黄金的气势一下把其他投资压住了。

可现在2024年,不少人倒觉得黄金也没那么神。有的人疑惑,不就一块石头?它不生息,买了也是放着。万一经济好转、利率回升,大家的热情也许会被打断。回想一下2022年到2023年,前后几轮美联储加息,全球黄金其实有过阶段性回调。结果手抖买在山顶,谁能想到?
我记得朋友圈有一位小老板,疫情最紧张那会直接把几十万积蓄分批买了实物黄金。问起怎么分散,他说全副身家不放一个篮子,但全都搁在金条上,最后发现拿也不便携,要用钱只能去典当行——诶,这灵活性也算不上好。有人看涨金价,有人却发现,黄金也得讲天时地利。太神化它,不见得可靠!

没几个人会否认投资还是得往多条道上走。有人喜欢房产,理由也简单。如果城市化进程还在,房地产就是不倒神话。可目前国家政策风向突然掉头,2021年那拨调控让很多想进场分一杯羹的投资者吃了苦头。本以为房价还能涨,现在二手房成交价一降再降,北上广深有些地段的降幅超过了18%。有人乐观,有人只觉赔本出清都难。
只是房地产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带来现金流。租金收得踏实,每月到账的那种安心,黄金肯定给不了。毕竟租金理论上也会涨,能抵消部分通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住宅租金同比数据里,核心城市平均年涨幅约3.8%。看上去还能跟通胀赛跑,可政策、人口流动也转瞬即变,真有多少稳赚不赔的地方呢?

再说门槛这事。别看朋友圈晒房本的大有人在,更多人其实买一套都得父母资助,哪能像炒股票那样随进随出。尤其今年金融风向说变就变,你本拿房子抗通胀,谁料短期市场流动性极差。你需要钱,就只能低价出手,冷不丁就亏损。是不是比黄金麻烦?
说到收藏品嘛,仿佛离老百姓有点远。可每轮通胀一冲高,艺术品、字画、名酒就成了大佬社交圈炫耀的资本。苏富比的年报写得很清楚,艺术品总体年化增长在过去50年能稳过7.5%。这听着厉害,对普通家庭来说却成了想买没能力,想卖贬值快的瓶颈。别的还罢了,一旦遇上贋品,钱就打了水漂。

拍卖行骗子多,行业门槛高,玩不转的投资者最后经常血本无归。综观各路理财达人,真能把收藏品做成资产的,极少。更多的是被割了韭菜。很多人只在“有钱人”的热潮后进场,这叫跟风吧,风险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
当然,有人总说分散投资最好。把钱分为金条、房产、基金、可转债、信托,能降风险。这话乍一听没错。但今年全球市场大环境极不稳定,连通胀指标都反复无常,CPI月增幅过山车式地变化。有时候分散投入反而平均亏损。谁说所有事情都能风险对冲?

投资的逻辑明明白白,也迷迷糊糊。每个行业都曾景气,也都可能爆雷。以前我很赞同黄金越跌越买,但见过朋友高价入场被套,反倒觉得什么都靠不住。也有人讲,房地产才是真“抗通胀”,可去年不少人卖了房子还是黯然神伤。收藏品其实适合少数人,大部分普通投资者,听说个啥就往里冲,吃亏的比占便宜的多太多。
有个2024年的实证案例,北京一位中年工薪族本想靠首付买二套房子做抗通胀,结果政策一紧,房贷断了,好几个月还没卖出,心里直打鼓。另一位朋友分批买了黄金ETF,本来预期年化8%,三季度却直接浮亏,连通胀水平都跑不赢。

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人生阶段,面对通胀的手法差之千里。南方沿海有些小城去年房子疯涨,北方却冷静得吓人。你把投资路线当成标准答案,今天能击败通胀,明天就可能被历史打一记闷棍。
互联网里流传的抗通胀经验帖和理财神话,真假交织,很难一刀切。数据归数据,现实琐事和心理预期,还真不是报表能全部囊括。理财方案都是有限的,每个人的承受力不一起。愿意冒险的人东奔西跑,低风险的宁可放活期存款,死守本金。也有不少人纠结,想投房怕跌,买黄金怕高,收藏品看不懂,最后还是放下手机。

现实中,有人赚得高调,有人亏得无奈。财富保值的路没有标准模板,每个人都必须反复试错。经验分享归经验,每年风向都变,说准的不多。专家在分析,评论员也评论,普通人只能像海浪里游泳一样适应环境。
反反复复,纠结又不舍。财产缩水谁都怕,但没有哪个门路是绝对安全。其实通胀就像潮水,不断反复冲刷我们的选择。今天你信黄金,明天大概又看上房地产。一些老办法还是有效,但新形势下,也许并不一定适用。

谁都想找到那个稳赚的方案。可结果总被现实调戏。你说能躲得过去吗?未必。每一波通胀,都考验着人们的判断力和承受力。
2024年,财富增值与保值的竞赛已经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打响。谁能坚持下去,更多靠的是不懈地揣摩和自我调整,没有套路能一劳永逸。
钱虽然没有灵魂,却最让人牵肠挂肚。这就是通胀时代,普通人的小九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