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源证券IPO终止,揭秘背后原因及具体情况
开源证券IPO(首次公开募股)终止,通常可能涉及以下几种情况:
1. "财务问题":如果开源证券在准备IPO过程中发现财务问题,如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财务状况不佳等,可能会被监管机构要求终止IPO。
2. "合规性问题":如果开源证券在准备过程中出现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情况,如内幕交易、违规披露信息等,监管机构可能会要求终止IPO。
3. "市场环境变化":如果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股市低迷、投资者信心下降等,开源证券可能会考虑到市场环境不利于IPO,选择终止。
4. "公司战略调整":开源证券可能基于自身战略调整的需要,决定暂时或不继续推进IPO。
5. "信息披露问题":如果开源证券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出现重大遗漏或误导性陈述,可能会被要求终止IPO。
6. "监管机构要求":监管机构可能会基于对市场稳定性的考虑,要求开源证券终止IPO。
7. "投资者需求":如果投资者对开源证券的IPO不感兴趣,或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怀疑态度,可能会影响IPO的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开源证券发布的官方公告或相关监管机构的公告来确定。
相关内容:
关于为何撤回IPO等更多信息,开源证券方面未正面回应,仅表示以深交所公告为准。
截至目前,还有4家券商仍在交易所排队IPO审核,分别是财信证券、华龙证券、东莞证券、渤海证券。
按下IPO终止键
深交所发行上市审核信息显示,此次终止审核的直接原因是开源证券的保荐机构民生证券(现“国联民生证券”)提交了撤回IPO申请文件。
对于此次撤回IPO的原因,有报道称主要是源于开源证券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对此,开源证券方面并未对《国际金融报》记者作出正面回应,仅表示以深交所公告为准。
回溯开源证券的资本化历程,其早在2015年曾挂牌新三板,2018年因业绩下滑及监管处罚摘牌。
2022年6月,开源证券向证监会提交主板上市申请。2023年2月A股实施全面注册制后,开源证券IPO项目平移至深交所审核,该项目于2023年3月2日被受理。
2023年4月11日,深交所向开源证券发出审核问询函。然而直到如今IPO终止,开源证券也未曾发布过回复内容。
2023年8月,证监会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随后IPO市场急剧收缩。
记者注意到,开源证券是全面注册制实施后第二家终止上市的券商。在此之前,华宝证券于2024年6月撤单IPO,该公司彼时回应称,是基于“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做出的主动决策”。
投行净收入下滑46%
开源证券的总部位于陕西西安。招股书显示,开源证券的控股股东为陕煤集团,持股58.8%,实际控制人为陕西省国资委。
业绩方面,2024年,开源证券实现营收28.59亿元,同比下滑6.61%;净利润6.95亿元,同比增长12.78%。拉长时间来看,2021年—2023年,开源证券营收分别为27亿元、26.37亿元、30.6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3亿元、5.1亿元、6.17亿元。
具体到各项业务表现,Choice数据显示,2024年,开源证券经纪、投行、资管、自营、信用业务净收入分别为5.14亿元、4.64亿元、1.41亿元、11.86亿元、3.84亿元。
从近四年的数据来看,开源证券投行业务在注册制改革的推动下,确实抓住了一定的市场增量机会。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投行业务净收入分别为7.17亿元、7.2亿元、8.57亿元。
然而,步入2024年,开源证券核心的投行业务遭遇了“寒冬”。2024年,该公司投行业务净收入4.64亿元,同比减少3.93亿元,降幅近46%。就项目撤否率来看,2024年以来,其保荐项目共计22个,主动撤回15个,项目撤回率68.18%。
再看其他业务,2022年、2023年该公司自营业务净收入分别为3.65亿元、8.27亿元,支撑整体业绩;资管业务稳健增长,2023年该业务净收入不超过1亿元。而近四年,该公司经纪业务逐年递减;信用业务近三年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2022年该业务净收入超6亿元。
4家券商IPO排队中
目前,仍在IPO排队的券商仅剩4家:财信证券、华龙证券、东莞证券和渤海证券。其中,华龙证券、财信证券、渤海证券处于已问询状态,东莞证券处于已受理状态。
“券商行业的特性决定了上市时机是关键因素。”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券商“靠天吃饭”,在行情好时业绩高增,熊市时业绩下滑,中小券商波动更大。因此,上市材料时效性和业绩表现都很重要。业绩波动大,上市后股价也会受影响,所以一些券商会择时主动撤回IPO材料。
独立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券商撤回IPO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申请IPO的公司可能因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或者公司业务发展和功能定位发生变化,从而主动撤回IPO申请。此外,如果公司的财务数据或信息披露不符合相关规定要求,也可能导致其撤回IPO申请,进而影响整个IPO进程。
郭施亮表示,在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未来券商IPO仍将稳步推进。借助资本市场这一平台实现做大做强,提升自身竞争力,拓宽融资渠道,这无疑是券商发展的核心需求所在。
本文源自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