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心!『网课骗局』瞄准老年人,警惕钱袋子被掏空
标题:警惕!『网课骗局』正 targeting 老年人的钱包
正文:
亲爱的朋友们,近期我们接到多起关于“网课骗局”的举报,这些骗局专门针对老年人,企图骗取他们的钱财。在此,我们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共同守护老年人的财产安全。
【骗局概述】
这种“网课骗局”通常是这样的:不法分子冒充教育机构或者知名讲师,通过各种渠道发布免费或低价的网课广告,声称可以帮助老年人学习新技能、提高生活质量。老年人一旦被这些广告吸引,就会按照指引加入所谓的“学习群”。
【骗局步骤】
1. "诱导加入":不法分子通过虚假广告、朋友圈、微信群等方式,诱导老年人加入“学习群”。
2. "虚假承诺":在“学习群”内,不法分子会不断发布虚假的成功案例,承诺学员通过学习可以获得高薪工作或提升生活质量。
3. "收费课程":在取得老年人的信任后,不法分子会以各种理由,如“升级课程”、“考试费”、“资料费”等,要求老年人支付高额费用。
4. "拒绝退款":一旦老年人支付了费用,不法分子就会以各种理由拒绝退款,甚至拉黑老年人。
【防范措施】
1. "提高警惕":老年人应提高警惕,不要轻信网络上免费或低价的网课广告。
2. "核实信息":在加入任何网课之前,务必核实教育机构
相关内容:
买买买!
别以为冲动消费是年轻人的“专利”,不少老年人受不良商业机构蛊惑,也不自觉地疯狂购买各种网课:中医养生课、理财课、短视频变现课、风水课……这些网课可不便宜,动辄上千、数千甚至近万元。
老年人为何容易被骗?如何帮助他们?
低价福利引流 话术反复洗脑
中式养生连环套
圈住老人“割韭菜”
近年来,打着“中医养生”“免费体验”“包治百病”标签的线上课程层出不穷。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这个时间节点,记者对“中医养生课”展开了调查,发现一些不良商家把老年人圈进“连环套”。
“班主任”步步紧逼
话术一套接一套
前不久,网友“栗子”在社交媒体上发帖称,她父亲花6元购买了兴趣岛APP上一款“李在峰八段锦体验课”,随后通过微信添加了自称是“班主任”的课程销售顾问“班班老师”。之后“班班老师”便开始频繁地向栗子的父亲推荐各种课程,价格也在不断加码,从1880元到3580元再到5580元,最后一次课程甚至高达9580元。推销过程中,“班班老师”还不断使用“课程名额、时间有限”等诱导性话术,催促老人赶紧报名。
当“班班老师”推荐5580元和9580元的课程时,栗子父亲觉得太贵没有立即购买,此时“班班老师”又提出可以“开花呗分期”边学边交。“我父亲赚的都是辛苦钱,却一直被他们诱导大额消费。”栗子说,这些教学视频时长多数在10分钟左右,最长的也不超过20分钟,算下来一节课便宜的要56元,贵的要85元。在栗子看来,课程内容根本不值这个价格。
当栗子联系兴趣岛客服请求退款时,对方却以“已经结营”为由拒绝。“其实他们卖的都是录制好的视频课,结不结营区别不大,说白了就是不想退钱罢了。”
这条求助帖后面有100多条留言,有人出谋划策,也有人晒出了自己的经历。有网友称买了兴趣岛的八段锦和太极课,结果发现里面不少重复的录播视频。
体验课未见效果
先遭遇信息轰炸
那么,这些动辄几千元甚至上万元课程究竟有没有效果呢?记者也花一元购买了兴趣岛的《石今如4天面部经络变美课程》,并添加了助教老师的微信。然而还没体验课程效果,记者先体验到了来自这位助教的信息轰炸。每天从早上6点左右开始,助教便会通过微信持续发来大量信息,内容包括催促上课、打卡、看回放等。到4天课程尾期,又开始大力推荐原价3880元、限时专属优惠1880元的《28天面部轮廓抗衰训练营》。
除了发信息,助教还会不断地拨打语音电话向记者施压。算下来其平均每天会发送20多条文字和语音信息,有时候到晚上11点多还在发。
记者购买的体验课程是4节直播课,内容是“老师”在线演示各种疏通经络、提升面部的“徒手美容大法”。对于这些手法的具体效果,记者暂时无法验证。不过当有网友就此在网上咨询专业医生时,某三甲医院整形美容科一位陈姓副主任医师回复称,皮肤情况受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任何美容治疗都需遵循专业指导,避免盲目跟风”。
整体来看,兴趣岛的课程虽有小部分是直播,但更多是提前录制好的视频。录播课程不会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订制内容,这意味着身体状况完全不同的人买到的课程都是一样的。
还有不少商家打着公益直播的幌子,卖起了高价课程或保健品。在多个社交媒体上都有网友表示,家中有老人曾经在直播间被诱导进行高额消费。
意识到身处骗局时
想退款难上加难
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身处骗局想要退费,却又会陷入维权困境。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很多针对兴趣岛的投诉,记者调查发现,很多投诉中商家对于消费者的退款申请常常是拖延处理,要么发信息不回,要么强制扣除部分金额作为手续费,或使用“虚拟产品不支持退货”“已观看课程不能退费”等一系列话术拒绝,更有甚者将消费者直接拉黑删除。
以栗子为例,在网友支招和栗子本人的坚持下,兴趣岛做出了让步,但强调一节课只要打开超过五秒钟就按整节课算,不能退款。最终,栗子父亲花5000多元购买的课程只退回了2000多元。
此外,多数投诉者都提到,自己买课时只是打开课程顾问甩过来的链接就直接支付了钱款。打算要求退费时,才发现手中没有合同、发票等证明材料。由于缺乏直接证据,难以证明商家违约,导致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常会陷入被动局面。
当记者向兴趣岛销售顾问询问是否有合同时,对方表示没有合同只有发票,且强调“办了九年多都没有合同”。不过当记者向兴趣岛客服询问时,对方表示他们有“购课协议”,用户在付款前只需要“打钩同意”就行。记者在付款页的金额下方找到了“我已阅读同意《兴趣岛购课协议》”这行小字,点击打开购课协议,其中包括免责条款、知识产权条款以及一些退换课的通用规定,但并未针对不同的课程做出服务内容、课程质量等方面的承诺。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商家已经因为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部门处罚过,但仍然未加以改正。例如网友“真鹤”提到的北京轻满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官网2024年6月份发布的处罚信息显示,该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款十万元。但目前仍有消费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表示,该公司不停地拨打骚扰电话,被拉黑之后还会换着号码打,持续诱导消费者买课。
加重消费者责任
购课协议属霸王条款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认为,“购课协议”中的部分条款实际上在减轻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属于“霸王条款”。例如协议约定“观看5秒视为已观看该节系统课,课时数以经营者统计为准”,这一条款排除或限制了消费者权利,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6条、民法典第497条规定,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格式条款。
对于退费问题,李斌认为,如果培训机构没有按约定质量标准和师资提供线上课程,构成根本违约,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还尚未实际发生的费用。但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师资条件以及具体课程质量标准,而养生课程效果体验的主观感受又比较强,消费者可能难以举证证明经营者构成根本违约。对此,李斌建议消费者收集培训机构广告宣传资料等内容,作为经营者义务及课程不符合承诺约定的证据。 据北京青年报
电话轰炸诱导
老人5000元购买“短视频变现课”
老人花费数千元购买理财课、短视频变现课、风水课……类似案例频发,专家解析,这背后折射出老年人“知识焦虑”与“情感寄托”的双重困境。如何帮助老年人识破骗局、维护权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老年人凌晨转账购买网课
近日,广东市民沙沙发现母亲手机微信里又添加了很多卖课老师,从2023年开始,她母亲陆续在网上购买短视频变现等网课,花费数千元。“每天有电话轰炸。这些短视频卖课的会私聊,加微信好友,甚至直播里引导老年人加所谓老师的微信,一堆群发的话术,加上甜言蜜语哄骗老年人交费用。”
据沙沙描述,2023年初,一名自称“米拉”的老师通过电话联系到母亲,并以“教你做抖音带货”“短视频变现”为幌子,逐步实施“洗脑”话术。“他们统一的话术是‘你的账号流量有问题,但你发的内容很优质,很有潜力’。”沙沙回忆道。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米拉”老师不仅诱导沙沙母亲支付学费,还“贴心”地提供了借贷建议。“老师还说没钱可以借信用卡和花呗,甚至还发了如何借贷的视频。”
沙沙告诉记者,2023年一天凌晨1点多,她在睡梦中被电话吵醒,发现母亲正在与“米拉”老师通过微信语音沟通学费问题。“最后,妈妈真的立刻转了两千多元学费。”沙沙透露,母亲在“米拉”老师处前后支付了两次费用,总计约5000元购买短视频变现网课。
然而,所谓的“课程”却令人大失所望。“一堆老师加微信说给上课,但都是发大串的直播链接,感觉视频像录播的。”沙沙表示,课程内容单一,主要围绕“剪辑视频”和“账号打标签”两个主题,但母亲听完后却无法总结出任何实质性内容。“她只知道要做16:9的视频,打创作者标签。”
沙沙多次尝试与母亲沟通,但母亲始终不愿承认被骗。“可能成年人的自尊心作祟,她一直打住不让追问,到现在还认为是自己不会,老师没问题,是自己没心思学。”沙沙无奈地说。
记者采访了另一名女士琳琳,她妈妈已经退休几年,平时比较喜欢上网。去年12月底,她发现今年62岁的妈妈,不知道在哪里加的人,在网上转账3999元购买了所谓的风水课。她发现,这个课程是有直播的,总共就10节课。买了这个课程后,只要有空她妈妈就要上去学习。她发现妈妈不仅买了很昂贵的课程,课程里还推销其他产品。
“知识焦虑”与“情感寄托”的双重挑战
老年人上网成瘾后,子女常常抱怨“管不住”“说了不听”,甚至因此激发家庭矛盾和代际冲突,为何如此?
记者采访了广州资深心理咨询师许云胡,深入探讨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心理动因及应对策略。
“在他们的过往认知里,会觉得退休了就等于‘没有价值’,甚至‘被嫌弃’了。”许云胡告诉记者,许多老人退休后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认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这种心理促使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新知识来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甚至希望通过学习“不给孩子添麻烦”。然而,这种“知识焦虑”往往被一些不良机构利用。
许云胡指出,老年人对年龄的恐惧和对健康的关注,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各种养生课程、产品吸引。“这些课程或产品成了他们的情感寄托,哪怕效果不明显,他们也会因为‘被关注’而难以割舍。”
“现在空巢老人的现象很多,不少知识机构就是看准这一情况,对老人家嘘寒问暖,甚至比自己的子女更关心自己。”许云胡表示,这种现象让老人感受到温暖,进而建立起对机构的信任。一些专属老年人的社群更是成为他们的情感归属地。“哪怕学习跟不上,或者产品没那么好,但只要在群里,他们就能感受到被看见、被关注、被需要。”
针对这一问题,许云胡提出了几点建议:提供替代方案、改变沟通方式、引入第三方劝导、定期检查手机。许云胡强调,老年人陷入“学习陷阱”本质上是一种在社会角色转变期,通过虚拟空间重构自我价值的尝试。“单纯以技术反诈来解决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家庭与社会共同构建更包容的环境,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依,老有所用。” 据封面新闻
>>相关新闻
广州市消委会建议立法:
老年人大额消费须子女确认
广州市消委会在2024年开展了“广州市老年人陪伴式消费现状调查”,调查发现,老年人进行陪伴式消费更多是为情绪消费,因此,要让老年人放心消费,满足老年人的情绪需求成为重要一环。
如何切实保护老年人消费权益?广州市消委会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立法先行,推动高风险消费行为增设子女确认环节。为切实保护老年人消费权益,建议在立法层面明确在大额消费、预付式消费、自动续费等高风险领域增设短信、电话或者书面形式通知等确认环节,确保老年人在进行上述消费前得到子女或监护人知情与认可。同时,也应在法律中明确未履行子女确认环节商家的法律责任。希望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制度层面为老年人消费权益构筑“防护网”,既保护老年人免受消费陷阱侵害,又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参与,推动银发消费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其次,强化监管,持续开展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消费教育活动。再次,制定标准,全面推进适应老年人需求的陪诊服务规范化发展。最后,加大关怀,积极营造能激发老年人消费活力的“好心情”环境。 据广州日报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