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利率时代见证存款“搬家”潮,上市公司竞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

低利率时代见证存款“搬家”潮,上市公司竞相热衷于购买理财产品"/

低利率时代,存款的收益相对较低,这导致了许多投资者开始寻找其他投资渠道来获取更高的回报。在这个过程中,上市公司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纷纷购买理财产品以获取额外的收益。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一现象的分析:
1. "投资渠道多样化":低利率环境下,存款收益下降,上市公司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开始寻找其他投资渠道,理财产品因其相对较高的收益和较低的风险成为首选。
2. "资金需求增加":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上市公司对资金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购买理财产品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满足日常运营和扩张需求。
3. "风险可控":相较于股票、债券等高风险投资品种,理财产品通常具有较低的风险,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可以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获取一定的收益。
4. "监管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监管部门鼓励上市公司进行多元化投资,以优化资产结构。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得到了政策支持。
5. "市场环境变化":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在低利率环境下,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有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然而,上市公司热衷购买理财产品也存在一些风险:
1. "流动性风险":部分理财产品期限较长,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在资金需求时难以及时变现。
2. "市场风险":理财产品投资于各类资产,如债券、股票等,市场波动可能对理财产品收益产生影响。
3. "信用风险":部分理财产品投资

相关内容:

周,新一轮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开启,在六大行的带领下,股份行也紧随其后加入下调阵营。

银行存款已经全面进入“1.0”时代,吸引力大幅下降。银行理财成为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最佳匹配场所。根据同花顺统计,从2024年年初至今,622家上市公司认购的6185只理财产品的总额达3615.88亿元,其中存款类资产占比达77.9%,对比2023年同期83.2%的占比明显下降。而与存款“行情”不同的是,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占比从2023年的7.92%提升至9.08%。

上市公司投资银行理财比例提升

在六大行集体下调存款挂牌利率后的第二天,股份行火速跟进。7月26日,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两家股份行均发布公告调整存款利率,整体来看,存款利率已经迈入1%时代。本周一又有10家股份行加入“降息”大军。

从去年年底开始,各商业银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降息潮”,利率不断下调,也让存款的“吸引力”大打折扣,不少上市公司调整了认购理财产品的结构,存款类产品占比明显降低,银行理财等资产的比例则有了不同程度的升高。

据同花顺统计,从2024年年初至今,622家上市公司认购的6185只理财产品的总额达3615.88亿元,其中存款类资产占比达77.9%,对比2023年同期83.2%的占比明显下降。而与存款“行情”不同的是,上市公司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资金占比从2023年的7.92%提升至9.08%。

7月29日,森泰股份公告,根据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的决议,公司子公司森泰科技近日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及自有资金购买了中国银行的理财产品,具体金额为人民币3100万元;理财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为1.0000%或2.4500%,起息日为2024年7月25日,到期日为2024年10月29日。同时,公司表示在未超过股东大会授权额度的前提下,其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未到期余额为人民币3.76亿元(含本次)。

近期最大手笔购买理财产品的公司是宁德时代,6月27日晚间,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关于使用部分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议案》,同意公司使用不超过230亿元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投资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保本型投资产品,投资品种包括但不限于保本型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等。

购买银行理财的资金,多是来自三块:一是闲置资金;二是募集资金;三是定向增发资金。从购买的产品来看,则是以保本浮动收益型为主。

对于购买银行理财理由,上市公司多是表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7月26日凯莱英就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在不影响正常经营的前提下,使用暂时闲置的部分自有资金购买理财,有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资金收益,获取较好的投资回报。”

“我认为背后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市场利率水平整体下降的趋势下,银行存款利率吸引力也随之下滑,促使上市公司转向其他类型的资产进行投资,以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其次,今年债牛之下固收类理财产品业绩表现较好,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资金的进入。第三则是因为今年实体经济仍处在波动之中,上市公司投资冲动减弱。上市公司需要灵活地配置资金,有着复杂和多元化的资金管理需求,随着理财产品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正好能够满足上市公司多元化的投资选择。”排排网财富理财师负责人孙恩祥对记者表示。

华宝证券资深银行理财分析师张菁表示,上市企业进行资金管理时会综合考量安全性、收益和流动性。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资金配置结构看,2018年后,银行理财产品的配置比例显著下降,而存款类产品配置比例显著提升,这主要是因为2018年资管新规启动,银行理财产品开启净值化转型,不再保本保收益;2022年,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产品收益率开始走低,产品吸引力随之降低,上市企业也逐渐将配置资金转移到了存款类产品。

银行理财规模有望再创新高

存款转移,也让银行理财的规模再创新高。2024年5月全市场理财规模较上月增加4000亿元~5000亿元,相较2022年及2023年的5月不足1000亿元的月均增量,继续呈现超季节性增长。即使6月受到“季末回表”压力影响,银行理财规模出现回落,但回落规模不大。据华西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肖金川测算,今年6月理财规模缩减0.64万亿元,低于2020年以来同期降幅。从过往数据看,2020年至2023年的6月理财规模分别下降1.47万亿元、1.4万亿元、0.8万亿元、1.18万亿元。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今年以来,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可观,对居民投资理财具有较大吸引力。同时,银行降低存款利率、暂停销售大额存单等,存款收益率下降;加之理财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推出新产品,这些因素共同推动理财规模快速增长。

华宝证券分析师张菁坦言,低利率时代下,居民投资需重视资产配置。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下行,原先高息储蓄、大额存单等居民熟悉且无风险的投资方式可能越来越少,且收益在不断走低,但居民渴望财富增长的需求不会减少,通常会将个人25%~35%的资金分配用于保本稳健属性的投资中,一些锁定长期收益的存单、年金险产品在当前受到追捧,除此之外,投资风格稳健,投资收益稳当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在重获居民信任,迎来规模增长。

从当前增长势头看,银行理财重返30万亿元时代的可能性很大,不少分析人士认为甚至会刷新历史高点。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预计,2024年末理财规模将增长至30万亿元。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从历史数据看,银行理财公司有在下半年冲量的惯例,其中国有行旗下理财公司最为明显。预计在国有行带动下,2024年下半年理财规模有望重新站上31万亿元的历史高位。

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艾亚文认为,随着央行下调LPR,银行也选择下调存款利率来保持息差在合理的水平。虽然存款利率下降,但保守型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时,更偏好稳定性和安全性,导致纯存款产品需求增加,此外,政策导向,季节性因素都对纯存款产品销量有影响。

对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行为,孙恩祥认为,一方面,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过度投资或选择高风险产品可能会拖累公司整体业绩。此外,上市公司因理财收益下降或爆雷事件也常有发生。上市公司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该谨慎,一方面尽量选择低风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影响到主营业务发展。

除了购买银行理财之外,上市公司还参与了权益投资,7月26日晚间,利欧股份发布公告,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将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30亿元的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这已是利欧股份连续四年发布进行证券投资的公告。2021年,拟使用的资金为20亿元,2022年以来升级为30亿元。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发布于 2025-07-09 16:20
收藏
1
上一篇:上半年理财产品收益率仅2.8%,这家理财公司固收业绩垫底引机构关注 下一篇:理财产品业绩不达标率下降,央行“双降”政策靴子落地影响显现差异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