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观察,银行理财净值稳步修复,权益投资仍需谨慎布局
标题:理财观察丨银行理财净值持续修复,权益投资仍谨慎
正文:
近日,随着市场情绪的逐渐稳定,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呈现出持续修复的趋势。然而,在权益市场方面,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策略依然保持谨慎,主要原因是市场对宏观经济和股市前景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一、银行理财净值持续修复
1. 产品收益率回升
在经历了年初的波动后,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开始逐步回升。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某月某日,银行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已从年初的低点回升至4.5%左右。
2. 市场流动性改善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场流动性得到改善,为银行理财产品提供了较好的投资环境。此外,央行在货币政策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宽松态度,为市场注入了信心。
二、权益投资仍谨慎
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在权益市场投资方面仍保持谨慎态度。
2. 股市波动风险
近期,A股市场波动较大,部分行业和个股表现较为弱势。银行理财产品在投资权益市场时,更倾向于选择业绩稳定、估值合理的优质标的。
3. 风险偏好降低
受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及国内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有所降低。银行理财产品在权益市场投资方面,更加注重风险控制,以稳健的收益
相关内容:
本文共1168字
阅读完约3分钟
金融投资报记者 吉雪娇
在理财净值持续修复、渠道端加强投资者沟通等多重因素下,近期,银行理财规模逐步呈现震荡筑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月新发行银行理财数量为2018年6月以来首次同比正增长。与此同时,值得留意的是,基于客户风险偏好的变化等因素,现阶段银行理财投资端整体依然偏防御。


银行理财“破净”缓释
随着债券市场回暖,银行理财净值正在逐渐修复。
招商证券报告显示,2月上半月,固收类理财净值明显回升,最短持有期固收类、定开纯固收和定开固收+理财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9%、6.8%和5.7%。
同时,截至2月15日,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和最短持有期固收理财平均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0.5%、0.7%和1.4%,近两个月净值大幅回升,使得近三月收益率由负转正。“这意味着,在11月15日债市调整伊始买入定开三个月固收类理财,时至今日也是普遍正收益。理财负反馈已经结束,理财存量产品赎回压力大幅减弱。”
国联证券报告亦显示,理财产品净值逐步稳定。2023年2月份有5621只理财产品出现回撤,其中4068只回撤幅度在1%以内。2022年年末理财赎回潮影响逐步消退,破净压力进一步缓释。
破净比例较2022年12月末高点持续下行,2023年2月份银行存续理财产品破净率环比下降近4PCT至8.55%。与此同时,2023年2月份新发行银行理财数同比增长35.32%,为2018年6月以来首次同比正增长。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受春节和季节性因素扰动,今年首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出现了一定下滑。但随着上述扰动因素的褪去,叠加市场行情回暖,分析人士预计2-3月理财产品发行量将迎来明显反弹,并对今年理财市场回归平稳发展,理财规模稳步回升持乐观态度。
那么,银行理财收益率是否能保持“向上”趋势?
“近期债券市场回暖,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年初普遍有所回升,不过这种修复性行情能持续多久还有待观察。”普益标准指出,具体来看,目前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偏宽松,债市的震荡格局短期内也或将延续,年内固收类理财产品仍将以获取稳定收益为目标,彻底走出收益率下行趋势则尚有困难。
此外,考虑到经济逐步复苏将会对股市形成有效支撑,今年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望提升。
投资端整体偏防御
随着理财投资门槛金额的降低、理财代销渠道的拓展,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客户数仍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经历两轮“破净潮”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也越来越“求稳”。《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
“2022年11-12月,赎回压力冲击之下,理财降杠杆、增强流动性备付、增配低波稳健资产等方式加以应对,银行理财投资端更凸显偏防御的思路。”光大证券报告指出。
而基于客户风险偏好的变化等因素,分析人士指出,现阶段银行理财投资端整体依然偏防御。
光大证券报告指出,2023年春节过后,理财规模逐步震荡触底日间变化涨跌互现、逐步呈现筑底趋稳态势。整体规模筑底的同时,不同理财产品线之间呈现差异性,如现金类产品、封闭式产品、最小持有期产品等大体进入稳中略增状态,定开产品线仍相对承压。
相应的,从银行理财投资角度,目前整体还是偏防御的状态,在久期和杠杆上延续偏谨慎策略,同时具体产品线之间有一定差异性。
例如日开产品线仍将流动性作为重要考量,在资产配置上更偏好存单、利率、短期限二永债等相对高流动性的资产,其中,以短期限最小持有期产品为代表的产品,作为“活钱理财”类产品,更强调低波稳健的特征,部分银行代销渠道对其大类资产配置提出了进一步的约束,如产品久期要控制在0.3左右。
“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是大势所趋,未来银行理财将引导更多资金流入权益市场。但是目前理财资金权益类资产较少,权益资产占比和规模均在下降,且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纯权益产品数量少,集中在头部机构。理财权益投资存在诸多的障碍,包括客户端、产品端、投研端和机制端,这也是权益投资受限的核心原因。”中信建投证券报告指出,未来理财子公司需在投研端、体制机制端、产品端和渠道端增强权益投研能力建设,搭建长期的权益投研体系,以此提高权益投资规模和占比。
编辑|陈雨禾 校检|袁钢 审核|苗曦 本文为|金融投资报jrtzb028(微信号)|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联系金妹儿 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 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名,违者必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
本文共1168字
阅读完约3分钟
金融投资报记者 吉雪娇在理财净值持续修复、渠道端加强投资者沟通等多重因素下,近期,银行理财规模逐步呈现震荡筑底态势。统计数据显示,2月新发行银行理财数量为2018年6月以来首次同比正增长。与此同时,值得留意的是,基于客户风险偏好的变化等因素,现阶段银行理财投资端整体依然偏防御。


随着债券市场回暖,银行理财净值正在逐渐修复。
招商证券报告显示,2月上半月,固收类理财净值明显回升,最短持有期固收类、定开纯固收和定开固收+理财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9%、6.8%和5.7%。
同时,截至2月15日,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和最短持有期固收理财平均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0.5%、0.7%和1.4%,近两个月净值大幅回升,使得近三月收益率由负转正。“这意味着,在11月15日债市调整伊始买入定开三个月固收类理财,时至今日也是普遍正收益。理财负反馈已经结束,理财存量产品赎回压力大幅减弱。”
国联证券报告亦显示,理财产品净值逐步稳定。2023年2月份有5621只理财产品出现回撤,其中4068只回撤幅度在1%以内。2022年年末理财赎回潮影响逐步消退,破净压力进一步缓释。
破净比例较2022年12月末高点持续下行,2023年2月份银行存续理财产品破净率环比下降近4PCT至8.55%。与此同时,2023年2月份新发行银行理财数同比增长35.32%,为2018年6月以来首次同比正增长。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受春节和季节性因素扰动,今年首月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出现了一定下滑。但随着上述扰动因素的褪去,叠加市场行情回暖,分析人士预计2-3月理财产品发行量将迎来明显反弹,并对今年理财市场回归平稳发展,理财规模稳步回升持乐观态度。
那么,银行理财收益率是否能保持“向上”趋势?
“近期债券市场回暖,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在年初普遍有所回升,不过这种修复性行情能持续多久还有待观察。”普益标准指出,具体来看,目前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牢固,货币政策将维持稳健偏宽松,债市的震荡格局短期内也或将延续,年内固收类理财产品仍将以获取稳定收益为目标,彻底走出收益率下行趋势则尚有困难。
此外,考虑到经济逐步复苏将会对股市形成有效支撑,今年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有望提升。

随着理财投资门槛金额的降低、理财代销渠道的拓展,截至2022年末,银行理财客户数仍持续增长。但与此同时,经历两轮“破净潮”后,投资者对理财产品也越来越“求稳”。《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格更趋保守。
“2022年11-12月,赎回压力冲击之下,理财降杠杆、增强流动性备付、增配低波稳健资产等方式加以应对,银行理财投资端更凸显偏防御的思路。”光大证券报告指出。
而基于客户风险偏好的变化等因素,分析人士指出,现阶段银行理财投资端整体依然偏防御。
光大证券报告指出,2023年春节过后,理财规模逐步震荡触底日间变化涨跌互现、逐步呈现筑底趋稳态势。整体规模筑底的同时,不同理财产品线之间呈现差异性,如现金类产品、封闭式产品、最小持有期产品等大体进入稳中略增状态,定开产品线仍相对承压。
相应的,从银行理财投资角度,目前整体还是偏防御的状态,在久期和杠杆上延续偏谨慎策略,同时具体产品线之间有一定差异性。
例如日开产品线仍将流动性作为重要考量,在资产配置上更偏好存单、利率、短期限二永债等相对高流动性的资产,其中,以短期限最小持有期产品为代表的产品,作为“活钱理财”类产品,更强调低波稳健的特征,部分银行代销渠道对其大类资产配置提出了进一步的约束,如产品久期要控制在0.3左右。
“理财子公司权益投资是大势所趋,未来银行理财将引导更多资金流入权益市场。但是目前理财资金权益类资产较少,权益资产占比和规模均在下降,且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纯权益产品数量少,集中在头部机构。理财权益投资存在诸多的障碍,包括客户端、产品端、投研端和机制端,这也是权益投资受限的核心原因。”中信建投证券报告指出,未来理财子公司需在投研端、体制机制端、产品端和渠道端增强权益投研能力建设,搭建长期的权益投研体系,以此提高权益投资规模和占比。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51120180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