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时节地铁站防涝攻略,安全出行无忧

下雨时节地铁站防涝攻略,安全出行无忧"/

地铁站防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措施。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涝措施:
1. "排水系统": - "泵房":地铁站内通常会设有泵房,配备有排水泵,当降雨量超过排水能力时,泵房可以自动启动,将积水抽排出去。 - "排水沟":地铁站内会设置排水沟,引导雨水流向泵房。
2. "防水措施": - "防水层":在地铁站的地板和墙壁上,会铺设防水层,防止雨水渗透。 - "密封门":在地铁站入口处,会设置可以密封的门,防止雨水进入。
3. "监控与预警": - "气象监测":通过气象监测系统,实时监控降雨情况,一旦发现降雨量过大,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 "水位监测":在地铁站内设置水位监测设备,一旦发现水位上升,可以及时启动排水系统。
4. "应急预案": - "人员疏散":一旦发生严重积水,需要迅速组织人员疏散,确保乘客安全。 - "物资储备":地铁站内应储备足够的沙袋、防水布等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5. "日常维护": -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排水系统、防水层等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 "培训员工":对地铁站员工进行防涝培训,提高应对突发

相关内容:

近日,武汉进入梅雨期,位于城市地下的地铁站如何应对强降雨?6月23日,长江日报记者前往武汉商务区站进行探访。

出入口安装淹水预警器

第一时间传递信息至手机

武汉商务区站“璀璨星河”穹顶采用下沉式广场设计,环绕广场的出入口均低于地面。通讯员产启斗 摄

23日8时30分,正值早高峰,络绎不绝的上班族正在出站。“只要下雨,一般选择乘坐地铁,准时,不用担心堵车。”采访中,不少上班族都这样表示。

被誉为“最美地铁站”的武汉商务区站,是3、7号线换乘站,其标志性的“璀璨星河”穹顶采用下沉式广场设计,广场面积约1.3万平方米,环绕广场的出入口均低于地面,存在约5.5米高差。

车站工作人员检查水淹预警器。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摄

“对于我们来说,这个下沉广场就像一个天然的‘集水池’,每年汛期都是我们的重点防护对象。”站区干事邹娟介绍说。

在E出入口,记者看到排水沟旁边安装了一台水淹预警器,配备带有水位刻度的传感器。站区安全干事段芸拿出手机向记者介绍:“一旦出现积水情况,预警系统会立即通过云管理平台发送实时警报信息到手机上。”记者看到,她的手机于5月22日、6月21日分别收到预警信息,“收到预警后,我们第一时间就会启动应急响应”。

车站工作人员在出入口摆放防汛沙袋。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摄

据了解,像这样的水淹预警器,在下沉广场出入口共安装了2台。

“就在本月初,我们车站还新增了210个防汛沙袋,重点加强下沉广场低洼区域布防,同步优化排水路径引导。”值班站长李新兴介绍说,目前,车站所有出入口均足量配置防淹挡板、防汛沙袋和防滑地垫,根据雨情可及时投用。

12台大功率抽水泵

5小时能抽干一个游泳池

专业维修人员查看泵房设备。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摄

除了地面的各种防汛设备,为提高大暴雨排水能力,下沉广场外围设有两道环形排水沟和4个集水井,配有12台大功率抽水泵。

记者跟随综合维修专业商务区工班陈松来到车站其中一个泵房,里面有3台泵正在工作,它们及时将雨水抽排至市政管网。“整座车站共有4个这样的泵房,分布在车站4个方位。”陈松说,每个泵房集水井内均设有液位浮球开关,可实时监测水位变化并智能调节水泵启停。当达到超高水位时,系统将自动启动全部12台水泵同时作业。“12台泵一同启动时,合计抽排能力可达600立方米/小时,相当于5小时就能抽干一个标准游泳池的蓄水量。”他用直观比喻介绍其排水效能。

专业维修人员查看泵房集水井。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摄

在站厅一角,记者还看到1台高扬程潜水泵和3台通用水泵整齐排列在划定区域内,线缆、水带、雨布等配套物资及工器具分类摆放,较重设备已提前装载至小推车,确保即时快速转运。

车站划定区域摆放应急泵组,可随时调往现场。长江日报记者陶常宁 摄

“这套应急泵组抽排能力达150立方米/小时,可及时投入雨量过大、排水困难的现场。”机电中心综合维修专业工程师欧阳钦介绍,此类“战备”状态的应急泵组,现已覆盖至线网防汛重点车站,梅雨期间安排专人值守,确保“即调即用”。

【编辑:符樱】

发布于 2025-07-09 19:44
收藏
1
上一篇:周末重点速递,人民币跨境支付新规征意见,券商热议浪潮重塑全球金融支付新体系 下一篇: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丨迈向数字化时代的长江治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