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顺银行“危机三重奏”,金融老将霍忠明面临184万罚单与54%股权质押,如何破局?
抚顺银行近期面临的三重危机,包括184万罚单、54%股权质押等问题,确实对其经营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以下是针对这些危机的简要分析和霍忠明可能采取的破局策略:
### 危机分析:
1. "184万罚单":
- 可能涉及违反监管规定、内部管理问题等。
- 对银行声誉和合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2. "54%股权质押":
- 表明大股东可能面临资金链紧张,对银行经营产生潜在风险。
- 需要关注大股东质押股份的流动性及还款能力。
3. "整体经营困境":
- 银行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
- 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经营状况。
### 破局策略:
1. "合规经营":
- 加强内部管理,确保业务合规。
- 主动配合监管部门调查,尽快消除违规行为。
2. "股权稳定":
- 与大股东沟通,寻求股权质押股份的解押或延期。
- 评估大股东财务状况,确保其具备还款能力。
3. "改善经营":
- 优化资产结构,降低不良贷款率。
- 加强风险控制,提高资产质量。
- 提升盈利能力,增强银行抗风险能力。
4. "寻求外部支持":
- 与其他金融机构合作,
相关内容:
历史沿革与股权困局:高比例质押冻结下的治理隐忧
抚顺银行的前身可追溯至1993年成立的抚顺市城市信用合作社中心社,历经多次改制于2011年定名为现名。作为辽宁省内重要的地方法人银行,其股权结构长期面临质押比例高企的难题。联合资信2024年度跟踪评级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末,该行54.58%的股权遭质押,23.46%被冻结,两项指标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部分股东因经营不善陷入财务危机,导致股权流动性风险加剧,甚至出现司法拍卖流拍后被迫持有至破产清算的极端案例。
股权质押潮背后,是东北地区经济转型期企业融资需求的集中爆发。某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报告指出,抚顺银行前十大股东中,有4家存在关联交易频繁、资金占用等问题,直接导致2023年该行关联贷款余额达12.3亿元,占资本净额的18.7%,超出监管红线3.7个百分点。这种"股东绑架银行"的现象,在2024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的处罚决定中得到印证——该行因"股东股权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单独列项处罚。
2024年6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辽宁省分行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将抚顺银行推至风口浪尖。该行因违反金融统计规定、账户管理、反电信网络诈骗、数据安全等八项核心业务,被处以184.17万元罚款,时任风险合规部经理被追责7.75万元。处罚决定书详细披露了多项违规细节:某企业账户在未完成尽职调查的情况下违规开立,导致资金被诈骗分子转移;反洗钱系统未能有效识别异常交易,涉及金额超2亿元;核心业务系统存在未授权访问漏洞,客户信息泄露风险显著。
这并非抚顺银行首次因合规问题受罚。2023年,该行因"贷款资金被挪用购买理财产品"被辽宁银保监局罚款60万元;2022年则因"违规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领到95万元罚单。频繁的监管处罚暴露出其内控体系的系统性缺陷——据内部人士透露,该行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长期存在"两张皮"现象,2023年内部审计发现的147项问题中,仅有32%完成整改。
资产质量迷雾:年报延期加剧市场猜疑
2025年4月29日,抚顺银行发布公告称,因"2024年度信息披露报告内部流程尚未履行完成",需延期披露年报及一季度报告。这已是该行连续第二年推迟年报披露——2024年原定于4月30日发布的2023年年报,最终拖延至7月15日才姗姗来迟。延期公告发布后,该行存单二级市场价格应声下跌,6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较同期国股行高出45个基点,反映出市场对其透明度的严重质疑。
联合资信报告揭示了资产质量的真实困境:尽管不良贷款率从2018年的9.97%降至2023年的2.72%,但关注类贷款余额仍达39.49亿元,展期贷款规模高达77.75亿元。更令人担忧的是,该行采用"贷款重组+利息资本化"的财务技巧粉饰报表——2023年通过重组转化处置的不良贷款达10.54亿元,但其中63%的重组贷款在12个月内再次出现逾期。某券商分析师指出:"抚顺银行的资产质量改善更多是会计处理的结果,而非真实风险化解。"
不良处置双刃剑:核销规模断崖式下跌
面对资产质量压力,抚顺银行曾采取激进的不良处置策略。2021年至2023年,该行累计现金清收不良贷款7.62亿元,核销不良贷款17亿元,以物抵债处置8.58亿元。但这种"大水漫灌"式的处置方式难以为继——2023年现金清收额骤降至0.26亿元,核销规模仅0.66亿元,较前两年下降超90%。
处置力度锐减的背后,是地方财政的捉襟见肘。作为抚顺市政府控股的城商行,该行2023年获得的地方财政补贴较2021年下降67%,而当地AMC(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的折扣率已从50%升至70%。某地方AMC负责人透露:"抚顺银行的不良资产包中,制造业贷款占比超60%,且多数抵押物为老旧厂房,处置难度极大。"
霍忠明的突围战:三重挑战下的改革路径
在霍忠明履新的关键节点,抚顺银行面临三重核心挑战:首先,需在60日内完成年报披露,回应市场关于资产质量的质疑;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股权治理机制,降低股东干预对经营的影响;最后,必须重构风险管理体系,应对日益严格的监管要求。
据接近抚顺银行的人士透露,霍忠明已着手推进三项改革:一是引入独立董事制度,计划将独立董事占比提升至40%;二是与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升级反欺诈系统,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核心系统国产化替代;三是探索"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的处置新模式,拟与建信信托合作发行20亿元不良资产支持证券。
然而,改革之路充满荆棘。该行2024年一季度财务数据显示,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2.3%,净利润下滑28.6%,主要受净息差收窄和中间业务收入萎缩影响。在东北经济尚未完全复苏的背景下,如何平衡风险处置与盈利增长,将成为检验霍忠明治理能力的试金石。
行业镜像:中小城商行的生存启示
抚顺银行的困境并非孤例。据银保监会数据,2024年全国城商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89%,但东北地区城商行平均水平达3.27%,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分别有4家、3家、2家城商行不良率超过4%。这些银行普遍面临股权结构分散、产业依赖度高、数字化转型滞后等共性问题。
某智库研究报告指出,中小城商行突围需把握三个方向:一是深耕本地特色产业,通过供应链金融降低风险集中度;二是加强与头部银行的技术合作,避免重复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三是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在服务实体经济中拓展盈利空间。对于抚顺银行而言,如何将霍忠明在阜新银行期间推动的"小微金融+绿色金融"双轮驱动模式成功移植,或许是其破局的关键。
站在2025年的时点回望,霍忠明的上任既是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也是抚顺银行命运的关键转折。在强监管与市场化的双重挤压下,这家拥有32年历史的城商行能否走出股权困局、化解资产风险、重建市场信任,不仅关乎自身存亡,更将为东北地区金融改革提供重要样本。当霍忠明在董事长办公室挂上"慎独"的书法作品时,他或许已深知:这场突围战,才刚刚拉开序幕。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