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个额度竟“被贷款”10万?下载贷款APP,普通人需警惕这个陷阱!
是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并且是近年来一些消费者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和注意事项:
1. "诱导下载":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短信、社交媒体等渠道诱导用户下载所谓的贷款APP。
2. "虚假额度":在用户填写个人信息后,APP会显示一个较高的贷款额度,让用户产生信任。
3. "被贷款":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APP会自动操作,将贷款发放到用户指定的银行账户,而用户对此一无所知。
4. "高额利息":这些贷款往往附带高额的利息和手续费,用户在还款时才发现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注意事项":
- "谨慎下载":不要随意下载不明来源的贷款APP,尤其是那些声称可以快速贷款的APP。
- "核实信息":在下载任何贷款APP之前,先核实该APP的合法性,可以通过官方网站、客服等方式进行确认。
-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将个人信息(如身份证、银行卡号等)提供给不熟悉的APP。
- "关注合同条款":在申请贷款前,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贷款金额、利率、还款期限等关键信息。
- "及时举报":如果发现任何可疑行为,应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总之,对于普通人来说,下载贷款APP时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陷入不必要的麻烦。
相关内容:

最近,不少朋友都在手机上下载过各种贷款APP,哪怕只是好奇想看看自己的信用额度,或者根本没打算真借钱。但每次操作完,心里是不是总有点悬着?总怕哪天一不留神,没点“确认”,没签“合同”,钱就稀里糊涂地打到自己卡里了?这种“被贷款”的担忧,想想就让人后怕。
这事儿,还真不是我们瞎想,现实中就有人差点掉进这样的“坑”。
一查额度就收到10万贷款,这事儿到底咋回事?
事情是这样的。一位姓黄的先生,在今年6月16号,接了个电话。对方说他有贷款优惠额度,让他下载一个叫“宜享花”的APP。黄先生一听,出于好奇,就下载了。他想着,反正就是看看额度嘛,又不是真借钱。
他按照APP的指引,把个人信息都填进去了。页面很快就显示出来,他的可用额度是99900元。黄先生看完,就直接把APP关了,整个过程中,他既没有点什么“申请借款”,也没有签任何电子协议。在他看来,这就算完了。

可没想到,几个小时后,到了当天晚上10点左右,黄先生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提示他有99900元钱已经到账了!他赶紧查银行卡,发现这笔钱是“国民信托有限公司”打过来的。黄先生一下就懵了:自己明明没申请借款,怎么钱就直接打过来了?
他赶紧重新打开“宜享花”APP一查,这才发现,自己竟然已经和国民信托有限公司签了一份贷款合同!合同上白纸黑字写着,这笔贷款的年利率高达23.99%,而且总利息算下来,竟然有13458.41元!更让人头疼的是,合同里还注明了,这笔贷款在期限内不能调整费率,而且黄先生想提前还款,客服竟然说“暂时不支持首期提前结清手续”,得等到第三个还款日之后才能申请。这意味着,黄先生就算不想借这笔钱,也得先还三期,白白损失不少利息。

黄先生当时就觉得特别冤枉:“我根本不可能去借利率这么高的产品,而且我也没有贷款需求。仅仅是查看了一下额度,就‘被贷款’了,这完全违背了我的个人意愿。”
他立刻联系了客服,想取消这笔贷款。但客服的回应让他很无奈,只能先还几期再说。这让黄先生非常气愤,觉得自己的权益受到了侵害。

好在,黄先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介入了这事儿。记者联系了“宜享花”APP的运营方——宜信微佳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去求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面对记者的询问,宜信微佳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在6月20号给出了回复。他们说,客户在“宜享花”平台申请借款,不存在“查询额度即被放款”的情况,所有操作都是客户本人自主完成的,而且会强制展示协议供客户签署。

不过,他们也提到,针对黄先生的情况,公司已经同意了他的退款申请,并且协商好了退款方式。到6月19号,黄先生已经把全部本金都退回去了,而且没有产生任何其他费用。黄先生本人也向记者确认,6月20号,他确实收到了扣划全部本金的短信。

这事儿给咱们普通人敲响了哪些警钟?
黄先生的经历,虽然最终解决了,但它给咱们普通人提了个醒。我们平时下载这些贷款APP,哪怕只是想看看额度,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1、“查询额度”和“申请借款”之间的界限可能模糊。
黄先生明明觉得自己只是查了个额度,没点“借款”,钱就来了。虽然平台方说“不存在查询额度即被放款”,是客户自主操作。但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灰色地带:APP的设计是不是足够清晰?“查看额度”这个动作,是不是在某些APP的逻辑里,就等同于“同意借款”或者“预授权”了?很多时候,一些APP会把“确认额度”和“立即借款”放在一个页面,或者按钮设计得很相似,不仔细看就容易误触。对于普通用户来说,这种“一键到位”的设计,就很容易让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贷款”。
2、个人信息安全和授权问题不容忽视。
我们为了查个额度,可能需要填写身份证、银行卡等大量个人敏感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提交,就可能被平台用于各种用途。更可怕的是,在没有明确授权和签署协议的情况下,资金就能直接到账,这严重侵犯了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们必须明白,任何贷款行为都应该建立在双方自愿、充分知情、明确签署协议的基础上。
3、高利率和“不让提前还款”是常见的“坑”。
黄先生遇到的23.99%的年化利率,在很多正规银行贷款产品中是比较高的。更过分的是,不让提前还款,或者设置苛刻的提前还款条件,这明显是为了多收取利息。这种条款,对于急于摆脱“被贷款”困境的用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提醒我们,在任何金融操作前,哪怕是“看看”,也要对可能涉及的利率、费用、还款方式等关键信息有清醒的认识。
4、维权之路可能曲折,但不是没有希望。
黄先生的案例告诉我们,当遭遇这种“被贷款”的情况时,第一时间联系客服是必要的,但如果客服不配合,不要放弃。向消费者投诉平台、媒体等求助,是更有效的途径。媒体的曝光和舆论的压力,往往能推动问题的解决。这说明,我们普通人面对金融机构的“强势”,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只要坚持维权,就有可能争取到自己的合法权益。
大家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或者对于这种“被贷款”的担忧,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聊聊你的看法和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