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1时代来袭,理财市场风云变幻,上半年哪些产品收益领跑?

存款利率1时代来袭,理财市场风云变幻,上半年哪些产品收益领跑?"/

存款利率进入1时代,意味着银行存款利率普遍较低,这直接影响了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在这种情况下,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更加吸引人,因此理财市场可能会出现“炸子鸡”的现象,即投资者纷纷涌向理财产品,寻求更高的收益。
上半年,以下几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较高:
1. "货币市场基金":这类基金主要投资于短期债券、央行票据等货币市场工具,流动性好,风险较低,收益率通常高于银行存款利率。
2. "债券基金":投资于各类债券的基金,包括国债、企业债等,收益相对稳定,风险较低。
3. "混合型基金":这类基金投资于股票、债券等多种资产,风险和收益相对平衡。
4. "股票型基金":主要投资于股票市场,收益潜力较大,但风险也相对较高。
5. "银行理财产品":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较高,但风险也相对较大,投资者在选择时应谨慎。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上述理财产品的收益相对较高,但投资者在选择时应综合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等因素,避免盲目跟风。此外,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各类理财产品的收益和风险也会发生变化,投资者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相关内容:

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市场在收益波动放大的挑战中展现出较强韧性。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6月末,理财市场规模攀升至30.97万亿元,半年增加1.3万亿元;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一年期定存利率跌破1%的背景下,上半年理财产品以2.65%平均年化收益率形成明显优势,吸引财富“搬家”。

上半年,受存款、债券、股票等底层资产价格波动影响,理财产品收益率分化明显。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持续走低,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1.54%;纯固定收益类、“固收+”类产品收益率跟随债市“先下后上”,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分别为2.98%、2.71%。虽然上半年“固收+”类产品平均收益较纯固收类未能体现出明显优势,但通过增加权益等资产配置已经成为了行业求解产品收益压力之法。

规模逼近31万亿,结构分化加剧

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6月末,理财市场规模突破30万亿元大关至30.97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3万亿元。

上半年,理财市场规模呈现“先下后上”趋势。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9.14万亿元,相较去年末下降8100亿元;二季度,随着新一轮宽松政策到来,理财产品收益率相对存款优势再次凸显,资金开始回流。

5月,央行降息落地后,国有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不足1%,5年期定存利率也降至1.3%左右。据普益标准数据,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达2.65%,与存款利率形成显著利差,推动居民储蓄转向理财市场。

虽然总盘子增超万亿元,但上半年理财产品结构分化加剧。普益标准数据显示,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占比进一步下滑至22.1%,已经第三年进入下滑通道;固收类产品占比则提升至75.6%,延续过去两年上升趋势。

上半年,理财公司纷纷加码固收类产品,新发固收类理财产品1.45万只,占全部新发产品93.3%,较去年提升1.1个百分点;新发现金管理类产品669只,占4.3%,较去年下降0.9个百分点。

两大支柱产品“一减一增”背后与各自收益率趋势密切相关。现金管理类产品主要配置的是存款,随着存款利率走低,据普益标准数据,上半年现金管理类理财收益率步步下滑,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降至1.54%;相反,固收类产品主要投向债券,收益受债券票面利息与价格波动双重影响。

上半年,随着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不断抬升,抵补了利息潜在收益下滑影响,固收类产品收益率水涨船高,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达2.79%。但年初受央行收紧资金等影响,市场利率抬升、债券价格普遍回调,固收类产品今年前两月平均年化收益率一度跌破2%。

各类理财产品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含权益类产品收益波动明显

2025年,稳股市被列入政府工作任务清单,理财资金入市话题屡次被提及,含权益类(股票、股权等)产品动态备受关注。上半年,含权类理财产品收益跟随股市波动明显。据普益标准数据,1月,混合类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一度为负(-0.26%);此后震荡回升,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达3.06%。含权比例更高的权益类产品收益波动更大,1月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01%,今年前两月平均年化收益率冲高至8.72%,此后震荡回落,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为2.49%。

截至6月末,混合类理财产品占理财存续市场规模2.08%,与去年末持平;权益类产品占0.09%,较去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上半年,理财公司新发混合类产品258只,占全部新发产品比例1.7%,较去年减少0.5个百分点;新发权益类产品69只,占0.4%,较去年提升0.1个百分点。

新发产品业绩目标进一步走低

在很多人看来,理财产品收益预期虽然比不上股票、基金等,但优点是收益平稳,是存款的优选替代品。银行理财登记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投向了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固收类资产,余额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43.9%、23.3%、13.5%,债券票息、存款利息等收入均为理财产品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收益预期。

但作为底层资产,当前存款利率开始出现“0字头”,以10年期、30年期国债为代表的债券收益率已跌破2%,利息收入不断走低。过去两年,固收类产品配置的债券除了获得票面利息,还能享受利率下降过程中价格上涨收益,固收类产品在债券牛市中快速扩张,但随着债券利率进入低位,多家机构认为债市进入“胜率较高,赔率不高”阶段,上涨空间较为有限。

“经济基本面上,内需有待改善,外需面临挑战,融资需求和物价仍待提振,这是后续债市行情的最大支撑。”华泰证券固收团队在6月末发布的研报中表示。另一方面,该研报指出,短期机构交易高拥挤度客观上孕育波动风险,债市赔率正在变弱。

下半年,理财投资者、理财公司依旧不得不面对理财产品收益下滑、波动增加等新命题。“当前理财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是产品收益下行,吸引力减弱。在利率持续走低背景下,传统以债券、存款等为主要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收益空间面临显著压缩。”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所长、普益标准专业委员会主任翟立宏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随着新一轮利率下调,多家理财公司纷纷开始下调旗下产品业绩目标;据wind信息,5月以来理财公司已经发布超900条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公告。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25年6月新发开放式、封闭式理财产品平均业绩比较基准已分别降至1.97%、2.54%,较去年12月分别下降0.45个百分点、0.21个百分点。

新发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数据来源:普益标准)

投资者布局多元化资产仍面临挑战

面对收益压力,多家理财公司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提到,向权益市场求解,通过增加权益、衍生品等多种配置增厚收益。信银理财表示,理财公司普遍加大“固收+”产品布局,通过配置可转债、公募REITs、权益资产等,在相对稳健的底仓基础上增厚收益。兴银理财强调,面向未来,理财需重塑大类资产配置的核心竞争力,建立与风险预算匹配的资产配置及策略应用体系,综合运用多元化策略不断优化产品配置。

招银理财建议,巧用多资产、多策略配置,以固收类资产打底,权益资产加持的方式灵活选择ETF轮动策略、利率量化策略、定增量化策略等创新多元策略,降低组合整体风险,提升收益空间。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上半年“固收+”类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2.72%,相较纯固收类平均年化收益(2.98%)暂未体现出明显优势,含权类比例更高的混合类、权益类产品收益波动明显。对于风险偏好普遍较低的理财投资者而言,配置权益等多元化资产依旧面临挑战。

“面对当前收益下滑与净值波动的双重变局,投资者亟须重塑理财观念,在收益预期与风险承受之间实现动态均衡。”翟立宏认为。其建议,在正确审视产品风险和投资逻辑后,投资者应基于自身财务状况、长远投资目标和流动性需求,阶段性动态审视和调整自身“风险承受”范围,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以及结合资金市场和金融市场状况,调整收益预期,持续保持“收益预期”和“风险承受”的动态平衡。

统筹:任先博

执行统筹:刘兰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黄顺威

发布于 2025-07-10 12:47
收藏
1
上一篇:港股市场热潮来袭,富途证券、老虎证券暂停境内开户,布局港股新路径揭秘 下一篇:银行“固收”产品成揽客利器,利率下行催生理财新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