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7万人才齐聚,苏州科创版图崛起,全球瞩目下的“苏州坐标”新篇章
苏州,作为中国江苏省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全球科创版图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以下是对苏州科技创新发展的简要概述:
1. "人才汇聚":苏州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人才,据统计,目前已有超过407万人才在苏州工作和生活。这些人才涵盖了科技、教育、医疗、金融等多个领域,为苏州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2. "产业升级":苏州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提升了苏州的产业竞争力,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
3. "创新平台":苏州建设了多个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科技园区,如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4. "政策支持":苏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5. "国际合作":苏州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合作,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6. "科技成果转化":苏州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建立了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7. "城市品牌":苏州以其独特的江南水乡文化和深厚的工业基础,吸引了全球的关注。如今,苏州正以其科技创新实力,成为全球科创版图上的一颗
相关内容:

7月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开幕式举行。这是继5月成功举办第三届全国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大会后,苏州科创领域的又一重磅活动。

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开幕式举行。苏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一场场集项目招引、产才对接、成果转化、城市推介于一体的国际盛会背后,是苏州加快迈向全球科创新高地的坚定步伐。
项目上新
创业周落户项目已培育79家“独角兽”
眼下的苏州,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力量汇聚的焦点。

苏州城市俯瞰图。苏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7月10日,2025高校技术转移转化大会暨第二届苏州国际科创大会、第十七届国际精英创业周系列活动(简称“三合一”大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开幕式,包括诺奖得主、超百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1700余名海内外嘉宾参会。
“今年,三场大会首次合并举办,既是苏州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部署的创新实践,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苏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苏州市委市政府面向全球打造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资源互动平台,国际精英创业周已连续举办16届,落户项目主要集中在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材料、新兴数字等产业领域,其中已培育市级及以上“独角兽”企业7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40家,累计注册资本超1000亿元,有力推动了高层次人才集聚和新兴产业发展。

苏州市顶尖人才颁证仪式。苏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苏州诺菲纳米科技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8年,我还在国外工作,来苏州考察时,苏州工业园区在规划、管理和理念等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诺菲纳米创始人、董事长潘克菲回忆,3年后,他受邀参加第三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带着将纳米银线材料商业化落地的梦想,最终选择将公司落户在苏州工业园区。

潘克菲与第一卷1600mm宽幅纳米导电膜。受访者供图
潘克菲介绍,他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入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全球研发中心,后到纳米太阳能公司任研发总监。其间,积累了丰富的纳米薄膜研究和工业生产经验。“纳米是长度单位,约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纳米银线的直径,仅头发丝的万分之一。这种肉眼不可见的新材料,却广泛应用于触控显示、柔性可折叠、智能车载、电磁屏蔽、高端芯片封装等众多领域。”
“2007年初,苹果公司发布了第一款3.5英寸全触控屏幕的iPhone,在全球引发触控热潮。”潘克菲说,那时他就在考虑,能否将光伏面板的纳米银线材料用于触控屏上?纳米银线具有优异的透光率、高导电性和可弯折性,做成的导电膜在导电性能、信号传输等方面效果更好。若能应用于触控屏,用户体验感将大大提升。“自此,我也萌生跳出‘舒适圈’创业的念头,探索用新材料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

诺菲纳米生产的1600mm宽幅纳米导电膜涂布线。受访者供图
落户苏州13年来,诺菲纳米已发展成国内唯一一家拥有纳米银导电膜完整自主产权的纳米银导电膜企业,现有200余项国内外专利,其中13项为已批准的美国专利。在纳米银线材料领域,其出货量居全球第一,累计出货超300万平米,客户包括Zoom、鸿合、Intel等全球知名龙头企业。目前,公司仍持续拓展下游应用合作,助力电子皮肤、智能穿戴、柔性传感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
平台上新
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最后一公里”
发布SOTT(苏州成果转化办公室)高校布点图、技转工作指引;上线“苏创荟”App,让高校项目和社会资本实现“无缝对接”……本次“三合一”大会,不仅设立了高校技术转移转化成果对接展等,还聘任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首批技术经理人,最大力度促进高校技术转移转化。

首批苏州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办公室(SOTT)发布。苏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去年9月,教育部和江苏省签署协议,共建全国首个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聚焦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领域,搭建全国高校共享的转化平台。其中,全国高校先进材料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以下简称“先进材料分中心”)落户苏州相城区。如今,这块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田”正不断壮大、孕育硕果。

自一批高能级创新载体平台相继落户以来,苏州市相城区的先进材料产业图景日益清晰。苏州市相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高性能钛基复合材料及应用项目,是由先进材料分中心成功孵化的创业项目。作为项目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吕维洁也应邀参加此次大会。吕维洁告诉记者,从读博起,他就专注于原位自生钛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至今已超过28年。团队创新性提出原位自生工艺制备多元微纳复合强化提高钛合金耐热性能的新方案,可利用现有的钛合金制备设备和工艺流程,简捷、低成本地制备高性能钛基复合材料,其使用温度从600度拓展至800度,在室温和高温条件下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内领跑、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新材料可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高端机械装备、3C产品等领域。”吕维洁回忆,10多年前,他就梦想着研发的新材料能在多场景广泛应用。然而,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并不容易。“市场投资机构看项目时都说技术很好,但到投钱却总是犹豫不决。”

位于苏州相城区的全国高校先进材料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受访者供图
先进材料分中心系统了解团队科技成果、终端客户需求、产业化前景等,决定以“拨投结合”的成果转化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项目成功孵化成立汇智钛科(苏州)新材料有限公司,预计下半年实现量产。“‘拨投结合’机制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允许失败’。在项目融资市场失灵时,投资方可承担早期研发风险,并保障团队在项目早期研发与运营的主导权。”吕维洁说。

微旷科技团队自主研发的X射线显微原位CT。受访者供图
南京工业大学先进轻质高性能材料研究中心教授范国华对此深有同感。他创立的微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孵化成功的首家公司。“得益于‘拨投结合’机制,微旷科技仅用3年就突破国外垄断,成功研制出7款X射线显微原位CT和10款原位装置,不仅实现对同水平千万级进口设备的国产替代,还标配多款自主研发创新配件,在环境指标上领先于进口水平。”范国华介绍,目前,微旷技术已服务全国230余家高校和研究单位。
“朋友圈”上新
创业周16年累计吸引4万余名高层次人才
“三合一”大会开幕式上,4名苏州市顶尖人才、15个重大创新团队、20名苏州青年科学家获现场颁证;人社部留服中心公布2024年度“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苏州市委人才办发布全流程智能招聘平台、人才政策智能匹配平台和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等3个AI+服务平台,助力人才便捷找工作、精准查政策、快速享服务。
今年初,苏州发布百万人才新增计划、百校千企联盟和百亿人才基金“三百工程”实施方案,加快推进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全力营造综合最优人才发展生态。经过筹备,苏州市“百亿人才基金”也在开幕式上正式发布,同步设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青年创业等子基金,重点投向领军人才、赛事选手、初创企业和硬科技。

宜居的苏州。苏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优化人才链助推产业链,苏州市正多措并举,持续完善梯次人才支持体系,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优化高端人才资源配置。以国际精英创业周为例,16年来,已累计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名高层次人才来苏对接。”苏州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7年启动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工程,苏州持续优化政策体系,对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给予最高3000万项目支持,今年还首次设立“海外、未落户”专项,探索龙头企业“举荐制”。目前,苏州人才总量达407万,高层次人才总量达45万。留学回国人员超6.7万人。人才核心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2024年度“最具成长潜力的留学人员创业企业”授牌仪式举行。苏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选择回国到苏州创业,一方面是被这里的科创氛围所吸引,同时国内的供应链优势可以让我们更快将技术转化成产品落地应用。”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业工程与运筹学硕士毕业的陈烨玥,和很多创业者一样,也有一个“用科技改变世界”的梦想。留学期间,她发现光致变色方案在光学中有诸多不便的问题,例如调节不可控、应用环境受限等。本科就读光学工程专业的她就在想,是否有另外一种技术能够实现主动控制变色,让消费者使用更加方便?出于这个想法,她在伯克利分校发现了电致变色材料,并将其带回中国。苏州伯宇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由此成立。
2022年,陈烨玥携伯宇光电经国际精英创业周引进落户苏州吴江区。创始人、CEO陈烨玥介绍,公司创始团队由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生、硅谷海归人员组成,在数控变色技术领域已申报专利90余项,目前正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研发课题,并与韩国三星电子、美国Meta等公司有多项联合研发项目。

高视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调试间。受访者供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原佳能中国研发中心图像处理专家姜涌,同样是被苏州的科创氛围所吸引。他创立的高视科技(苏州)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工业AI智能机器视觉应用系统解决方案研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由国际精英创业周引进落户苏州高新区。姜涌介绍,公司核心技术团队由11名博士组成,多毕业于清华、南航、中科院等名校,拥有Google、微软等知名企业工作经历。
“2021年,我们还将公司总部迁至苏州。公司也进入高速发展的四年:新增授权发明专利90多项,多款设备填补国际空白,设备检测精度历经4次升级,可见光检测技术领先全球……”姜涌说,去年起,公司开始布局日本、印度等海外市场,今年预计营收将比去年增长约30%。
生态上新
发布15方面政策支持建设全球科创新高地
开幕式上,《苏州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正式发布,从增强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构建现代化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打造开放共享创新生态五个维度,凝练15个方面具体政策举措,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建设全球科创新高地。
营造一流科创生态,苏州从来都不遗余力。位于苏州高新区的苏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国产自主可控嵌入式CPU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的芯片设计企业,聚焦突破高难度芯片技术,多个芯片打破国际垄断,目前已研制出8大系列40余款嵌入式CPU内核,累计为超过100家客户提供CPU等IP授权,为超过100家客户提供超过200次芯片定制服务。

苏州国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参加慕尼黑上海电子展。受访者供图
“自2022年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以来,国芯科技持续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发展汽车电子芯片、量子安全芯片等自主芯片业务。截至去年底,从安全气囊点火芯片到车载主动降噪DSP,国芯科技构建起12条产品线,实现了产品线的系列化和高覆盖,汽车电子芯片累计出货超1200万颗。2024年营收创下历史新高。”国芯科技董事长郑茳告诉记者,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苏州开放包容的科创生态。

国芯科技抗量子密码芯片入选“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提名成果”。 时玥 摄
郑茳说,在政府支持下,公司还牵头联合东南大学、清华苏州汽研院等科研院所,上汽、奇瑞、吉利等整车集团,以及科世达、奥易克斯等模组厂商,共同组建“苏州自主可控汽车电子芯片创新联合体”,致力于构建中国自主可控的“芯片设计-车规测试-系统软件-解决方案-控制模组-整车应用”生态链,推动中国汽车芯片产业从“跟跑”向“领跑”转变。
苏州赫行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加雪则对当地的科技金融新生态感触最深。王加雪介绍,作为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发制造的高科技企业,赫行新能源创造了诸多行业第一,例如国内第一台电动重卡落地、第一台电动重卡出口等。近几年,公司产品海外销量正逐年增加。
“订单生产前,我们只能收到三成货款预付,待到岸提货后再进行全部结算。中间因走海运,约有45天空档期。这期间,苏州本地的银行是我们最大的支持。”王加雪说,在特色金融产品、企业续贷、贷款利息补贴等各方面,苏州都有更科学的评定、更完善的政策。“对于我们这类科技型企业,政府和银行是从心底想为公司解决问题。”
近年来,苏州科技金融服务惠及面不断拓展,科技型企业的投融资环境持续改善,构建起服务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服务平台的同时,推动200余家银行、保险、创投等入驻,主动响应科技企业金融需求;集聚3000只基金、资金管理规模超1万亿;建立“科创指数”评价体系,推出“科创指数贷”融资模式,首创重大科技攻关综合保险,围绕研发、产品首购首用等方向,创新保险险种,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发展上新
“1030”产业集链成群扬帆市场“新蓝海”
“如果说企业是花朵,那么苏州的政策支持、科创生态、产业集群,就是让花朵绽放的土壤、阳光和水分。”在苏州贝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初刚启用的全球生产基地,公司创始人梁波告诉记者,作为全国辅助生殖领域领先的医疗器械上市公司,贝康医疗自2010年落户苏州工业园区以来,凭借PGT(胚胎植入前遗传检测)领域建立的先发优势,不断推出符合临床需求的创新产品,推动辅助生殖领域产业链布局,围绕遗传实验室、胚胎实验室、男科实验室、冷冻实验室和软件实验室五大实验室场景,提供一站式医疗设备解决方案,成为“辅助生殖基因检测第一股”。
今年初,苏州贝康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全球生产基地正式启用。受访者供图
梁波介绍,随着公司商业化全球化步伐的加速推进,贝康医疗的产品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70多张注册证,销售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贝康医疗成功收购新加坡Genea Biomedx公司,这一战略性举措为公司带来了30年历史品牌的时差培养箱、胚胎培养液等核心产品,进一步完善了公司产业链布局。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辅助生殖领域市场进口垄断占比高达86%,胚胎培养液仍以进口产品为主。梁波说,贝康医疗正在推进进口高端医疗器械国产化战略,并成功实现时差培养箱和胚胎培养液的本地化生产,不仅有助于降低辅助生殖治疗成本,更通过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产业链升级,全面提升了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通过收购,贝康医疗正在向更广阔的市场蓝海进行拓展。”
苏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因地制宜打造“1030”现代化产业体系,以“10个重点产业集群+30条重点产业链”为核心,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期在未来的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更显著位置。目前,苏州已形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先进材料三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纳米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高端纺织等6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航空航天、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生物制造等产业蓄势腾飞。
锚定“1030”产业体系建设需求,本次“三合一”大会组织了中外院士前沿科技论坛、第六届苏州科学家日暨国际科学家苏州圆桌会等多项主题活动,同时发布2025苏州十大产业科技成果及十大提名成果。“发布的创新成果,上至九天苍穹,下至万米深海,既有隧道掘进机这样的‘国之重器’,又有减重药玛仕度肽、智能导盲犬之类的民生科技,全面彰显了苏州科技创新的‘硬实力’。其中,1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5项成果打破国际垄断,共有5项‘全球第一’。”苏州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成果对产业带动效应也很明显,异质结太阳能电池PECVD量产设备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高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等6项成果在细分领域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秀美的苏州。苏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苏州是典型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城市,有千年历史文脉、秀美的江南山水和精致的城市品质。”开幕式上,江苏省委副书记、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表示,去年以来,苏州全力推进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分中心建设。9个多月里,已经汇聚1700多项成果,形成400多个入库项目,最高成果转让合同金额达1.76亿元。“一项科技成果就像一颗种子,成果转化是要让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结出累累硕果。苏州正以最优质的土壤、养分、阳光,为科技种子的成长提供得天独厚的环境。”
七月似火,苏州向海内外人才发出诚挚邀约:来苏州、创未来!
新京报记者 揭明玥
编辑 高静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