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比保险便宜一半"的诱惑,这些车主踩过的坑,你必须提前知晓!

警惕!"比保险便宜一半"的诱惑,这些车主踩过的坑,你必须提前知晓!"/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声称“比保险便宜一半”的汽车保险产品,这种宣传语吸引了众多车主的关注。然而,低价保险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陷阱。以下是一些车主踩过的坑,大家在选择保险时需要警惕:
1. "保障范围有限":低价保险产品可能只包含最基本的保障,如第三者责任险,而忽略了车辆损失险、全车盗抢险、司机乘客意外伤害险等重要的附加险种。
2. "免赔额高":低价保险产品的免赔额可能较高,这意味着在发生事故时,车主需要自己承担更多的费用。
3. "理赔困难":一些低价保险公司的理赔流程可能比较繁琐,甚至存在故意拖延理赔的情况,给车主带来不便。
4. "服务质量差":低价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可能不如大型保险公司,从咨询、报价到理赔,都可能出现问题。
5. "保险期限短":部分低价保险产品可能只提供短期保障,而长期保险则价格更高,车主需要根据自身需求选择。
6. "附加条件多":一些低价保险产品可能会附加一些限制条件,如仅限特定车型、地区或者特定时间段内使用等。
7. "虚假宣传":有些保险公司通过虚假宣传吸引消费者,但实际上提供的保险产品并不如宣传的那样优惠。
为了避免踩坑,车主在选择汽车保险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仔细阅读保险条款":在购买保险前,

相关内容:

1

车主屡屡踩坑

“统筹”前世今生


统筹

提起这个词大家一定不陌生

我们已经报道过很多相关的新闻

可隔三差五还是有车主踩坑

统筹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近年来会出现如此多的

跟统筹相关的纠纷?

顽疾又该如何治理呢?

为了弄清楚这些问题

我们的记者做了一番调查


新闻回顾


上个月

杭州的褚先生开车进入小区地下车库

踩刹车后一直没停下来

撞上了墙壁

除了对车子有质疑

保险的问题也让他很头疼



车主 褚先生:就说我们是太平洋保险,在我们这里购买保险便宜一点。

记者:强制险加上所谓的商业险一共多少钱?

车主 褚先生:四千多。

记者:跟第一年车险差距很大?

车主 褚先生:对。

记者:当时有没有怀疑过?

车主 褚先生:怀疑是有,而且我跟老婆再三确认,这个价格有点便宜,她说有可能是小保险公司要便宜一点。而且我们是第二年了,没出过事故。



褚先生手机上的两份电子单

第一份是太平洋财险的交强险

一年保费950元

这属于正常的



另一份叫

《太平盛世安监服务电子单》

一年3401元



但要注意

它叫“保障费”



保障人是

“太平盛世(山西)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褚先生说

两口子当时没看过第二份电子单

直到上个月车子撞墙后联系“太平盛世”

才发现那不是商业险

太平盛世(山西)汽车服务有限公司 客服人员:因为我们属于交通安全统筹,不认同4S店的价格,我们的价格比保险的价格便宜一点,所以我们认同不了4S店给的价格。



理赔难

是不少买了统筹的车主集中反映的问题

那统筹为什么会出现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买统筹呢?



记者在学术网站上搜索

发现统筹很可能发源于货运行业

最高人民检察院网站上有一篇文章提到

2012年7月

国务院下发

《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指出

“鼓励运输企业采用交通安全统筹等形式

加强行业互助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同年9月

交通运输部出台相关意见

提出“鼓励运输企业采用安全统筹

行业互助等形式

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交通安全统筹原本是一种行业互助行为

不以营利为目的

具有一定的风险补偿功能

随着市场化运作加快

车辆安全统筹服务突破了行业互助范围

开始出现以此为主营业务的专门公司

名称里往往带有“汽车服务”或“运输服务”

注册时无需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批准



有研究指出

随着公路运输市场飞速扩张

2017年以来

我国公路营运货车吨位数持续攀升

到2022年时

平均吨位数达到了每辆14.54吨

运输装备重型化重载化趋势明显



“交强险”加“商业险”的模式

原本可以给予货车营运主体

较充分的保险保障

但是道路运输属于高危行业

营运车险业务普遍呈现

事故风险发生率高

保险赔付额度大的特点

营运货车商业险投保难问题凸显



以在我国车险市场上占据近半数份额的

“人保财险”公司为例

2020年以前

营运货车交强险赔付率维持在75%左右

总体上比家庭用车赔付率高10%-20%

2020年9月19日

车险综合改革正式实施

交强险赔付限额

由12.2万元大幅提升至20万元

2021年营运货车交强险赔付率

高达99.7%

营运货车交强险始终处于亏损状态

另一方面

保险公司拒保情况突出

2021年12月

原银保监会下发

《关于切实做好营运车辆保险承保工作的通知》

要求车险企业积极为

营运车辆提供保险服务

杜绝以任何形式拒保

或拖延承保交强险行为



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实施后

机动车安全统筹公司设立数量明显上升

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以“安全统筹”、“汽车服务”为关键词

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



在我国公路货运市场上位居前列的

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数据显示

2020年经营“机动车安全统筹”的公司

仅有23家

2021年快速攀升至114家

同比增长396%



然而

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管机制

甚至没有直接适用的法律规范

机动车安全统筹

实际上存在非常突出的纠纷风险

案件数量逐年增加

以“交通安全统筹”

“机动车安全统筹”为关键词

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

2019年至2022年

涉及机动车安全统筹合同纠纷的

裁判文书数量直线上升

在实际操作中

有些购买了统筹的车主

即使经过法院判决

也很难拿到理赔款



新闻回顾


比如绍兴诸暨的王师傅

就因为买了统筹

发生事故后自费赔偿了伤者三十多万



车主 王师傅:河北平富汽车服务公司那边一分钱也没有,法院判了以后,法院查了以后,它的账户里面一分钱也没有,然后过了几个月法院就强制执行到我的头上来了。30多万我全部现金给她的,我的账户里面全部都冻结的,我东拼西凑拼了31万多。我们这个家庭也是正规的家庭,那我不能变成失信人员的是不是。我总共赔出去是327507.01元,执行款4800多元,还有诉讼费3000元,修车费1350块。到现在为止已经马上一年了,一分都没有,一分都拿不到。



2

低价吸引客户

注意辨别“李鬼”


统筹相关的纠纷不断发生

这些车主当初又为什么会选择购买呢?

记者也做了一番梳理

网约车司机:现在几乎就是说,一百个人中最起码六十个人没买商业险。

记者:都是什么原因呢?

网约车司机:就是太贵了咯,商业险这么贵,你想交强险只有一千多,你买商业险最起码,没出过险的起步就是一万五,出过险的一万八 两万,谁愿意去买啊,就自己平常开车小心一点嘛。

记者:那不买的话万一出了事故,那不是赔得就?

网约车司机:那自己赔咯,那也没办法的。



看得出来

商业险价格贵

是很多人转而选择

购买统筹服务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我们以往的报道中

也有不少车主表达过类似观点


新闻回顾


车主 倪师傅:价格相差有点大的,反正我这个只要两千多,大的公司至少都七八千嘛。



车主 高先生:一年大概四千多块钱,最高是保四万。

记者:您知道这个统筹服务和保险的区别吗?

车主 高先生:我不懂,因为当时是朋友介绍的。

记者:它其实不是一种保险?

车主 高先生:这个我不太清楚,因为后期我也问过很多同行,很多同行也在买统筹这个保险。



除了商业险价格太高

不少车主表示

业务员话术的迷惑性也很强



新闻回顾


车主 王先生:有确认过问他,我说,你这个保险不是统筹的吧,他说不是,是人保的。

山西泰邦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业务员:这个是统筹,不是保险单对吧?

车主 王先生:那既然是统筹,那么我当时也问你了,你为什么不告诉我,直接告诉我是统筹啊。

山西泰邦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业务员:这严格来讲的话,是我和客户的问题,因为这个付款的话,当时能看见是山西泰邦服务有限公司。

车主 王先生:当时我们沟通得比较好。我也比较相信他,就没有在意这个事情。

山西泰邦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业务员:咱是做销售的,大哥,我得销售出去产品了,我这边才能生活啊

记者:你销售出去产品,不能说假话啊。

山西泰邦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业务员:我也没有说假话,我直接就讲简单一点吧,可能这个也存在一点的,这个文字游戏哈。



2月份

中消协发布了

《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

其中就提到

业务员冒充知名保险公司

将“统筹”包装成正规商业保险

很多消费者都是付款后才发现保单

并非由正规保险公司出具



回看之前在报道中出现过的公司

不少名称开头都有

“人保”、“平安”、“众安”等字眼

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几家知名的保险公司



甚至部分机动车安全统筹合同的样式

与保险公司出具的机动车保险单

有很高的相似度



蚂蚁保车险业务负责人 蒋明龙:正规的保险公司名称里面,都会带有保险两个字,但统筹公司一般是没有的。正规的车险合同里面也都会有保险这两个字,统筹服务一般是写的服务合同。最后一个就是警惕超低价,一般统筹为了去获客,价格会比正规的车险低30%到50%。

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对浙江省五家公司进行调研,半年内的话发现了110起的车辆统筹隐患事件,其中包括保险公司主动发现的有63笔,然后消费者自述的有47笔。这个反映情况的话,不限于说统筹冒充了正规保司开展车险业务,出具无效保单,甚至没有提供保单。那针对这种统筹行为,它其实是侵害了正规保险公司的名誉权、商标权,对我们正常经营当中也是会有一些妨碍的。



公开平台上

大部分销售车辆统筹业务的企业

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分公司

很多已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甚至有些已经注销



涉及到的司法案件中

大多与交通事故责任纠纷

合同纠纷

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纠纷

财产保险合同纠纷等有关



记者注意到

在法律适用方面如何准确判断

“统筹”业务的性质

进而依法作出裁判

各地法院裁量尺度不一



目前的司法实践中

主要有以下三类裁判结果

第一种认为属于普通商事合同

应当适用《民法典》有关规定

第二种认为属于保险合同

应当适用《保险法》有关规定

第三种认为构成合同无效

应当按照缔约过失承担责任



浙江丰国律师事务所 陈松涛:一旦出了事故,需要统筹服务提供保障的时候,风险很大。一个,如果你的损失金额比较大,人家做生意的,发现要亏了,它(公司)可能就拒绝理赔,或者找各种理由来拒绝赔付。一旦起诉,即使你打赢了,法院判决根据合同要它赔钱,如果金额比较大,公司一算、不划算,公司就破产,关门走人,不像保险公司有巨大的资金在后面保障。



3

司机提升警惕

多方共同破局


统筹相关的纠纷频频发生

由于法律定性模糊、缺乏有效监管

消费者权益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行业治理到底路在何方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12378投诉维权热线 接线员:据我们了解,统筹保险公司没有商业保险的销售资格,建议您看一下这种统筹公司是哪个机构给它发营业执照,您可以向有管辖权的部门反映。

浙江丰国律师事务所 陈松涛:涉及到很多障碍,比如会把诉讼管辖约定到他们(公司)所在地管辖,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又很少,万一判了,没钱赔,它就说破产了,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



因为缺少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

统筹公司更换“马甲”

继续开展业务的无序状况

悄无声息地埋下了隐患

此前的报道中

很多维权者都是网约车司机

对于车辆保险

各大网约车平台有没有要求呢?

出租车司机:出租车肯定买商业险。

记者:是公司给你们买的,还是你们自己去买的?

出租车司机:我们个人买的,大小保险公司,它只要是保险公司就靠谱。前年吧,有一个他说他是统筹的,他说便宜,便宜我也不要,图便宜没好的。出租车你个人买它也不管你,你买什么保险公司它也不管,平台也不管你的。



网约车司机:商业险,这个想买就买,不想买就不买。

记者:平台注册司机的时候,需不需要提供商业险保单,还是说不提供也没关系?

网约车司机:不用提供。

记者:您自己有没有买?

网约车司机:没买,我注册了几十个,每个平台都注册的。

记者:这些平台都不需要商业险?

网约车司机:不需要,只要交强险就行了。



网约车司机:必须买。

记者:平台规定必须买?

网约车司机:要有商业险才能够跑,司机要是注册去跑的话,就要你提供商业险、交强险。

记者:就保单要上传是吗?

网约车司机:对,要上传。



记者尝试在不同的网约车平台

申请注册成为司机

大部分只需要上传驾驶证

跟行驶证等材料



也有个别平台要求司机

提供车辆商业险保单



某平台客服热线:提供一个有交强险就可以。



记者:统筹这类“保单”能不能通过你们商业险材料的要求的?

某平台客服热线:关于这个的话还是建议您先提供注册,注册后联系后续的司管公司,协助您补充资料完成注册的。



调查中

大部分网约车平台

对于汽车商业保险并无强制要求

记者了解到

其实机动车辆安全统筹的乱象

早已引起多部门的重视

2022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风险提示

指出机动车辆安全统筹业务并非保险业务



去年年底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再次提示

此类以“××统筹”“××互助”“××联盟”为名

与车主签订的安全统筹业务合同

不是保险合同

相关权益无法依据保险法得到保障



除了有关部门

保险公司也在想办法

某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承保环节里面会更加优化一点,对那些疑似统筹的业务,我们会增加统筹风险提示说明,跟投保人的话要清晰确认这个环节。保险公司内部的话也会进行一些车险的一个定价模型上的升级之类的,就是实现精准的定价跟服务,差异化的服务,这样有一些低风险的车主他可以得到更多的优惠。



记者还查到一个案例

或许能对统筹乱象治理提供参考

去年9月

江苏泰州市交通运输局

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泰州监管分局

合作制定了多项具体解决措施

开发有关小程序

通过线上投保的方式

实施网约车保险差异化定价

不仅让司机的自主选择权更充分

还能通过保险费率约束司机的日常驾驶行为



此外

当地还建立了出险信息双向通报机制

保险公司定期向网约车平台公司通报理赔信息

交通运输部门督促网约车平台公司

切实承担安全主体责任

有效控制风险并保障网约车司机权益



近些年来

车辆统筹业务逐渐笼上一层灰色面罩

如果能建立多方共担的风险保障机制

司机自身不断提升法律意识

警惕低价陷阱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

或许就能够解决这场“统筹困局”



发布于 2025-07-10 21:54
收藏
1
上一篇:5000元极限挑战,投影大屏对决电视画质,性价比巅峰对决! 下一篇:今日12点24分提现未到账,紧急调查,是否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