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日开高息理财新宠,4%收益率抢眼吸金!

银行日开高息理财新宠,4%收益率抢眼吸金!"/

银行推出的“高息”日开理财,收益率达到4%,意味着该理财产品在特定日期(通常是单日)提供的收益率较高。这种产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 "高收益率":相较于其他理财产品,日开理财在特定日期的收益率较高,能够为投资者带来一定的收益。
2. "期限灵活":日开理财通常具有较短的期限,如一天、三天或一周等,方便投资者根据资金需求进行投资。
3. "资金流动性":由于期限较短,日开理财的资金流动性较好,投资者在投资期间如需资金,可以较容易地赎回。
4. "风险较低":日开理财通常属于低风险理财产品,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日开理财在特定日期的收益率较高,但长期来看,其收益率可能并不如其他理财产品。因此,投资者在投资前应综合考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同时,要关注产品的费用、赎回限制等细节,确保投资决策的合理性。

相关内容:

图源:pixabay


春节理财温馨提示


1.采用七日年化收益的货币型天天理财,最晚周五24号(证券交易日)买入春节有收益;(注:个别天天理财采用的是法定工作日,26号买入也能有收益)


2.净值型日开理财,最晚27号买入,底层资产债券节假日有票息,相当于也有收益;(注:债券市场如果出现大波动,节假日期间的债券票息也许覆盖不了资本利亏,这样账面上就是零收益或负收益)

PS:最稳妥的一定是买货币型天天理财;如果买的是净值型理财,节后最好不要第一天就赎回,避免有些产品节假日收益还未体现。

货币型“高息”天天理财

大家可以打开你理财所在银行的APP,查一查货币型理财产品,一般展示在前的总会是几个7日年化收益率高达3%的产品,随后的产品收益大都是 2%以下。

我随意找了两个七日年化收益率3%的产品,查看万份收益。

第一个产品万份收益暴涨4倍,直接把七日年化收益率拉到了3.47%;

第二个产品在16号和17号拉升收益后,虽然展示的七日年化收益率依然超过3%,实际万份收益已经在1.8%左右。

我无法在市场的角度上“解释”为什么收益会突然提高一两天,但是我知道这样的馅饼绝对不能持续。

净值型“高息”日开理财

银行APP一天天的理财产品,页面显示收益4%、5%、6%的产品比比皆是。

购买之后产品收益为何?大家可以去小红书看看,我想不亏钱是不错的,零收益是正常的,低收益是普遍的。

从市场角度来解读,当前利率下行,债券价格上涨,日开理财收益高是正常的。

然而近期债市调整,个别银行日开理财没有出现明显的回撤,这又超出常理之外——难道是投资经理超幅度减仓卖在最高点?感觉不怎么现实。

市场也有一种解读,理财公司在产品成立初期投放资源,通过产品高收益吸引客户资金,可以称之为“打榜理财”。

很多投资者也通过频繁更换购买这样所谓的“打榜理财”来提升收益。

那么问题来了:

1.资源投放能持续多久?如果像上文展示的只有一两天,这样倒腾无形中也是在损失收益;

2.资源是哪里来的?做这样的打榜理财需要调集优质资源,如果打榜理财收益持续时间长,对底层资产的需求更高。现在高息资产特别稀缺,打榜理财的优质资产如果来源于老产品,这不是背刺老产品持仓客户嘛!

3.优质资源有人享受到了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找到一个产品的净值走势图:

如图所示,产品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4.58%,而产品净值走势图是从24年12月16日开始的,产品近1月收益率为2.76%。

有没有投资者在9月末购买到该产品呢?

写在最后

近年来,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逐年下降。

个人认为,高息理财给大家带来一种“现在理财收益很高”的假象,会误导我们做出不合适的判断——放弃业绩基准2.5-3%的一年期理财,改投近3月年化收益率5%的短期理财。

此外,一旦银行理财高收益不持续或者出现亏损,银行理财无形中会给大家带入一种“骗人”的念头,最终败坏了自家的名声。

收益、安全、流动性,三者一般不可兼得。

放眼当下,如果一笔资金确实不用,最好的安排是购买一年、两年等长期限理财,而不是被“高息”日开理财耽误在短期产品。

如果时间确实放不了那么久,小编推荐优先股投资比例很高的短期理财。

2025年货币适度宽松的大背景下,如果想要获取高收益,小编推荐利率债基金。

发布于 2025-05-09 05:22
收藏
1
上一篇:自定义止损与止盈,探索交易中的个性化触发条件设置 下一篇:金融巨头抢跑互联网理财战场,多款高息存款产品利率突破5%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