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市场稀缺,寻找6%以上高收益产品的挑战之路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确实难以找到6%以上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以下是一些原因:
1. "货币政策":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市场利率普遍下降。在中国,央行也多次降息,使得市场上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降低。
2. "金融监管":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监管部门对金融市场的监管日益严格,对高收益产品的限制越来越多。例如,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改革,使得很多高收益产品逐渐退出市场。
3. "市场竞争":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各类金融机构纷纷推出理财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吸引投资者,很多金融机构不得不降低收益率,以保持竞争力。
4. "投资风险":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很多高收益理财产品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监管部门对这类产品进行了限制。
尽管如此,以下几种理财产品可能提供相对较高的收益率:
1. "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是一种结合了存款和金融衍生品特点的理财产品,其收益率通常高于传统存款,但风险也相对较高。
2. "私募基金":私募基金通常面向高净值个人投资者,其收益率可能较高,但风险也较大。
3. "股票市场":股票市场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投资者可以通过购买股票、基金等方式参与股票市场,但需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相关内容:
以零售业务为特色的招行,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仅有两款预期收益率在5.5%以上,其中最高的一款5.8%的产品,起售金额为10万元。城商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一直较高,但湖北银行、汉口银行近期发售的理财产品,最高预期收益率也在5.7%-5.9%之间。而且,高收益理财产品销售往往有一定限制,如湖北银行发行的一款年化收益率5.9%的产品,仅限生肖卡购买,且销售起点为10万元。理财产品收益率一向在武汉领跑的渤海银行,近期发售的几款产品预期收益率最高为5.85%。
目前,仅有兴业银行面向武汉市场发行的一款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达到6%,是武汉目前唯一一款收益率上6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但和其他银行一样,该行大部分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都维持在5%-5.5%之间。
据银率网统计,春节过后,虽然人民币非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5.2%-5.3%之间,但收益率超过(包含)6%的理财产品数量锐减。全国来看,上周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发行量仅为10款。
银率金融研究中心理财组分析师牛雯表示,从资金面来看,由于本月中下旬有较大规模的财政存款释放,市场流动性供给充裕。在流动性宽松的大环境中,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会有太好表现。
牛雯建议,有购买理财产品习惯的投资者,应积极把握现有市场中预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非结构性理财产品。对于倾向于投资中短期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尽量选择募集期短的产品。因为在募集期内,投资者只能获得活期利息收入,资金在募集期被低效占用。同时,由于产品的投资期限较短,募集期的长度会更大程度地影响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