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类产品收益固定之谜,揭秘收益稳定性真相
固收类产品的收益通常是指固定收益产品,这类产品的收益在产品发行时就已确定,一般不会随市场波动而改变。但是,这里有几个方面需要说明:
1. "预期收益":固收类产品在发行时确实会承诺一个固定的预期收益率,但这个收益率通常是指预期收益率,实际收益可能会因为市场利率变化、信用风险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2. "实际收益":实际收益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 "市场利率":如果市场利率下降,未来发行的固收类产品可能会提供更高的收益率,而现有的固收类产品可能面临再投资风险,即无法以原有利率再投资。
- "信用风险":如果发行方信用状况恶化,固收类产品的信用风险增加,可能导致实际收益低于预期。
- "提前赎回":如果固收类产品在到期前被提前赎回,实际收益可能会因为赎回条件而受到影响。
3. "产品类型":不同的固收类产品其收益固定程度不同,例如:
- "定期存款":通常承诺固定的年化收益率。
- "债券":虽然债券的票面利率固定,但债券价格会随市场利率变动,从而影响实际收益。
- "货币市场基金":虽然通常被认为是低风险投资,但收益也会随市场利率变动。
总之,固收类产品的收益在发行时通常被认为是固定的,但实际收益
相关内容:
□ 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得名与其收益是否固定并无关联。从长期角度看,由于存在票息收入,此类产品通常能够获得相对而言较为固定的收益。
银行理财又开始保本了?让人产生误解的是“固定收益”这个词,这是否意味着该类理财产品收益固定、稳赚不赔?记者调查发现,由于部分投资者缺乏金融知识、部分销售人员未充分说明理财产品情况,以上望文生义的误解时有发生,暗藏风险。
什么是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首先要弄清楚理财产品的四大种类。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按照投资性质不同,资产管理产品可分为四大类,即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混合类。
固定收益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如存款、债券等,且投资比例不低于80%;权益类产品主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如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等,且投资比例不低于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主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且投资比例不低于80%;混合类产品则居于三者之间,也就是说,它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但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均未达到80%。
具体到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它的收益会如何变化?多位商业银行、理财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理财产品的收益来源、收益波动均由其所投资的资产决定。目前,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主要有三个收益来源,一个“静态”收益,两个“动态”收益。
一个“静态”收益是指票息收入,与债券市场的波动无关。所谓“票息收入”,是指投资者持有某债券到期时可获得的利息。举个例子。假设你购买了一张期限为1年的债券,面值10000元,票面利率4%,按年付息,那么等该债券到期时,你将获得票息收入400元。从长期看,只要债券不违约,投资者持有债券的时间越长,票息收入的贡献越大。
两个“动态”收益是指资本利得、杠杆收入,二者均受债券市场波动影响。所谓“资本利得”,是指买卖债券获得的价差收益,此类收益本就不固定。此外,如果该理财产品采用的估值方法是市值法,那么持仓债券的公允价值变动也可能影响资本利得。所谓“杠杆收入”,是指融资再投资所获得的收益,也不固定。由于杠杆倍数与风险收益相关,根据监管要求,理财产品应适度运用杠杆,比例须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由此可见,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名字与其收益是否固定并无关联,而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是该产品主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相较于股票等权益类资产,债权类资产的风险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尽管债市价格波动可能影响资本利得与杠杆收入,但此影响集中表现为短期波动,从长期角度看,由于存在票息收入,此类产品通常能够获得相对而言较为固定的收益。
投资者如何分辨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合法权益如何得到保障?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商业银行、理财公司要提高投资研究的能力与水平,一是要进一步做好投资者分层服务,商业银行、理财公司要在加强风险评测的基础上,向不同投资者提供不同风险等级、期限的理财产品。二是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投资者教育,这需要金融管理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协同发力,在提高投资者金融素养的基础上,引导投资者全面看待市场变化,理性对待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逐步养成长期投资习惯。
“如果投资者对于净值回撤比较敏感,那么推荐的理财产品应更加注重稳健性。对于高净值客户,则应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包括权益类产品等。”董希淼说。(经济日报记者 郭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