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业绩基准集体“跳水”,收益率下行趋势显著加剧
标题:银行理财业绩基准集体“跳水”,收益率下行趋势明显
近日,多家银行发布的理财产品业绩基准收益率出现集体下调现象,显示出理财市场收益率下行趋势明显。这一现象背后,既有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有银行自身调整策略的原因。
一、宏观经济环境
1. 宽松的货币政策:近年来,我国央行实施了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导致了市场流动性过剩,进而推高了市场利率。
2. 经济增速放缓: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市场风险偏好降低,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随之下降。
二、银行调整策略
1. 优化资产配置:银行在调整理财产品业绩基准收益率的同时,也在优化资产配置。一方面,降低对高风险资产的配置,以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加大对低风险资产的配置,以稳定收益。
2. 创新产品推出:为了应对市场收益率下行趋势,银行纷纷推出创新理财产品,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3. 提高服务品质:银行在调整理财产品业绩基准收益率的同时,也在提高服务品质,以增强客户黏性。
三、投资者应对策略
1. 谨慎投资: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关注市场收益率下行趋势,谨慎选择风险较低的理财产品。
2. 分散投资:投资者可以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以降低风险。
3. 关注银行风险控制能力:在选择理财产品时
相关内容:
多机构集中下调,幅度显著
央行降息降准政策落地后,银行理财市场的调整呈现出规模大、速度快、幅度深的特点。据权威统计,在5月7日至15日,有超过150只理财产品发布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公告,涉及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及其理财子公司。
从调整机构来看,招银理财、中银理财、兴银理财等头部理财子公司纷纷行动。招银理财多款一年期至三年期定开型产品,业绩基准上限平均下调1.2至1.6个百分点,部分产品业绩基准上限从4.2%直接降至2.6%;兴银理财“天天万利宝稳利1号”B款产品,业绩基准从调整前的2.10%-4.05%大幅降至1.50%-2.50%,调整幅度高达155个基点;东莞农商行“玉兰理财莞益固收增强”产品业绩基准下限更是降至0.01%。这些调整使得理财产品收益预期大幅下降,引发投资者对未来理财收益的关注。
从调整类型来看,涵盖短债型、固收类、“固收+”等多种产品类型。短债型产品原本以收益稳健、流动性好受到投资者青睐,此次也未能幸免,业绩基准普遍下调0.5至1个百分点;“固收+”产品由于配置部分权益资产,在市场波动与利率下行双重压力下,业绩基准下调幅度更为明显,部分产品下调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
政策与市场驱动避免误导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此次银行理财业绩基准的密集下调,是货币政策调整与金融监管深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货币政策层面,央行降准降息释放大量流动性,直接导致市场利率下行。降准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资金供给,银行可贷资金增多,市场资金面宽松,推动债券等固定收益类资产价格上升、收益率下降。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中,债券、同业存单等固收类资产占比较高,底层资产收益下滑,直接压缩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空间。同时,降息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也使得银行理财资金的投资回报率随之降低。
监管政策层面,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要求理财产品全面实现净值化管理,禁止任何形式的隐性刚兑。业绩比较基准不再是承诺收益的“保护伞”,而是要真实反映底层资产的预期收益水平。监管部门加强对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监管,要求理财公司更加准确、透明地展示产品业绩基准,这使得理财公司不得不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业绩基准,以避免误导投资者。
重塑投资者预期与行业格局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理财业绩基准的下调,对投资者和理财行业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对于投资者而言,首先,理财收益预期将被重塑。过去,部分投资者习惯了银行理财产品相对稳定且较高的收益,此次业绩基准的大幅下调,意味着投资者需要降低对理财收益的预期,重新审视自身的资产配置。其次,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可能发生变化。一些对收益较为敏感的投资者,可能会将资金转向其他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如股票、基金等,但这也伴随着更高的风险;而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可能会增加对储蓄存款、国债等低风险产品的配置。
对于理财行业而言,业绩基准下调将促使理财公司加快产品创新和转型。理财公司需要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策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寻找新的收益增长点,开发更多适应市场变化的理财产品。同时,也将加强投研能力建设,提高投资决策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提升产品的竞争力。此外,理财公司还需加强投资者教育,帮助投资者正确理解业绩基准调整的原因和意义,树立合理的投资预期,维护投资者关系的稳定。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