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宣布,也要投身科创母基金领域,助力创新发展!
复旦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等学府,一直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近期,复旦大学宣布设立科创母基金,这标志着复旦大学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方面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科创母基金通常是指专门用于支持科技创新项目的投资基金,旨在聚集社会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科技研发和创新创业领域。复旦大学设立科创母基金,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
1.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母基金的投资,将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 "支持创新创业":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激发创业者的创新活力。
3. "培育创新人才":通过投资科技创新项目,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4. "提升学校影响力":通过参与科技创新和投资,提升复旦大学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复旦大学科创母基金的设立,将有助于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同时,这也体现了复旦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
相关内容:
来源:创业资本汇在高校母基金此起彼伏的设立潮中,复旦大学,这所985高校也正式投身科创母基金的建设!12月3日,由复旦大学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的“复旦科创母基金”正式启动,首期规模达10亿元。
复旦大学/供图这是复旦大学启动的首只母基金,自此,复旦大学正式下场做LP,通过引入科学家的“长期合伙人”,推动原创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挖掘科学家的“合伙人”复旦科创母基金(筹)负责人孙彭军介绍,复旦科创母基金将发挥母基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面向全球挖掘行业中最为优秀的专业投资管理团队,结合复旦优势学科,引导子基金投资技术突破和科技前沿领域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复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校友创新创业项目。“复旦科创母基金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复旦科研成果转化。”孙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资金链促进更多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把0到1的重大科研成果,向1到10的阶段推进。”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复旦科创母基金采取市场化募资,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将代表复旦大学作为基石投资者。地方政府和国企等联合发起方名单尽管尚未披露,但在启动仪式上,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与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上海徐汇资本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戴敏敏表示,希望和复旦大学以及其他合作伙伴一起,紧紧围绕成果转化率这一核心目标,“转什么”“谁来转”“怎么转”和“如何转得好”的问题。对于复旦科创母基金启动后的下一步规划,孙彭军说,“明后年主要工作是把‘蓝图’转化成‘施工图’和‘建筑物’。”子基金管理人(GP)的遴选显然会是复旦科创母基金明年的重头戏。青睐哪些GP?如何遴选?孙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子基金GP懂科学家,愿做科学家的合伙人,“科学家在高校内完成原创性科技成果从0到1的突破,但从1到10的过程不能仅靠科学家孤军奋战,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我们希望科创母基金引导子基金做科学家的合伙人。”同时,复旦科创母基金还将支持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科技成果转化充满了不确定性,需要投资人有耐心,乐意做长期陪跑者。”孙彭军说,“此外还鼓励投资人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布局“3+X”赛道在子基金投资赛道方面,记者了解到,复旦科创母基金将坚持“市场化机制、专业化运营”的基本定位,重点关注硬科技领域,聚焦“3+X”赛道,引导子基金成为“耐心资本”和“长期资本”,发掘和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性项目。其中,“3+X”赛道中的“3”指的是生命健康、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X”指的是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XR等。孙彭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复旦科创母基金不直接投项目,但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复旦所长、国家所需”相关的硬科技,“目前已储备了一批复旦重要原创性科技成果,希望联合各方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构建复旦科创生态圈。”值得一提的是,在关注“复旦系”转化项目同时,复旦科创母基金还将引导子基金着眼于更大范围内的创投项目。“虽然名称是复旦科创母基金,但其子基金所支持的项目是开放性的,立足复旦、放眼全国乃至全球,海外顶尖的项目即便目前和复旦没关系,也会支持。”孙彭军说。为此,复旦科创母基金特设战略与科学委员会,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担任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许征担任常务副主任。战略与科学委员会将负责对母基金长期战略、发展方向、团队建设、投资决策等提出科学指导和咨询建议。金力表示,复旦科创母基金将健全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战略与科学委员会的决策功能,建立风险管控和收益回报机制,提升母基金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加强协同,构建创新生态,对接好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让创新和收益反哺创新人才。多家高校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事实上,在复旦大学之前,已有多家知名高校发起设立科创母基金,探索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两年前,沪上另一所高校上海交大发起设立上海交大未来产业母基金,首期规模同样为10亿元,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服务交大师生科技成果转化。近日有消息称,上海交大未来产业母基金发起设立的交大未来小苗基金已快速实现8000万元扩募,基金规模从1亿元扩大至1.8亿元,专注投资交大系科技创业项目。而最先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则属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其直接作为LP出资数十家创投机构。紧接着,浙江大学、同济大学、西湖大学等也均成立了科创母基金,链接创新科研成果和社会资本。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依然是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难点。复旦科创母基金筹备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尽管高校每年产生的专利量很高,但在转化端存在结构性“堵点”,一项科研成果往往几年都没有转化成新质生产力。孙彭军表示,启动复旦科创母基金并非赶时髦,而是感受到了这一“堵点”及其背后的社会需求,即从创新端到产业端的全链条还没有打通,希望有所作为。“启动复旦科创母基金就是要完善创新策源的多元投入机制,发挥好资本市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独特优势,引导更多的资本投入高风险创新,实现学术界、创业界和投资界的高质量耦合。”金力说。 责编:朱雨蒙校对:彭其华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原创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我社保留追究相关行为主体法律责任的权利。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最新,阿里网络“退出”,3+4!腾挪继续丨热搜!五月天被质疑假唱,官方回应…丨证监会出手!8倍牛股突遭立案…丨重磅专访!李云泽:坚决做到“长牙带刺”!丨C罗摊上大事了!因推广虚拟货币,涉10亿美元索赔丨董事长年薪超2200万?上市公司回应!丨重要时刻!A股又现“保壳大战”,自救招数五花八门!丨小米没有核心技术?雷军再发声!丨重磅官宣!“国家队”进场了…

校对:彭其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