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融上限突破在即,2.5个月内余下额度将全面释放
这个消息表明,当前的两融(融资融券)市场即将迎来新的政策调整。两融是指投资者通过向证券公司融资买入或融券卖出的交易方式,这种交易方式可以帮助投资者放大投资规模,但同时也增加了风险。
以下是可能的分析:
1. "政策调整预期":消息提到“两融上限就在不远”,这可能意味着监管部门即将对两融的额度进行限制或调整。
2. "额度消耗期限":提到“余下额度2.5个月内可消耗完”,这可能意味着现有的两融额度将在2.5个月内被投资者使用完毕,之后可能面临新的额度限制。
3. "市场影响":两融额度的调整可能会对市场产生一定影响。如果额度减少,可能会降低市场的杠杆率,从而对市场风险偏好产生影响。
4. "投资者应对":对于投资者来说,了解政策调整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预期两融额度将减少,投资者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自己的融资融券策略。
5. "监管目的":监管部门对两融额度的调整可能是为了控制市场风险,维护市场稳定。
总之,这个消息对于投资者和市场分析师来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建议密切关注后续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细节。
相关内容:
中国平安被申万宏源证券高调调出两融标的,该股也由此成为被“拉黑”的两融第一股。
毋庸置疑,市场关注此事并非“拉黑”本身,而是“拉黑”两融交易巨无霸中国平安背后的深层次寓意——两融规模已触“天花板”!
A股市场已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跟离两融上限已经不远!
两融触顶时间距离最多2.5个月
真相到底如何?
各位读者不妨先跟随券商中国(quanshangcn)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目前,在审计年报中披露了截至2014年年底净资本的券商共有79家,此79家券商的净资本总额为6038.21亿元。
按照证金公司总经理聂庆平“两融余额不得超净资本4倍”的建议,拟定的两融天花板规模为24152.84亿元。
与此对应的一组数据是,上述79家券商,截至4月末的融资融券余额为17176.46亿元。两者的差额仅仅只有6976.38亿元。
这意味着,上述79家券商两融整体规模距离聂庆平建议的4倍净资本“天花板”规模,现仅有6976.38亿元空间!
6976.38亿两融规模是什么概念?一组数据就可明了。
2015年1月底时,沪深两市融资融券余额为11318.53亿,3个月后的4月底该规模已经飙升到了18398.65亿元,净增两融余额就达7080.12亿元。随着A股行情的向好,两融规模增长还在加速,5月份一个月净增两融规模就达到了2396.82亿元。
根据券商人士预测,如果增速照此继续,上述6976.38亿元两融额度,最多不会超过2.5个月就可消耗完毕。
如此,我们再回过头看申万宏源无论是“拉黑”中国平安也好,还是将61只个股踢出融券标的也罢,其实都是天花板惹的祸。
券商两融净资本比最高已达6倍
事情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数据显示,上述79家券商4月底两融余额与对应的净资本的比例已达到了2.84倍,与聂庆平建议限定的4倍已距离不远。
不过,聂庆平的建议的确也还是停留在建议层面,已有券商直接用脚表示出了最直接态度——反对。
已有不止一家证券公司两融规模与净资本的比值已达到了6倍。
据证券时报(券商中国ID:quanshangcn)记者数据统计显示,4月底时上述79家券商两融余额与净资本的比值超过4的有9家。
分别为:华福证券、中信证券(浙江)、华泰证券、安信证券、齐鲁证券、银河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中信证券(山东),对应的上述比值分别为5.99倍、5.54倍、5.42倍、5.10倍、5.10倍、4.64倍、4.42倍、4.35倍和4.13倍。
上述79家券商两融规模与净资本最高比值最低的还仅为华金证券,才0.24倍。比值低于1的也不在少数,共有12家,除了华金证券外,分别为红塔证券、太平洋证券、五矿证券、开源证券、中天证券、爱建证券、德邦证券、瑞银证券、中邮证券、川财证券和国开证券,比值分别为0.94倍、0.92倍、0.91倍、0.89倍、0.88倍、0.85倍、0.83倍、0.81倍、0.54倍、0.37倍和0.27倍。
不过,需要特别提示的是,随着证监会和中证协鼓励券商多渠道提升净资本,各家证券公司今年来也都在不断发行短融、各类债券和各种手段的股权融资,各自净资本也在不断提升。由于净资本数据并没有及时披露,记者所选取的净资本数据一律采用的还是2014年年年中的数据。
(来源:券商中国)
---------------------------------------------------------------
搜索微信公众号:“今日股市”或seestock(长按复制),每天晚间10点推送“晚间重磅消息汇总”、“公告精编”、“操盘内参”、“龙虎榜热门股点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