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被套股票的解套攻略,破解困境,重拾投资信心

长期被套股票的解套攻略,破解困境,重拾投资信心"/

长期被套的股票解套,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1. "长期持有":如果对公司前景有信心,认为股价最终会回升,可以选择长期持有,等待股价上涨到解套点。
2. "分批解套":如果急于解套,可以分批卖出部分股票,降低持仓成本。例如,可以将被套的股票分成几个部分,在股价略有回升时逐步卖出。
3. "止损操作":如果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没有信心,或者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应考虑止损操作,及时卖出股票以减少损失。
4. "换股操作":如果认为当前持有的股票前景不佳,可以寻找其他具有潜力的股票进行换股,以期在新的股票上获得更好的收益。
5. "调整投资组合":在解套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投资组合,降低单一股票的风险,通过多元化投资来分散风险。
6. "利用融资融券":对于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投资者,可以通过融资融券的方式进行操作,即通过借入资金买入股票,或者借出股票卖出后再买入,以此来解套。
7. "关注分红派息":对于长期被套的股票,可以关注公司的分红派息情况,通过获取分红来弥补部分损失。
8. "关注市场动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包括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公司基本面等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策略各有优劣,投资者

相关内容:

图:limhengswee


图片里是1963年巴菲特致合伙人的信的节选。

要理解这段话,得先从历史背景聊起,


1963年的美国,在税制上有个奇葩设定:

打工赚的钱(工资、奖金等普通收入):最高税率91%。年薪超过40万美元的部分全被薅走。

炒股股炒房赚的钱(长期资本利得):统一税率25%

这就好比:

你开餐馆起早贪黑赚100万,到手只剩9万;

隔壁老王买股票躺赚100万,到手75万。

结果所有人都想当"老王"——把工资变投资收入,疯狂涌向股市/楼市。


为躲开91%的"抢劫税",美国人开发了三大躺赚姿势:

(1) 长期持有装死

只要股票拿满1年再卖,税率立减66%(从91%→25%)。于是出现大量"僵尸股东"——哪怕公司快倒闭了也不卖,就怕触发高税率。

(2) 房地产魔法折旧

花100万买栋楼,第一年用会计手法把折旧算成30万。实际租金赚了20万,但账上显示亏10万,不但不交税,还能用这个"亏损"抵减其他收入。

(3) 工资变股权

老板们发现:给自己发工资要交91%税,发股票期权只用交25%。于是高管工资越来越少,股权激励越来越多——这套玩法至今仍是硅谷标配。

这种税制导致:

47%的股票日均交易量不到0.1%,股价严重失真;

企业宁愿囤积现金也不分红(分红按普通收入征税);

催生大批"税基管理大师"——投资水平不重要,避税手段才是核心竞争力


在全民避税狂欢中,巴菲特趁机捡漏:

专买"僵尸股":比如登普斯特农具公司,股价半死不活但资产值钱,抄底控股后清算套现,3年赚356%

用亏损抵税:卖出手上亏钱的股票,抵消盈利股票的税款(当年省了17%的税)

控股当话事人:控股企业后推动分红/回购,把利润包装成资本利得而非企业收入,税率从52%直降25%

薅完税制羊毛后还不忘嘲讽一番,“你们死抱着不卖,最多也就道指的水平”

啧啧啧...


“低基础成本证券”在巴菲特信中的语境应该是指——因成本低廉而被长期锁定、缺乏动态调整的证券持仓。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长期被套的股票”,这类资产本质是一种被动防守型错误。

这种错误在我们投资过程中很普遍,举几个血泪教训案例

比如锚定成本价,10元买入的股票涨到50元后跌至30元,因成本价远低于现价而继续持有。拒绝卖出“亏损的盈利”。或者曾经10元买入某股票,现在5元就死守,却不肯换成当下能涨到15元的其他资产。

比如流动性冻结,持有年化3%的公用事业股,却错过年化15%的AI芯片龙头,资金沉淀在低增长资产中,无法投入更高收益标的。

比如情绪驱动决策,某人2000年以$5买入雅虎股票,经历互联网泡沫后死扛20年,最终退市归零。如果当年置换为苹果(同期涨幅350倍),5万美元会变成1.75亿美元。用“解套心态”替代价值判断。

巴菲特这句话的意思,是想告诉我们,真正的投资要把钱放在能长期稳定增长的资产上,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不是为了省税或贪便宜,把钱锁死在涨不动的股票里——那最多只能获得市场平均收益,根本不是聪明的投资。

真正价值投资者的持仓成本应是当下最优替代选项的收益率,而非历史买入价格。这要求投资者建立动态再平衡机制。

从后续巴菲特的调仓决策中也能窥探出,他对于孤立持有低基础成本证券(如长期被套股票)的解法,比较适合普通人的两种(另外两种比较难实现,持续补仓摊薄成本,前提是优质资产,不然就成无底洞了;买买买,买到控股地位,然后主动介入管理。此策略需极强的企业分析能力与资源整合能力,普通投资者难以复制。)

一是发现错误立即止损

巴菲特在1985年清算伯克希尔纺织业务时直言:

“把资金锁死在衰败行业,就像让泰森去参加国际象棋比赛——我们选择停止支付‘智商税’。”

二是将资金转移至高确定性资产

伯克希尔在2000年网络泡沫破裂前大幅减持相关资产。巴菲特事后总结:

“我们回避科技股,并非因为它们不会改变世界,而是因为我们无法评估其十年后的竞争力。中石油这类资产则不同——它的油井储量、政府垄断地位和分红政策是可测算的。”

巴菲特始终强调“持仓成本是当下最优替代选项的收益率”。2000年清仓科技股、2003年买入中石油、2007年转投金融股,2024年投日本商社,均遵循同一逻辑:

不过,不管是哪种方法,都需要具备深度分析能力,不然没办法判断资产性价比。

如果都不懂该怎么办,我的解法是可借鉴ETF替代策略

将长期亏损股置换为低费率的宽基指数基金(如伯克希尔重仓的标普500ETF),利用市场β收益逐步修复损失。


千万别小瞧指数基金的魅力。狂飙起来收益绝不亚于股票。

今天下午收到了宝子们发来的还热乎乎的喜讯。

其实港股三少我曾多次公开点评,表示看好。

但也会有人赚得到,有人赚不到。

所以能赚到钱的宝子们,小部分功劳归我,大头儿还是归功于你们自己的认知提升。

当大家在ETF投资中尝到复利甜头时,其实已经触摸到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

——用打折价买入优质资产,通过时间发酵实现价值回归。

ETF属于被动投资,低费率天然就能帮我们守住“安全垫”,减少了摩擦成本。

过程中我们又有主动管理,极端波动时勇敢地选择逆向加仓。

再次验证了价值投资的底层公式

——好资产+低估值+长期持有=财富跃迁。

再次恭喜宝子们吃肉!

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ETF投资中磨练的逆向思维、安全边际意识,慢慢转化为个股研究的深度认知——毕竟,真正改变财富层级的,从来不是工具本身,而是工具背后的思维革命。

一起加油!

发布于 2025-05-23 04:49
收藏
1
上一篇:芒格财经箴言第69篇,洞察市场真谛的反向思维之道 下一篇:实用高效补仓攻略,一键计算成本,精准补仓,轻松驾驭追高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