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百年老字号揭秘,迁安县公立钱局的传奇历程
唐山老字号《迁安县公立钱局》是中国河北省唐山市迁安县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金融机构。迁安县公立钱局成立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是中国北方较早的钱庄之一。
迁安县公立钱局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当地的经济活动提供了金融服务,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钱局的主要业务包括:
1. 货币兑换:钱局为顾客提供各种货币的兑换服务,方便了当地居民的货币流通。
2. 存款业务:钱局接受客户的存款,为客户提供资金存储和利息收入。
3. 贷款业务:钱局向有资金需求的客户提供贷款,支持当地工商业的发展。
4. 代理政府税收:钱局还承担了代理政府征收税收的任务。
迁安县公立钱局在经营过程中,秉承诚信为本、服务至上的原则,赢得了当地居民和商家的信任。随着时代的发展,迁安县公立钱局逐渐转型,但其在当地金融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仍被后人所铭记。
如今,迁安县公立钱局虽然已经不再从事金融业务,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依然值得传承和弘扬。作为唐山老字号,迁安县公立钱局成为了当地历史文化的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相关内容:
现代银行出现之前,迁安县的金融由钱局承担。迁安银市始于清末。当时,为适应经济发展之需,资金互通有无,由数家大商号自发组织兴办资金借贷业务,从中提取一定的手续费。迁安商会成立后,商会会长见此项业务有利可图,便报请县政府批准,将迁安银市收归商会统管。因此将银市的办公地点设在商会的院内(东街路北,原财神庙内,今第二饭店处)。商会设专人管理银市,还雇用了两个还俗的小和尚(原财神庙的小和尚),为上市人筛茶倒水,干些勤杂活儿。1912年初,迁安县的工商业逐渐兴盛发展,全县约有100多家大商号。而当时的市面上主要流通的货币是以笨重的银元和铜板为主,使用非常不便,尤其在银市办理大额借贷款时,使用现金更不便,于是迁安商会经当局批准,准许有关商号自印本商号的发行券证一一“帖子”(私票、钱票),俗称钱庄票,也称代用币,在市面流通,与实际货币同值待遇。为管理这项本地的金融事宜,商会在南关路西的一所旧商号(现土产公司大库处)设立了“迁安县公立钱局”。
该钱局设“掌柜”(经理)三人。大掌柜凌兴楼(城南凌庄人),二掌柜蒋维繁(本县滦河南人),三掌柜黄瑞芝(黄纸庄人)。下设帐桌(会计)先生一人,大劳金(店员)两人,还有打杂一人。“钱局"的任务是:审查各商号申请要出的“帖子"有关事宜。并且对商号的“东家”(老板)、掌柜、资金、商品、信誉等进行详细的了解。其中对该商号想要印出多少钱的等价凭证,要求其必须要有同等数量的现金作保障。防止以借出“帖子”虚扩流动资金。据记载,当时全县被批准出“帖子”的商号有:建昌营“公源盛”、建昌营“福昌永”、建昌营“泉生汇”、建昌营“福元号”、建昌营“振昌号”、兴城“永泰昌”、潵河桥“同和兴”、三屯营“公利长”、太平寨“有余堂”、“万聚德”(粮店)、“义顺兴”(杂货店)等30余家。印发钱券(帖子)达数十万吊之多。吊钱为铜钱单位。8个大铜子或16个小铜子为1吊钱(当时的换算价)。“公立钱局”在审查申请出“帖子”的商号各种情况后,认为各种条件合格的就报商会批准。但该商号必须取得“连环保"(担保)方能筹备印制。所谓“连环保”,即是出“帖子”商号,至少要有两户资金力量雄厚的商号或富人担保。作保要有书面合同,言明保人应担负的责任。“帖子"的印制包括:贴面图样、规格设计、钱码数目等,然后交“石印局”制板,最后经“钱局”监印、盖章备案,发给申报的商号,并通告社会,使其在市面开始流通,但“钱局”要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印刷费用由商号负担。“钱局”同时对“银市”的运行也进行管理。每天早上开银市,以铜钱或“帖子”买卖银元,这在当时是一种交易,价码有涨有落,高时每块银元可換40多吊钱,低时仅換20多吊钱,看行情买卖赚钱。“钱局”及时掌握行情,处理各商号间的银元买卖,并处理“帖子”在兑换银元中过户,及其产生的纠纷等问题,保证银元贸易,使“帖子”流通能够正常进行。当时“钱局”的办公舍址是三间院落,有三层正瓦房(实际面朝东),其两层房中间的院落中有两间北厢房(实际面朝南),共计有4间厢房,门房为办公用房,厢房为职员住室,后两层正房为伙房、饭厅、储藏室等,门前挂着“迁安县公立钱局”竖牌子,到民国25年,即1936年经伪县长朱颐奉令废除铜币,以十进位的元、角、分为单位进行交易,随后,“中央联合准备银行”又发行了纸币,迁安实行的“帖子”,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最后由出“帖子”商号兑换成银元和正式纸币而作废了。当时兑换的标准是用25吊钱兑换1银元,或兑换“联合币”1元。在纸币兑换中,原大南街粮店“复顺成”囤积了大量铜币,埋在院内,想待机盈利。但是,解放后被政府依法收购。至此“公立钱局”就撤销了,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




文章/周同年
绘画/赵以松
图片/周同年藏品。
照片
来源:《唐山市文史资料大全》及网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