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国债(凭证式)最新管理办法出台,政策解读与影响分析
储蓄国债(凭证式)是一种国家信用债券,具有安全性高、收益稳定、免税等特点,是投资者尤其是稳健型投资者喜爱的投资方式。近日,中国财政部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发布了关于储蓄国债(凭证式)的最新管理办法。
以下是最新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1. 发行规模和期限:储蓄国债(凭证式)的发行规模和期限由财政部确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发行期限一般为1年至10年不等。
2. 发行对象:储蓄国债(凭证式)面向全国个人投资者发行,投资者可以凭有效身份证件购买。
3. 发行价格:储蓄国债(凭证式)采用面值发行,即投资者购买时按面值支付,到期时按面值偿还。
4. 利率:储蓄国债(凭证式)的利率由财政部确定,并报国务院批准。利率一般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且在持有期间保持不变。
5. 还本付息:储蓄国债(凭证式)到期后,投资者可到原购买网点办理还本付息手续,按面值一次性偿还本金和利息。
6. 挂失与补办:投资者购买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如遗失或损毁,可到原购买网点办理挂失和补办手续。
7. 转让与提前兑付:储蓄国债(凭证式)不能上市交易,但投资者可在发行期间向原购买网点申请转让或提前兑付。转让价格
相关内容:
《办法》所指的储蓄国债(凭证式)即财政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发行,通过承销团成员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的,采用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储蓄国债(凭证式)收款凭证”方式记录债权关系的不可流通人民币国债。
据了解,储蓄国债(凭证式)是中国储蓄国债的首个品种,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中国恢复国债发行以来所发行的国库券。1994年以来,为满足政府筹资需要,中国开始面向居民个人和社会各类投资者发行凭证式国债,采用填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凭证式国债收款凭证”方式记录债权关系,并逐步取代了国库券。2012年开始,凭证式国债仅面向个人投资者发行。2017年,为了便于国债分类管理,凭证式国债正式更名为储蓄国债(凭证式)。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储蓄国债(凭证式)具有安全性高、起买点低、收益较高、变现灵活等特点,深受广大投资者欢迎,为筹集财政资金、促进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投资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过,储蓄国债(凭证式)的制度建设却比较滞后,储蓄国债(凭证式)的业务管理仍不够规范,在具体办理发行和兑付业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损害广大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情况。因此,出台《办法》,完善储蓄国债管理制度体系,为储蓄国债(凭证式)的业务管理提供有效制度保障,有利于从制度层面解决上述问题。
据悉,《办法》共五章、三十二条,主要明确了储蓄国债(凭证式)的概念和范畴、发行方式、发行对象、计息方式、销售渠道等内容,规范了储蓄国债(凭证式)购买限额的设置方式和方法;规定了投资者购买储蓄国债(凭证式)、提前兑取和兑取本金利息的一般情况及特殊情况处理流程;设置了承销团成员在具体办理储蓄国债(凭证式)业务、销售额度管理、手续费收取、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服务等方面的原则、职责权限和禁止性规定等内容。(记者 徐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