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加大流动性支持,开展1200亿逆回购操作,14天期利率下调20BP彰显稳健调控态度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近日开展了1200亿元人民币的逆回购操作,期限为14天,并且将利率降低了20个基点。这一举措主要是为了调节市场上的流动性,稳定货币市场利率,以及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逆回购操作是央行通过向市场购买短期债券,从而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一种方式。降低逆回购利率意味着央行在向市场提供资金时成本降低,这通常会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产生下行压力,进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促进经济增长。
以下是这一举措可能带来的几个影响:
1. "降低融资成本":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企业投资和扩大生产。
2. "稳定金融市场":利率下调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预期,降低金融市场的波动性。
3. "刺激经济增长":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
4. "货币政策宽松":这表明央行正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政策的调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形势、通货膨胀率、金融市场状况等多种因素。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以确保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相关内容:
央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半年末流动性平稳,当日开展500亿元7天期限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与前次持平;同时开展700亿元14天期限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35%,较前次下降20个基点。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表示,重启14天期逆回购是为了配合特别国债的发行,进行流动性调节,防止季末流动性紧张。利率方面,在3月30日7天期逆回购利率下调20个基点后,此次14天期利率也做出了调整。
当日银行间市场各期限利率均有所上行。18日发布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显示,隔夜和7天利率分别为2.123%、2.1%,较上一个交易日上行7.5个和4.3个基点;14天利率为2.096%,较上一个交易日上行26.4个基点;一年期利率为2.285%,较上一个交易日上行1.9个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