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G改革新篇章,高值药品与创新疗法纳入医保,患者医疗负担显著减轻!
DRG(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改革是中国医疗体系的一项重要改革措施,旨在通过按病种付费的方式,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以下是一些关于DRG改革中可能涉及的内容:
1. "天价药可报销":在DRG改革中,一些原本价格高昂的药品可能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意味着患者在使用这些药品时,个人负担的比例将减少,从而降低就医成本。
2. "新疗法纳入医保":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可能会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这将为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同时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
3. "患者就医负担大降":DRG改革通过以下方式降低患者就医负担:
- "控制医疗费用":通过按病种付费,医疗机构有动力控制医疗费用,避免过度医疗。
- "提高医疗服务效率":DRG改革鼓励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增加医保报销比例":对于纳入医保范围的药品和治疗,患者的自付比例将降低。
4. "具体措施":
- "病种分组":将疾病按照诊断、治疗方式、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进行分组,形成不同的病种付费标准。
- "付费标准":根据不同病种的医疗资源消耗和医疗服务成本,制定相应的付费标准。
- "医疗机构管理":对医疗机构进行绩效考核,
相关内容:
医保改革又有新动作了!近日,天津市医保局发布了一份重要文件,宣布从今年4月起试行DRG付费除外支付机制,专门给新药、新技术“开绿灯”。这意味着,患者用上好药、新技术的门槛降低了,医院也不用为了省钱而“束手束脚”。

DRG支付方式大家可能不陌生,简单来说就是“按病种打包付费”——比如做个阑尾炎手术,医保提前定好费用标准,医院省着花就能有结余,花超了就得自己贴钱。这种模式本是为了防止过度医疗,但推行过程中却让不少医院“压力山大”。有的医院为了不亏本,甚至把医生的工资和医保亏损挂钩,逼得医生看病前得先算账,生怕多用了一盒药、多做了一项检查。
好在国家医保局早就注意到这个问题,去年就发文强调不能这么干,还要求给“特殊情况”留个口子,比如病情复杂的患者、需要新药新技术的治疗,可以单独申请医保支付。而天津这次的新政策,正是把这个“口子”彻底打开了。

哪些项目能享受特殊待遇?
天津明确规定三类情况不纳入DRG打包付费:
1. 刚上市的好药新器械——必须是药监部门批准不到三年的,且临床效果比老药明显提升,比如能缩短疗程或减少副作用。
2. 创新诊疗项目——比如新批准的微创手术、基因检测技术,既要技术过硬,还得在医保系统里有“身份证”(分类代码)。
3. 高端医疗服务——比如VIP病房、自费比例超过60%的进口耗材。这类项目虽贵,但患者可以自愿选择,相当于用医保保基本,自费买升级服务。
政策还分两步走:5月底前先解决特需床位费(比如单人间、套间),下半年再逐步纳入药品和诊疗项目。这样一来,医院不用为了控成本拒收重症患者,患者也能更快用上救命的新药,可谓一举两得。

全国都在摸索,北京、浙江已试水
其实,天津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早在2022年,北京就允许企业自主申报新药新技术,符合条件的三天内审批,医保据实报销。浙江则更直接,给使用新技术的病例额外“加分”,让医院多拿医保结算款。
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北京的“单独支付”更灵活,但监管难度大;浙江的“加分制”操作简单,却可能变相鼓励医院多开贵药。天津的政策更像是“混合版”——既给新药新技术独立通道,又用代码和临床效果严格把关,避免一哄而上。
未来看病会更便宜吗?
新政策最直接的好处,是减少患者自费压力。比如癌症靶向药、罕见病特效药,以往可能因为太贵被DRG“卡住”,现在却能通过除外支付快速进医保。此外,医院不用再为亏本发愁,自然更愿意收治疑难杂症患者。
不过也有人担心:高端医疗放开后,会不会加剧“看病分层”?比如有钱人住VIP病房用进口药,普通人只能挤多人间。对此,天津的《通知》特别强调,特需服务必须“物理隔离”(单独区域)、患者自愿选择,且普通病房的医保待遇不受影响。

结语
医保支付改革就像走钢丝,一头要控费用,一头要保质量。天津的除外支付机制,正是在两者之间找到了新平衡。随着更多城市跟进,老百姓看病的选择会更多,负担也能更轻。毕竟,医改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医院“会算账”,而是让患者“看得起病、用得上好药”。
本文信息综合自国家医保局《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天津市医保局《关于建立DRG付费除外支付工作机制的通知(试行)》及《看医界》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