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瑞股份IPO遇挑战,核心产品桥梁支座收入锐减半,前景待考

双瑞股份IPO遇挑战,核心产品桥梁支座收入锐减半,前景待考"/

双瑞股份的IPO过程中,其核心产品桥梁支座的收入出现了显著下降,这一现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以下是这一事件的简要分析:
1. "核心产品收入下降":据公开信息显示,双瑞股份的核心产品桥梁支座收入在最近几年出现了“腰斩”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客户需求变化等因素导致的。
2. "市场竞争加剧":桥梁支座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双瑞股份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同行的竞争压力。在市场需求稳定的情况下,竞争加剧可能导致市场份额的下降。
3. "原材料价格上涨":桥梁支座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原材料,如钢材、橡胶等。近年来,这些原材料的价格持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上升,进而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4. "客户需求变化":随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不断推进,桥梁支座的需求量有所增加。然而,客户需求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公司收入下降。例如,部分客户可能转向使用其他类型的桥梁支座,或者对桥梁支座的质量要求提高。
5. "IPO影响":在IPO过程中,公司需要向投资者展示良好的业绩和增长潜力。如果核心产品收入下降,可能会对公司的IPO进程产生不利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双瑞股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优化产品结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
2. "拓展市场":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份额。
3. "加强

相关内容: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从长江大桥到黄河大桥再到港珠澳跨海大桥,随着中国跨江跨海桥梁跨度不断增大,以及8度及以上高烈度地震区桥梁数量不断增加,桥跨布置和载荷作用等工程技术新发展既为桥梁安全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供了机遇,也是考验。


中船双瑞(洛阳)特种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瑞股份”)专业从事桥梁安全装备、管路补偿装备、特种材料制品、高效节能装备、能源储运装备的研发、制造、销售,主要产品包括桥梁支座、膨胀节、特种材料铸件、吸收式热泵机组及高纯气瓶等。


2024年11月1日,深交所上市委召开了2024年第19次审议会议,冲击创业板IPO的双瑞股份被认定“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但令人诧异的是,截至目前(2025年3月10日)已过去120多天,公司仍未被推进证监会注册环节。


在前期的审核过程中,深交所对双瑞股份独立性及关联交易事项进行了重点问询。尤其是实际控制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集团”),双瑞股份每年对其采购和销售占比都在10%以上。


此外,双瑞股份视创业板为上市目标,但其产品创新性却并不突出,过半核心技术均为基于行业通用技术的优化与改良,少量独创技术的相关指标也领先性不强,恐怕难以激发未来业绩的增长潜力。


撰稿/刘予鹿

编辑/陈屿义



桥梁支座销售收入大幅下滑,核心技术多为行业通用技术改良


随着国家高铁主干网络基本建成,桥梁安全装备产业的市场需求已发生变化,建设重点逐步转向城际、城市等区域轨道交通,沿海、沿江及跨海、跨江通道,山区、震区与经济发达区互联互通等,给桥梁安全装备产业带来挑战。


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双瑞股份营业收入分别为12.62亿元、13.36亿元、16.11亿元、7.43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237.39万元、8551.94万元、10232.09万元、5001.16万元。


虽然双瑞股份经营业绩整体上是增长的,但交易所注意到其桥梁支座产品收入非常不稳定。


2020年,桥梁支座销售收入一度高达5.96亿元,2023年已缩减至2.47亿元,2024上半年更是仅为1.05亿元。同时2020年以来,桥梁支座的产能利用率也是一路下滑,分别为90.23%、73.77%、64.00%、63.69%、45.43%。


基于此,交易所要求双瑞股份披露未来桥梁支座收入是否会持续下滑及对公司的影响,以及,除外部原因外,是否存在行业竞争加剧及公司产品缺乏竞争力等原因。


双瑞股份在审核问询回复中表示,我国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经历了大规模建设期,国家交通大脉络逐渐成型。随着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下滑,桥梁支座产品市场竞争有所加剧。公司通过研发创新投入和生产线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持续提升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发挥竞争优势,不存在产品缺乏竞争力的情形。


然而,双瑞股份的研发实力和产品竞争力真如上述所言吗?


在首轮审核问询函中,交易所就曾要求公司逐项说明核心技术为行业通用技术还是独创技术。


据其回复,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共掌握了12项核心技术,具体如下:


1、桥梁及建筑物高性能减隔震设计技术,细分产品为桥梁支座(国家铁路领域)和桥梁支座(区域快速通道领域),该技术是行业通用技术的优化与改良;


2、舰船用高可靠性膨胀节设计与制造技术,细分产品为波纹管膨胀节,该技术是独创技术结合行业通用技术的优化与改良(该技术的核心部分是波纹,为行业通用技术);


3、高品质不锈钢过流部件铸件制造技术,该技术是行业通用技术的优化与改良;


4、恶劣环境桥梁支座高耐蚀性设计技术,该技术是独创技术;


5、高效吸收式热泵设计技术,该技术是行业通用技术的优化与改良;


6、内壁镜面光洁处理技术,该技术是独创技术;


7、高品质特种钢锻件制造技术,该技术是对行业通用技术的优化和改良;


8、全寿命期智能监测装置设计技术,该技术是对行业通用技术的优化和改良;


9、膨胀节高压大位移自平衡防失稳节能设计技术,该技术是独创技术,主要设计技术是高压大直径大位移补偿、防失稳、自平衡、低能耗等;


10、复杂桥梁系统转体技术,该技术是独创技术;


11、节能型空气源热泵设计技术,该技术是对行业通用技术的优化和改良;


12、膨胀节泄露报警智能监测技术,该技术是公司独创技术。

图片来源:公司对审核问询的回复


可以看到,双瑞股份拥有的12项核心技术中,有7项是行业通用技术的优化与改良,其他独创技术在影响力和重要性方面也未明显超出同行水平。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24 年6月30日,双瑞股份拥有595项专利,且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然而事实上,公司595项专利中105项为与其他方共有专利,2019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高速列车-轨道-桥梁系统随机动力模拟技术及应用 ”项目、2020年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的“具备防抬梁和防落梁功能的双曲面球型减隔震支座”项目,均是与大学、铁路设计院等机构合作研发,而非独立完成。


报告期内,双瑞股份的研发费用分别为 7526.02 万元、7453.58 万元、9714.13 万元、4210.71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96%、5.58%、6.03%、5.67%。同期,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新筑股份、海德科技、航天晨光、应流股份的研发费用率平均值分别为6.33%、6.21%、6.25%、7.40%,各年均高于双瑞股份。


而公司产品竞争优势存疑的另一佐证是销售回款效率变差。报告期各期末,双瑞股份应收账款账面价值持续升高,分别为6.86亿元、8.54亿元、9.43亿元、11.06亿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更是从32.49%上升至51.87%。同时,应收账款周转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各期分别为2.22次/年、1.73次/年、1.79次/年、1.45次/年。


关联交易繁多,实际控制人既是大客户也是大供应商


2021年,双瑞股份与武汉海润工程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海润”)合并重组,即公司以1.82亿元收购武汉海润有效经营性资产包,原武汉海润桥梁建筑经营业务、经营资产、相关人员均注入双瑞股份(新成立武汉分公司)。


然而,证监会现场检查后发现,武汉海润未履行完毕的合同变更实际生产方存在法律风险;武汉海润仍存在对外参与招投标行为;与武汉海润交割后,双瑞股份仍继续租用武汉海润控股股东武汉船机的生产场地。


需要注意的是,武汉海润为国内上市公司中国动力(600482.SH)的全资孙公司,而双瑞股份与中国动力均为中国船舶集团控制的企业。


在问询函回复文件中,双瑞股份表示,“对未转签至双瑞特装的合同,实际履行中,由双瑞特装武汉分公司负责生产、以武汉海润名义交付产品并提供售后服务,合同款项由武汉海润代收后转付至双瑞特装”并且“根据武汉海润与客户签订的产品购销合同及招标文件要求,武汉海润存在被客户追究违约责任的风险”。


据披露,收购武汉海润有效经营性资产包至2022年12月8日的过渡期内,因进入客户供应商名录、合同产品认证正在办理中等原因,存在使用武汉海润相关资质、以武汉海润名义承接业务的情形,共计涉及8项合同,涉及的收入规模、毛利规模分别约为 1807.51 万元、376.15 万元。


此外,双瑞股份的关联交易事项多而庞杂(下图),涉及销售、采购、资金拆借、向关联方承租厂房及设备等。

图片来源:招股说明书


中国船舶集团作为双瑞股份的实际控制人(合计控制双瑞股份 71.07%的股份),近几年一直是双瑞股份排名前二的大客户,各年度关联销售金额分别为1.46亿元、1.90亿元、2.54亿元、1.0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分别为11.53%、14.22%、15.75%、14.64%。


而在前五大供应商名单中,中国船舶集团更是高居榜首。报告期内,双瑞股份向其采购金额分别为1.24亿元、1.39亿元、1.70亿元、0.55亿元,占各年采购总额比例分别为13.52%、14.08%、14.05%、10.33%。


虽然关联交易不是IPO审核中绝对禁止的红线,但双瑞股份对中国船舶集团的采购和销售占比都超过了10%,对公司经营独立性确实构成了不良影响。


另外,双瑞股份在财务规范性上也存在诸多不足。


2019年1月,自然人韩凤军曾代双瑞股份客户天津第一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支付欠款207.94 万元,2020年12月又代客户天津泉州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支付欠款54.95 万元;2021年1月,双瑞股份员工徐辉为客户天津第一市政公路工程有限公司支付欠款12.62 万元。以上275.51 万元属于第三方回款性质,但双瑞股份并未计入第三方回款披露口径。

图片来源:审核问询函


并且,2019年至2022年6月,自然人韩凤军、张宝珠、张丽春等6人累计通过银行转账垫付公司客户相关款项共计 709.19 万元,待公司客户回款后,累计返还给上述自然人 671.28 万元,其余37.88 万元未见相关返还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证监会现场检查过程中还发现,双瑞股份在业务流程管控、固定资产管理、在建工程及员工借款管理等方面也有疏漏。


在IPO审核中,监管层对企业的独立性和合规性一直都十分关注,这关系到一家企业是否具有直接面向市场独立持续经营的能力。而在前期的现场检查中,双瑞股份未充分、详尽披露的种种问题和风险一一暴露,或许这也是公司虽然勉强通过了交易所审核,但迟迟未进入证监会注册环节的重要原因。




声明:

本文素材均来自公开资料,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更多IPO资讯请关注《华财信息》微信公众号。

发布于 2025-05-24 07:13
收藏
1
上一篇:2017年第三季度南昌市客货运车辆同等及以上责任事故死亡情况分析报告 下一篇:2023十大证券APP排行榜揭晓,揭秘证券开户佣金最低至万几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