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解码当下理财产品的新视角
在重新审视理财产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风险与收益平衡":
- 评估产品的风险等级,确保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
- 分析产品的预期收益,判断其是否符合市场平均水平。
2. "资金流动性":
- 考虑产品的资金赎回期限,确保资金流动性满足个人或企业的需求。
- 了解提前赎回可能产生的费用或损失。
3. "产品透明度":
- 检查产品的投资方向、资产配置、费用结构等信息的透明度。
- 了解产品的投资策略和风险控制措施。
4. "合规性":
- 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避免投资非法金融产品。
- 关注产品的发行主体是否具备合法资质。
5. "市场趋势":
- 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市场趋势以及政策导向,判断产品是否符合市场发展方向。
- 关注行业动态,了解新兴投资领域和产品。
6. "专业建议":
- 咨询专业理财顾问,根据个人或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
- 关注理财顾问的专业背景和从业经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理财产品类型,供您参考:
- "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存款、定期存款、理财产品等,风险较低,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
- "基金产品":包括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等,风险和收益相对较高
相关内容:

对银行来说,理财产品成了中国居民财富管理的重要选择。
但是,2018年对银行理财来说是个转折之年。2018年资管新规颁布,要求银行理财产品逐渐向净值化转型。也就是说,大部分资产不再采用成本估值,而应采用市价估值,且理财产品不设定,也不再承诺预期收益率,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如此一来,理财产品的收益要随行就市,市场波动会直接反映在理财产品收益率上,有涨有跌将是常态,银行理财"稳赚不亏"的保底时代一去不复返。原本资管新规要求2020年底完成过渡,但过渡期最终延期至2021年底,等于给了银行等理财机构3年多时间,是为了让30万亿的理财市场逐步适应净值化。
2022年资管新规正式实行,理财市场遭遇真刀真枪的检验,迎来了两次破净潮。一是因股票市场的回撤。2022年3月全市场有3600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为负,破净银行理财产品达到1200只,占比超过13%。二是在2022年最后两个月,受债市波动影响,理财产品再次迎来破净潮。华泰证券统计显示,2022年11月有16641只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回撤,合计占59%;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全市场有4844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占比高达15.62%;2022年12月,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表现更让试图抄底的买家打消了念头。截至2022年12月12日,全市场有34499只银行理财产品,"破净"产品已达5708只,相比较11月17日的1971只涨了189.6%。

其实,金融市场起起落落不是稀罕事,但令人难以接受的还是这一轮风波中,低风险理财产品不再是"稳稳的幸福"。银行理财按照风险等级来划分,可以分为R1-R5五个等级。但在这一轮"破净潮"中,风险较低的R1、R2两个等级的理财产品玩出比股市"更刺激的心跳"。
银行理财产品遭遇滑铁卢,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现实中债券市场下行的直接冲击。银行理财的底层资产大量是债券。《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理财配置债券类资产的比重为67.9%,占比近七成。而2022年下半年债券市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比如防疫政策的优化。2022年11月11日,在官方媒体正式公布二十条具体措施后,当日10年期国债市场大跌0.4%。再比如针对房地产行业的"第二支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支持包括房地产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发债融资"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抬高了市场预期利率,使得债券价格下行。

二是"不再保本"行业格局转变下的"踩踏行情""。由于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打破刚性兑付,不再保本保息,全面走向"净值化"。2022年11月下旬开始,银行理财、公募基金等机构减持利率债、信用债形成"踩踏行情",导致债券价格下跌,银行理财和债基因而净值下挫,引发机构和个人赎回;银行理财和债基只能抛债应对,债市继续下跌,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银行理财经年累月金融空转弊病的集中爆发。在顾客眼中"绝对安全、绝对保险"的银行系统在2022年走下"神坛",如果理财产品的亏损尚可归咎于市场运转中难以避免的摩擦,那么以"河南村镇银行爆雷"为导火索的信用危机则不得不让储户重新审视自己的"钱袋子"。也许河南村镇银行的违规操作是个例,但银行系统将资本从小城镇虹吸到大城市,从个人储蓄账户吸纳到系统内部进行金融空转,却是经年累月的弊病,也是银行理财越来越玩不转的根本原因。

说到底,银行理财产品之所以从爆发到"破净",甚至面临"垂死挣扎",是因为资产新规横空出世后,保本时代成为过去式,银行理财不再是"避风港"。传统银行理财有点类似"包租婆",不管底层资产是否赚钱,银行都将给投资者付息,进行兜底保本。现在的银行理财更像是公募基金产品,投资者将因为底层资产的波动而自负盈亏。而诸多本来求稳的银行理财投资者的心态跟股票散户无异,同样会"追涨杀跌"。面临净值的持续缩水,他们将加速赎回银行理财产品。这时,银行将不得不卖出债券等底层资产应对赎回,那么就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恶性循环:债券下跌一理财净值下跌﹣大面积赎回一卖债应对赎回﹣债券继续下跌。

读王德培先生著作《大国金融》(节选)
免责声明:文章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