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育加法·两年答卷,辽宁大连二十四中全方联动探索立体化实施之路
标题:科学教育加法·两年答卷 | 辽宁大连:全方联动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探索立体化科学教育实施途径
正文:
近年来,科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积极探索立体化科学教育实施途径,以全方联动的模式,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构建科学教育体系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验设备等方面入手,构建了立体化科学教育体系。
1. 课程设置:学校开设了丰富的科学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科学教师,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水平。
3. 实验设备:学校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积极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举办科学知识竞赛:学校定期举办科学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开展科普讲座:邀请知名科学家、大学教授为学生举办科普讲座,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3. 组织科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学实践活动,如科技小发明、科技制作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加强家校合作
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重视
相关内容:
一、内外协同,增加科学教育长度
一是优化课程体系。学校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科学教育课程内容,第一层次是基础性课程,即国家课程。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学科实验课程,构建以“激发学生潜能,引领学生全面发展”为培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提出“一体两翼三层四类”课程设置基本框架。第二层次是拓展性课程,及校本课程。开发《小型机器人设计与编程》《趣味化学》《DNA初探》等20余门科学类校本选修课程,涵盖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电子工程、机械工程、生物工程、传感技术等多门前沿学科知识,提升学生调跨学科解决问题与动手能力。第三层次是提升性课程,即大学先修课程。主要面向在技术领域有特殊才能和发展潜质的学生,借助高等院校的课程资源和专家指导,开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无机化学》等大学先修课程,有完整的选课、授课、考试、学分认定机制,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是改革课堂教学。学校将科学教育与日常教学相融合,使得科学教育内容与理科教学内容相互渗透、融汇贯通,做到科学教育“学科化”。将科学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设定为课堂教学,在课堂中增加科技实践元素。坚持教师与学生双中心,课程与教学双核心,组织与管理双重心,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升级。积极推动全体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知识的获得感,转变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引发学生深度学习,让学科思维在课堂真正发生。学校一方面重视科学教育在各学科中的有效渗透,以科学教师为骨干,以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形式,组织教师分学科、分系列、分层次整理出学科渗透科学教育的知识点,使科学教育在各学科中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学校探索跨学科学习,在更多的课堂中实现多学科融合,组建了包含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多学科在内的科学教研组,定期联合教研,寻求并设计多学科融合的教学节点,开展多学科联合教学实践。
三是丰富课余活动。学校常态化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微课题”研究,孵化科技课题,引导更多学生投身科技创意作品的设计、加工、调试和交流,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将科学教育工作融入课后服务之中,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包含科学教育在内的“1+N”课程,增加学生科学实践的时间。鼓励学生成立各种科技类社团,为学生创造相关条件,支持学生进行科技创作,将每周五第9节课固定安排为社团活动,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社团活动时间。
四是开展课外研学。学校积极联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市科技馆、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常态合作机制,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活动,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亲自动手进行科学实验,与科学家和专业人士交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与大连市普通高中创新实践学校紧密合作,每学年固定组织高二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为期一周的沉浸式科学教育实践学习,学生文化课全部停课,一周的时间全部用于科学课程学习,开设课程包括电子控制技术、工程设计基础、机器人设计与制作、现代农业技术、生物创新实验、物理创新实验、化学创新实验、产品三维设计与制造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课,进行一周的深入学习,最终能对所选学科有深入的了解并且能生成完整的作品或成果。
二、纵深融通,拓展科学教育宽度
一是学科实验常态化。学校全面强化实验教学,积极改善硬件环境,设有独立的科技实验楼,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含各类实验室11间。全面强化实验教学,落实教学装备、实验器材配置标准,全面推进实验教学“强基”行动,坚决扭转实验教学笔试化、视频化和记忆化倾向。开发校本实验操作手册,对课程标准涵盖的学生实验做到应做必做、能做尽做。在常规实验室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善丰富各学科数字化创新实验室建设。
二是科学课程国际化。构建国际化科学课程教学,在全球范围内引入优质师资,在A-level课程体系下开展具有国际视野的科学实验课程,通过针对性、阶段性教学设计探索国际化课程本土化的方法。丰富课程内容,融入国际科学教材中的先进理念,增加国内外前沿研究成果的教学,建立国际化科学知识体系。
三是人才培养尖端化。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科学教育不仅仅满足于“科普”,更注重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学校组建专门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练员队伍,开发学科竞赛类校本课程,面向一部分有学科潜质、有浓厚兴趣、有钻研精神的学生深入系统开设竞赛课程。根据学校的实情和学生的学情,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外请清华、北大、南开、中科大、武汉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入校讲座,平均每学科每学期拔尖创新讲座约18-24个学时;同时组织学生进入清华、北大、南开、武汉大学、大连理工、东北大学等高校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效果突出,近年来学生共获得国际金牌2枚,亚洲金牌1枚,获得国家级金牌83枚,银牌149枚,铜牌116枚,48人入选国家集训队。
三、上下联动,提升科学教育高度
一是向上对接,借助高校提升科学教育层次。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是清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大学中学衔接培养试点基地和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携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全面对接强基计划、领军计划、英才计划、卓越计划、攀登计划等高校人才培养专项举措,确保科学教育尖端计划稳妥落地。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创立“中国科学院大学理科菁英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科实验班”,与高校开展密切互动,充分借助高校力量提升科学教育效果。学校开设“骋怀论坛”,广泛985高校教授、专家、学者进校园,为全校师生进行高端科普讲座,增强师生科学意识,至今已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中科大校长包信和、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张军等两院院士做了88期科学讲座。
二是向内拓展,立足校本发挥科学教育效能。学校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开发卓越课程,构建专题课程群,全面满足学生全面普修、专长深修、竞赛专修等课程需求,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设“三导四学”研究型课堂范式,要求教师通过引导、指导、督导的方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构建“问题引领 任务驱动”模式课堂样态,做精做强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科学教育的育人效能。
三是向下延伸,辐射周边筑牢科学教育基础。学校发挥自身师资优势,向低学段学校及全社会辐射科学教育。通过与大连市新华书店联合开展“明德讲堂”、接待小学初中学生来校研学、组织科学课程兴趣体验与集中研修等多样化活动,全面提升科学教育在全市的普及效果。同时,也与域内初中紧密合作,选派科学教师在初中学校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前置培养,较好地解决了拔尖人才早期甄别选拔与初高中衔接培养问题。
编审:仝选 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