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再出新招,买断式逆回购详解及其用途全解析
买断式逆回购是中央银行进行短期资金调节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它具有以下几个用途:
1. "流动性调节":央行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可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满足金融机构短期资金需求,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2. "市场利率引导":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央行可以影响短期市场利率,进而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3. "资金回笼":当市场流动性过多时,央行可以通过买断式逆回购从市场上回收资金,抑制通货膨胀压力。
4. "政策传导":通过逆回购操作,央行可以有效地将货币政策意图传导到市场,影响整个经济体系。
具体来说,买断式逆回购的操作流程是这样的:
- "央行买入":央行在货币市场上买入金融机构持有的债券,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以约定的价格将债券卖回给金融机构。
- "提供流动性":在逆回购操作期间,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增加了市场上的流动性。
- "到期赎回":在约定的日期,央行按照约定的价格将债券赎回,金融机构需要归还相应的资金。
这种工具对于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调节货币供应量、引导市场利率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关内容:
当日一早,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进一步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
想弄懂此次推出的买断式逆回购,要先搞清楚央行的逆回购是个什么操作。
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不是直接向金融机构“给钱”,而往往通过“借钱”来实现。中国人民银行会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一个期限,让一级交易商再把有价证券买回去。
简单来说,逆回购就是央行主动借出资金,通过从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来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
相较于逆回购操作,买断式逆回购有何创新和特点?
首先,买断式逆回购“买断”了有价证券再行回购或另行卖出的权利。
根据公告,回购标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主流模式是质押式回购,交易中债券押品被冻结在资金融入方账户,无法继续在二级市场流通。一旦出现违约等情形,这种冻结不利于保障资金融出方权益。
“近年来,越来越多海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债券市场,他们更习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买断式回购。”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认为,央行推出买断式逆回购,可以缓解质押品冻结对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监管指标压力,持续提升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国际化水平。
其次,买断式逆回购可减少利率招标中的“搭便车”行为。
此前,在利率招标过程中,一些机构不积极参与投标,而是等待其他机构报出利率后,选择接受较低的利率,从而节省自身成本。这种好似“搭便车”的行为,容易导致市场上的投标竞争不足,无法真实反映资金的需求程度。
此次公告明确,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这意味着,机构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利率投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中标,机构的中标利率就是自己的投标利率。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这样能减少机构在利率招标时的“搭便车”行为,更真实反映机构对资金的需求程度。而且,由于没有增加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中标利率,突显了该工具仅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定位,并不承担央行政策利率的职能。
此外,买断式逆回购能增强1年以内的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
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中,有不少流动性投放工具,主要包括7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1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以及投放长期流动性的国债买入和降准。
“此前货币政策工具箱中1个月到1年期的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较为欠缺,此举将大大增强1年以内的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温彬说,买断式逆回购期限不超过1年,预计将覆盖3个月、6个月等期限,有助于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今年以来,针对流动性管理,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多个新工具:创设临时隔夜正、逆回购操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此时为何又推出一个流动性管理的新工具?
“中国人民银行选择此时推出新工具,预计可更好对冲年底前MLF的集中到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启用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可以有效平滑大额MLF到期引发的资金面波动,有助于保持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
据统计,11月、12月各有1.45万亿元MLF到期,共占目前MLF余额的四成以上。叠加政府债券加快发行、年末现金投放加大等因素,届时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面临较大补缺压力。
降准也是一种增加流动性的方式。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年底前视市场流动性情况,择机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至0.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商业银行被央行依法锁定的钱减少,可获得更多长期流动性。
专家表示,新工具将进一步提升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精准性,更有能力维护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可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