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额存单难抢现象催生“黄牛”代抢热潮,业内人士警示,风险大,安全存疑
大额存单因其较高的收益和相对较低的门槛,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然而,由于大额存单的发行量有限,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导致投资者难以抢购到心仪的产品。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投资者的需求,出现了“黄牛”代抢大额存单的现象。
以下是一些关于大额存单“黄牛”代抢现象的分析:
1. "原因分析":
- "供需矛盾":大额存单的收益较高,但发行量有限,导致供需矛盾突出。
- "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大额存单的发行信息了解不足,难以把握购买时机。
- "便利性需求":一些投资者由于工作繁忙或对网络操作不熟悉,希望寻求代抢服务。
2. "风险提示":
- "资金安全":投资者将资金交给“黄牛”代抢,存在资金被挪用的风险。
- "个人信息泄露":在代抢过程中,投资者可能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
- "违规操作":部分“黄牛”可能利用不正当手段抢购大额存单,一旦被银行发现,投资者可能面临账户冻结等后果。
3. "防范措施":
- "关注官方信息":投资者应关注银行官方渠道发布的大额存单发行信息,把握购买时机。
- "提高风险意识":
相关内容:
大额存单紧俏且额度有限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上周走访多家银行了解到,目前银行大额存单销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线上各家银行手机App上直接发售,另外就是在银行的线下网点销售。据西安某国有行营业部理财经理表示,该行的线上掌银端已经没有额度,线下网点还有少部分额度,但也不多,3个月和3年期大额存单有少量额度。该人士还表示,现在不少投资者表示不好抢,其实还是银行投放比较少的缘故。
根据走访发现,目前国有大行的大额存单利率基本保持一致,1个月和3个月期限为1.40%、6个月为1.60%、1年期和两年期都是1.70%、三年期为2.15%。同时记者还注意到,部分银行两年期及以上的大额存单利率甚至低于同期限定存利率。银行人士表示,事实上,对于银行而言,中长期大额存单属于高成本存款产品。此前,不少银行下架了3年期及以上的中长期大额存单。因为远期端利率下行趋势明显,期限长的产品,对银行来说其实是亏损的。
“黄牛”代抢风险大
在大额存单买到全靠拼手速的情况下,不少“黄牛”开始做起了“代抢”的生意。某平台就出现多条代抢代买大额存单的帖子。帖子内容显示:“出某银行3.65%大额存单抢购方法,抢到概率100%。”
还有媒体近日报道,有“黄牛”表示可“代抢”大额存单,从中收取客服手续费,价格在150元~500元之间,以200元左右的价格居多。但需要客户提供账户、密码等信息,“黄牛”直接在客户账户中操作,利用工具抢单。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大额存单市场呈现出供需紧张的态势,尤其是三年期以上产品,多家银行货架上已难觅其踪,部分银行也对大额存单起存金额和购买资格有所限制,就可能会出现帮忙牵线撮合的“黄牛”。
业内人士提醒,“黄牛”代抢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和资金安全风险。客户支付手续费后,“黄牛”可能不及时交付存单或存在欺诈行为,导致资金损失。
中长期大额存单还要降
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24年6月银行存款利率报告》显示,当月大额存单数量环比大幅下降15.48%,部分银行停发5年期大额存单,3年期发行数量占比上涨10%。由于利率优势明显,个人储户购买3年期大额存单的意愿较强;不过,银行存款成本率仍处高位,息差压力之下,银行需要优化存款结构,压降高成本存款的量价水平,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普遍收紧了中长期大额存单的发行,特色存单也是阶段性发放,大额存单可谓一单难求,预计中长期大额存单发行数量呈下降趋势。
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不断下调定存、大额存单利率,压缩额度,是为了优化存款结构,压降负债端成本,以缓解净息差收窄压力。
替代大额存单的产品也越来越受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关注。华宝证券研报分析指出,流动性较好的日开型非现金管理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其近1月年化收益率仍在2.5%以上,而替代大额存单的封闭式1年~3年期的理财产品,近1年年化收益均在3%以上,高出同期限定期存款利率100BP以上,对投资者而言具备较强的吸引力。
业内人士表示,面对存款利率下行趋势,投资者应调整好心态,做好大类资产配置。若追求稳健收益,可在存款之外适当配置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货币基金以及国债等。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