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一地创新推出教师退出机制,引发热议,校长局长退出机制何时来?
贵州省公布的中小学教师退出机制是为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机制的推出,旨在鼓励教师队伍的活力,让优秀的教师能够脱颖而出,同时也为那些不适合教学岗位的教师提供合理的退出途径。
网友的疑问也是合理的。确实,任何岗位都需要相应的退出机制,以保证整个组织的健康发展。对于校长和局长等管理层人员,同样也需要建立相应的退出机制。
具体来说,校长和局长的退出机制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绩效考核:定期对校长和局长进行绩效考核,包括教育教学管理、学校或区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考核不合格者,将面临调整或退出。
2. 岗位调整:对于不适合担任校长或局长岗位的人员,可以调整到其他更适合的岗位,发挥其专长。
3. 退休制度: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校长和局长达到退休年龄后,应按照规定办理退休手续。
4. 违纪违法:对于违纪违法的校长和局长,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5. 竞争上岗: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竞争上岗的方式选拔校长和局长。
总之,建立校长和局长退出机制,有助于提高教育管理层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当然,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相关内容:
近日,贵州省长顺县印发了教师退出机制暂行办法,其中提到要健全教师考核评价制度,逐步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局面。

对于教师退出机制,很早前就有人提过,但真正实施的地方并不多,贵州长顺县也算是开了一个头。但是对于这个做法,网友褒贬不一,我们来看看:


那为什么网友对教师退出机制反响这么大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教师这个行业涉及千家万户,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很多人更是为老师感到不平,为什么没有校长局长退出机制呢?为什么仅仅针对老师?
第一:教育上有那么多不干活的人,为什么对一线老师实行退出机制呢?
教育上实际是闲人最多的单位,这也是一线老师负担重压力大的主要原因。
首先,目前教育上依然有很多长期不在岗的人员,这些人占着编制,拿着工资却不上班。
其次,教育上还有很多可有可无的单位,比如教育局下属的很多科室,工作量不大,基本上常年都没什么事,但待遇和老师一样。
最关键的是,学校也有很多不上课的人员,比如各个科室的人员以及一些勤杂人员等,这些人工资也不低,工作量也不大。
试问以上这些人员能不能先退出呢?如果这些人都不退出,常年上课的一线老师为什么要退出?难道贡献越大越应该退出吗?

第二:一线老师干的最多,自然出错最多,但不应成为改革的牺牲品。
教育上,一线老师自然是最辛苦的,也是干活最多的,干的多出错的机率自然就越多,所以很多人就把矛头指向了老师。
教育质量低,认为是老师的水平不行;校园霸凌多,认为是老师的失职;学生负担大,认为是老师布置的作业多;学生跳楼抑郁的多,也认为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等等。总之,一些人认为教育的所有问题都是老师造成的,老师就是罪魁祸首,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必须推出教师退出机制,让不合格的老师退出。
但家长、社会就没有一点责任吗?学校的领导就没有任何责任吗?为什么老师必须成为牺牲品呢?为什么不让校长实行退出机制呢?说白了,一线老师的地位最低罢了!

当下退出机制主要看的可能就是成绩,但如此折腾老师,最终害的可能还是学生。
这些年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很多地方都开始了对老师的无限施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末位淘汰制,也是教师退出机制里面最常用的手段。
一些名校常用的做法就是,每年两个学期考试都是倒数第一的老师被调出,有的是老师自己选择学校,有的直接被撵到乡下。这种手段在一些名校目前还在用。说白了,学校不允许你考倒数第一,倒数第一的必须走。
这种考核制度残酷的地方就在于,每年都有老师离开,因为无论怎么考试,每年都有考倒数第一的老师,所以老师们个个都惶恐不安,压力巨大。但这样一来,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也更大了,因为老师们为了成绩,只会更加变本加厉的给孩子们施压。
如此折腾老师,最后害的还是孩子们。

写在最后:
个人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最不应该实行退出机制的,很简单,教书育人的工作最不好量化,因为面对的是充满变数的孩子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人才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为什么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就对老师定性呢?如果以此让老师退出更是滑天下之大稽,只能证明管理者的无能。如果退出机制是一种良性的制度,为什么仅仅针对老师呢?校长局长是不是也应该实行呢?
大家对此怎么看?也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