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退市潮中的逆袭传奇,新三板崛起与市场份额揭秘

A股退市潮中的逆袭传奇,新三板崛起与市场份额揭秘"/

A股退市风云:新三板上的逆袭与占比之谜
一、引言
近年来,A股市场退市制度不断完善,退市公司数量逐年增加。与此同时,新三板市场逐渐成为退市公司的新归宿。本文将探讨A股退市公司在新三板市场的逆袭与占比之谜,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及影响。
二、A股退市公司在新三板市场的逆袭
1. 逆袭原因
(1)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新三板市场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退市公司在新三板市场挂牌。如《关于支持新三板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等。
(2)市场需求:退市公司在新三板市场挂牌,有助于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知名度,吸引投资者关注。
(3)监管环境:新三板市场实行注册制,退市公司在新三板市场挂牌相对容易,监管环境相对宽松。
2. 逆袭案例
(1)中科电气:2018年退市后,中科电气在新三板市场挂牌,通过重组、并购等方式,成功转型为一家专注于新能源材料的企业。
(2)科陆电子:2018年退市后,科陆电子在新三板市场挂牌,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手段,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
三、A股退市公司在新三板市场的占比之谜
1. 占比现状
据数据显示,近年来,A股退市公司在新三板市场的占比逐年上升。截至2021年底,已有超过100家A股

相关内容:

2024 年 A 股退市全景:数量与特征

2024 年,A 股市场的退市进程迈出了极具标志性的一步,退市股票数量达到了 52 家,创下历史新高。这一显著变化,是在 “史上最严” 退市新规的强力推动下发生的。2024 年 4 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沪深京三大交易所也同步修订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进一步收紧强制退市标准,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 ,为资本市场的 “新陈代谢” 按下了加速键。

退市新规主要设置了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交易类四类退市情形。其中,交易类退市中的 “股价低于面值” 成为了 2024 年退市的主流原因。据统计,在 52 家退市企业里,有 40 家属于 “股价低于面值” 的交易类退市,即股票收盘价连续 20 个交易日低于 1 元面值,占比近 77%。例如,曾经的老牌风电企业ST 华仪,在 2024 年 1 月 16 日摘牌退市,成为当年 A 股退市第一股,其退市的主因便是股价长期低迷,低于面值。还有昔日千亿房企ST 泛海、“鞋王” ST 贵人等,也都因股价问题黯然离场。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面值退市成为主流,背后有着多重因素,包括市场价值评估不良、流动性不足和投资者信心缺失等。当公司基本面出现问题,如盈利能力下降、债务负担加重或行业竞争加剧,其股价往往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下跌。股民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感到担忧,就可能会抛售所持股份,进而造成股价进一步下挫。

退市后转战新三板:市场转换

当 A 股股票退市后,并非完全从资本市场消失,其中大部分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三板继续交易。这一市场转换机制,为退市企业提供了后续的股份流通渠道,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退出或继续投资的机会。

退市股票进入新三板交易,首先需要企业向新三板提出挂牌申请,并满足新三板的相关挂牌条件,如信息披露要求、公司治理规范等。一旦挂牌成功,投资者就可以在新三板市场对这些退市股票进行交易。不过,投资者需要开通新三板交易账户,而新三板的开通条件相对较高。创新层要求开通前 10 个交易日日均资产达到 100 万及以上 ,基础层则要求开通前 10 个交易日日均资产达到 200 万及以上,同时都需要具备两年以上的股票交易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达到 C4 及以上级别。这一较高的门槛,使得参与新三板交易的投资者范围相对较窄,交易体量也不大。

从交易方式来看,新三板主要有竞价交易、做市交易和大宗交易三种方式。其中,竞价交易中基础层竞价股票在 9:30、10:30、11:30、14:00、15:00 进行集中撮合;创新层竞价股票则自 9:30 起每 10 分钟进行一次集中撮合 。做市交易需要做市商参与报价,为市场提供流动性。大宗交易则适用于单笔申报数量不低于 10 万股,或交易金额不低于 100 万元人民币的交易。这种多元化的交易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投资者的需求,但相比 A 股市场的连续竞价交易,新三板的交易活跃度和流动性仍存在较大差距。

价格涨幅大揭秘:筛选与统计

在 2024 年退市的 52 家 A 股公司中,共有 12 家公司在新三板的股价较退市时涨幅超过 30%。例如,*ST 未来在 A 股退市时股价为 0.56 元,在新三板挂牌后,股价最高涨至 0.81 元,涨幅达到 44.64%;*ST 商城退市时股价为 0.77 元,在新三板股价涨至 1.1 元,涨幅达 42.86%。

占比计算与深度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12 家涨幅超过 30% 的股票,在 2024 年总退市量 52 家中的占比为 23.08%。这一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退市股票在新三板的表现依旧平平,但仍有一定比例的股票实现了显著的价格上涨,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市场因素。

从公司基本面来看,业绩改善是股价上涨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以 * ST 商城为例,在退市后积极推进业务转型,剥离亏损资产,聚焦核心业务,通过优化运营管理,提高了盈利能力,使得公司基本面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获得了市场的重新认可,股价也随之上涨。公司在财务状况上的好转,如营收增加、利润提升或债务结构优化,都能吸引投资者的关注,为股价上涨提供支撑。

市场预期也是影响股价的关键因素。当公司发布积极的战略规划,如涉足新兴热门行业、开展重大合作项目或有资产重组计划时,投资者会对其未来发展充满期待,进而推动股价上升。假设一家退市企业宣布进军人工智能领域,市场会预期其在新领域的发展潜力,即使短期内业绩没有明显变化,股价也可能因这种预期而上涨 。

此外,主力资金的运作也不容忽视。在新三板市场,由于交易活跃度相对较低,部分有实力的投资者或机构可能通过收集筹码、集中资金优势等方式,对股价进行一定程度的操控。当主力看好某只退市股票的潜在价值时,会大量买入,推动股价上涨,吸引更多投资者跟风,进一步抬升股价。但这种上涨可能存在一定的短期性和不确定性,一旦主力资金撤离,股价可能会出现大幅回调。

尽管有部分退市股票在新三板实现了股价大幅上涨,但投资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三板投资蕴含着诸多风险。首先是流动性风险,新三板市场的交易活跃度远不及 A 股,股票买卖的难度较大,投资者可能面临有价无市的困境,难以在理想的时间和价格完成交易,导致资金的流动性受限。例如,一些在新三板挂牌的股票,可能连续多日没有成交记录,投资者想要变现时困难重重。

信息不对称风险也较为突出。新三板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相对 A 股不够严格,部分企业可能存在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完整的情况,投资者难以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这无疑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难度和风险。比如,企业可能对一些潜在的重大风险或不利因素隐瞒不报,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可能会遭受损失。

企业经营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新三板中的企业大多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经营管理、财务状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盈利能力和稳定性较差,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或经营决策失误,就可能面临业绩下滑甚至亏损倒闭的风险,进而影响股票的价值。例如,某家新三板企业可能因技术更新换代跟不上市场节奏,导致产品滞销,业绩大幅下滑,股价也随之暴跌。

因此,投资者在考虑投资新三板股票时,尤其是那些从 A 股退市的股票,一定要保持谨慎和理性。要深入研究公司的基本面,包括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行业前景等,关注公司的业绩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同时,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例如,关注国家对相关行业的政策支持或限制,以及新三板市场交易规则的调整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股价产生重大影响。

发布于 2025-05-25 08:25
收藏
1
上一篇:多股退市后上演大涨奇观,投资者需警惕炒作游戏风险 下一篇:退市股惊现19连板奇迹!股价从0.18元飙升到0.37元,涨幅狂超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