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资启示录,入手东方集团盈利在望,错买海印股份中途后悔,终至血本无归

股票投资启示录,入手东方集团盈利在望,错买海印股份中途后悔,终至血本无归"/

投资股票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每个投资者的决策都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以下是对您所描述情况的几点分析:
1. "投资决策":您提到入手东方集团后,后悔中途买入海印股份。投资决策通常基于对股票的基本面分析、技术分析以及市场情绪等因素。在决策时,重要的是要有充分的理由支持您的选择。
2. "市场波动":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任何股票的价格都可能因为市场情绪、经济数据、公司业绩等多种因素而波动。即使是一个看起来有潜力的股票,也可能因为市场的不确定性而出现价格波动。
3. "时机选择":在股票市场中,时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即使选择了好的股票,也可能因为买入或卖出时机的错误而影响收益。
4. "风险管理":投资时,合理的管理风险是非常重要的。这包括设定止损点、分散投资等策略,以减少因单一股票或单一市场的波动带来的风险。
5. "持续学习":投资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通过分析失败的投资案例,您可以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为未来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关于您的情况,以下是一些建议:
- "分析原因":深入分析您为什么后悔买入海印股份,是因为股票本身的问题,还是因为市场环境变化?了解原因可以帮助您在未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 "总结经验":从这次投资中总结经验教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宝贵的财富。
-

相关内容:

和初入股市的新手股友相同,刚刚涉足股票领域之时,都是怀揣着赚得盆满钵满的渴望,满心幻想着在某一天能够达成财务自由的美好愿景,正因如此而投身于 A 股市场。

在 2024 年 7 月份这个颇具意义的时间节点,我开启了购置个人历程中第一支股票的行动。在此之前,仅仅是偶尔随意地瞧一瞧,始终没敢痛下决心买入。究竟为何我萌生出购买股票的念头呢?

这就得追溯到三年以前,在我于大学求学的那段岁月。彼时俄乌战争刚刚拉开序幕,俄罗斯的货币贬值态势极为严峻。短短数日之间,人民币兑换俄罗斯卢布的比例从 1:8 一路飙升至最高的 1:22,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产生了抄底卢布的想法。

大致的构想是,于低点果断买入卢布。那时我手头拥有通过自己辛勤勤工俭学积攒下来的 2 万块钱,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妥当完备,并且将此事告知了身边的同窗好友。他们全力表示反对,“你手握这笔钱,还不如去购置期货或者股票。”

实际上,我压根没有把他们的意见放在心上,我拨通了父母的电话,父母同样持反对态度,最终我无奈选择了放弃购买。也就是在不到一个星期的短暂时光里,卢布迅猛暴涨至 1 元人民币仅能兑换 12 个卢布。到了这般地步毫无办法,如果我当时能够果敢地进行投资,想必资产实现翻倍绝非难事。

那么我又为何这般坚定不移地相信俄罗斯卢布将会大幅上涨呢?其实道理颇为简单。首先,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资源,石油和天然气堪称是俄罗斯的坚实底气。那么可能有小伙伴会提出疑问,津巴布韦同样有石油,它的货币为何不见上涨呢?这就得说到第二点了,俄罗斯还具备充足的粮食储备,无论战争如何消耗,都无法改变俄罗斯作为粮食出口大国的重要身份。其次,俄罗斯更是军事强国,在全球范围内仅仅次于强大的美国。这三个方面综合叠加在一起,我坚信俄罗斯货币的贬值仅仅是暂时的现象,着实后悔当初的自己。

言归正传,我购置股票的时候查看了一番发展趋势。当时众多的股票近乎低于一元每股,这其中包含东方集团、广汇汽车、海印股份等等。股票只要低于 1 元,历经 20 个交易日就会面临退市的局面,我揣测大多数上市公司绝不想过早离场,除非他们不再打算从股民身上获取利益。

我投入 1.1 万元自己入手东方集团,当时是以 0.72 元每股的价格入手的,中途出售了几次赚取差价。在 1.1 元的时候我将全部股票售出,心里想着后面这只股票可能会下跌一阵子,但是又不想让手里的资金闲置。于是我将全部资金一股脑地投入海印股份,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海印股份就宣布停牌重组,这情形谁能承受得住。等到它重组失败,便是连续的跌停直至退市。倘若不是被海印股票这般拖着,我购买东方集团,从 0.72 元涨到 3.7 元,直接赚个6倍没有问题。

气得我牙根直痒,原本这笔钱是专门留给东方集团的。为什么会选择东方集团呢?东方集团是当地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必定会给予扶持和帮助。其次东方集团持有民生银行的股份,价值差不多 50 多亿,还有锦州港的股份等等。可以说东方集团具备重新崛起的能力,不至于轻易就彻底倒下。

而海印股份的退市之举这简直就是恶劣的行径,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手中握有相当的家底,却把局面搞得一塌糊涂。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投资务必小心谨慎。

发布于 2025-05-25 15:51
收藏
1
上一篇:海印集团增持承诺未兑现,遭广东证监局警示函,退市非食言理由 下一篇:海印股份增持承诺爽约引监管警示,退市后控股股东再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