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专治不服」,金融创新之路上的勇者风范

成都银行「专治不服」,金融创新之路上的勇者风范"/

成都银行“专治不服”是一句广告语,旨在突出该银行的服务特色和品牌形象。这句话通过使用“专治不服”这一表达,传达了成都银行在面对客户需求时,能够提供专业、高效、坚定的服务态度,让客户感受到满意和信任。
具体来说,这句话可能包含以下含义:
1. 专业服务:成都银行拥有专业的团队和丰富的经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 高效快捷:成都银行致力于提高服务效率,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体验。
3. 坚定信念:成都银行在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为客户提供可靠的支持。
4. 客户至上:成都银行始终将客户需求放在首位,致力于满足客户的期望和需求。
总之,“专治不服”这句广告语体现了成都银行的品牌形象和服务理念,旨在树立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客户。

相关内容:

当成百上千家同业在苦苦挣扎之时,成都银行的“躺赢”,折射出中国银行业的残酷现实。


作者:董云峰

编辑:叶冬


在银行业集体陷入生存压力与转型焦虑的当下,成都银行的生猛崛起堪称一场"逆向革命"。


这家十年前并不起眼的城商行,于近年来实现飞升:总资产突破1.2万亿元,不良率低至0.66%,股价不断创下新高,俨然成为地方银行中的"优等生"。


事实上,从业务结构来看,成都银行是一家很传统的银行,且风险高度积聚于政府平台——放在10年前、20年前,成都银行大概率会排在行业鄙视链下游。



形势比人强。多少从业者的脸都要被打肿了。成都银行的大红大紫,或许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


在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下,政府资源的战略价值依然被低估了,所谓"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不过是锦上添花的点缀。尤其之于地方银行,真正决定胜负的是“投胎”的技术。


这样的现实,何止于银行业呢。


01

转型叙事的崩塌


银行业曾普遍信奉"得零售者得天下"的转型圣经。招商银行以财富管理立身,平安银行押注科技赋能,宁波银行深耕中小企业...


这些转型标杆都在试图证明:唯有摆脱传统存贷利差模式,才能在利率市场化时代突围。


但成都银行的崛起路径却截然不同,该行公司贷款占比高达81.6%,其中政务金融业务占据大头,这是成都银行的特色,也是其护城河。


据财报,从2017年到2024年,在成都银行的各类贷款中,以政务金融为主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余额,从248亿飙升至2819亿,增长超过10倍,占全行贷款的比重接近四成。



早在2018年上市之初,成都银行便提出“大零售”战略和转型业务格局,但这几年下来,其零售银行整体发展缓慢,甚至有所倒退。去年末,成都银行零售贷款余额1387.02亿元,占比18.68%,且零售贷款中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超过七成。


此外,截至2024年年末,成都银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7.10亿元,同比增长7.20%,占营收3.0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当众多同业为转型焦头烂额之际,成都银行主打"政银合作""基建贷款"这类传统武器,实现了ROE连续八年保持17%以上。


试问这样的成绩,谁能不服呢。


02

投个好胎的逻辑


成都银行的命运与成都的城运密切绑定。(城商行30年:城运即命运)


截至目前,成都市国资委通过直接和间接方式累计控制约30.45%的股份,这种背景为成都银行获取政府资源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2016年之后,成都逐渐实现了从二线城市向准一线城市的跨越,基建投资高歌猛进。根据《2025年成都市重点项目计划》,今年成都市编列重点项目936个,总投资26104.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79.6亿元。


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政务金融业务“首站银行”,成都银行通过"拨改租""城市有机更新"等政金合作产品,将贷款嵌入地铁建设、TOD开发等政府主导项目,2024年向成渝地区重大项目信贷投放超3000亿元。


这种"基建依赖症"看似风险集中,实则因财政信用兜底而成为"躺着赚钱"的生意。


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以政务金融为主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不良贷款率仅为0.11%,成为成都银行资产质量的“定海神针”。


只要政务金融风险没有暴露,就可以支撑成都银行的超低不良率,以及账面利润的高增长。


03

打了谁的脸


当成百上千家同业在苦苦挣扎之时,成都银行的“躺赢”,折射出中国银行业的残酷现实。


成都银行的崛起,本质上是中国式财政金融化的微观缩影,其成功或许会令很多国内外银行家汗颜——就像前些年无数唱衰城投债的声音被一次次啪啪打脸。


政信是永远的神。创什么新,转什么型,抱住大腿才是王道。


以往银行业的诸多创新法则黯然失色:不是科技赋能或商业模式变革,而是如何更精巧地嵌入地方财政金融体系。


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终将取决于地方政府信用这张"明牌"何时被重新定价。


当所有银行都挤向政府平台时,地方债务风险与金融体系的捆绑将愈发紧密。要么零风险,要么系统性风险。


一切转型叙事都烟消云散了。


豆包、DeepSeek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布于 2025-05-26 10:15
收藏
1
上一篇:中山证券交易费率解析,是否真的物美价廉? 下一篇:这样计算手续费,是否导致手续费被高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