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海润重组自救方案出炉,拟出售合肥海润及光伏电站资产予独立第三方!
根据您提供的信息,ST海润的重组自救方案可能包括出售其最大子公司合肥海润和光伏电站给独立第三方。以下是对这一可能方案的简要分析:
1. "重组背景":ST海润作为一家光伏企业,在光伏行业面临激烈竞争和市场需求波动的情况下,可能面临财务困境。因此,公司寻求重组自救,以改善财务状况和提升市场竞争力。
2. "出售子公司":将最大子公司合肥海润出售给独立第三方,可能是为了减少公司债务、优化资产结构。合肥海润作为公司重要资产,其出售将为公司带来一定资金,有助于缓解财务压力。
3. "出售光伏电站":光伏电站作为公司主要业务之一,出售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 提高资产流动性,为其他业务提供资金支持;
- 转移光伏电站的经营风险,降低公司整体风险;
- 优化公司业务布局,集中资源发展核心业务。
4. "独立第三方":选择独立第三方作为收购方,可能出于以下考虑:
- 确保交易公平、公正,避免利益输送;
- 引入新的战略合作伙伴,提升公司竞争力;
- 促进光伏行业整合,优化资源配置。
5. "重组效果":通过出售子公司和光伏电站,ST海润有望实现以下目标:
- 缓解财务压力,改善公司经营状况;
- 优化资产结构,提升公司
相关内容:
公开信息显示,合肥海润是以太阳能电池和 组件为主要产品的生产制造公司,其成立于2010年10月9日,注册资本10亿元,公司规划总投资75亿元建设120条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一期年产1.3GW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4.3亿元,建设40条高效晶硅太阳能电池柔性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
在2017年中报内,*ST海润列出了合肥海润等一系列子公司,合计对子公司投资约43.5亿元,其中*ST海润对合肥海润投资10亿元,是所有子公司中最大的。
除了前述可能出售的合肥海润以外,*ST海润手中还有一大批光伏电站,这被外界认为是*ST海润可以出售换取现金流的重要资产。
据官网介绍,公司2011年即启动规模光伏电站的投资开发业务,通过EPC、BT和自持三种形式,目前在全球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开发光伏电站项目超过1.74GW,其中自有项目约0.85GW,合作开发项目约0.202GW,EPC总承包项目约0.684GW。
据官网介绍,海润光伏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江苏省江阴市,是中国最大的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之一,致力于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能源开发投资和光伏能源供应商。目前,公司在国内江苏、安徽拥有五大生产基地,员工总数超过6000人,生产制造业务实现全产业链布局,铸锭、切片、电池、组件的全产业链产能达到2GW/年。
作为昔日光伏巨头,*ST海润在经历过一系列危机后正面临较大退市压力。根据今年1月公告,*ST海润及控股子公司已有4.26亿元的累计银行贷款等债务逾期。其中,流动资金借款共计3.1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敞口共计1.11亿元。
2月1日,*ST海润股价首度跌破1元大关,随后两个交易日连续跌停。2月5日,*ST海润紧急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重大事项,该事项可能构成重大资产重组,本公司股票起停牌。
在此番停牌重组之前,*ST海润曾计划引入辽宁富豪孟广宝为战略投资人,不过其后孟广宝被免去公司董事长,双方爆发一系列冲突。其后,危机中的*ST海润对外宣布,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战略投资者引入事项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并为公司后续经营提供有利保障,但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据报道,*ST海润将与多方进行合作,从而确定最终的重组方,具体合作对象也在不断接触中。有消息称,光伏组件巨头天合光能可能借壳*ST海润。2月24日,新京报记者联系到天合光能,对方否认了这一借壳传闻。
3月4日,*ST海润再发预警公告,经公司财务部门初步测算,预计公司2017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将出现亏损。根据有关规定,若公司2017年度经审计后的净利润是亏损,公司将连续两年亏损,公司股票在2017年年度报告披露后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ST海润今天表示,由于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所涉及的尽职调查、审计及评估工作尚在进行中,具体方案尚未确定,有关各方正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论证,公司拟申请继续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