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为什么不高配银行股?
公募基金在配置股票时,包括银行股在内的所有股票的选择都会基于以下几个考量因素:
1. "行业定位与投资策略":公募基金有不同的投资策略和行业偏好。有些基金可能更倾向于配置成长性较好的行业,而银行股通常被视为防御性股票,其增长潜力可能不如一些新兴行业。
2. "风险收益比":银行股通常提供稳定的分红和较低的风险,但相应的,其股价波动性和增长潜力可能不如其他行业。公募基金在配置时需要综合考虑风险与收益,选择与基金整体风险收益偏好相匹配的股票。
3. "市场估值":在市场估值较高时,银行股可能已经反映了其价值,公募基金可能会选择估值较低的股票以期获得更高的回报。
4. "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银行股的业绩受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的影响较大。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或政策对银行业有不利影响时,公募基金可能会减少对银行股的配置。
5. "流动性需求":公募基金需要保持良好的流动性,以便于满足投资者赎回的需求。银行股可能流动性较好,但公募基金还需要考虑其他流动性要求。
6. "投资组合的多元化":为了分散风险,公募基金通常会投资于多个行业和多个股票,银行股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公募基金不会单一高配某一类股票。
7. "基金经理的判断":基金经理会根据市场分析、行业研究和自身投资理念来决定股票
相关阅读延伸:公募基金为什么不高配银行股?
银行股一季报业绩都已经公布了,六大行的业绩是4跌2增。但是作为价值投资者的公募基金,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一直对银行股没有什么关注,更别提重仓银行股。除了指数基金需要配置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公募基金重仓配置银行股,即便是中国平安也不买自家的平安银行,但是在,却有不少人极力推荐银行股,难道散户比公募基金更厉害!
据浙商证券的一季报数据显示,公募基金低配前五的行业中,排在低配第一位就是银行-2.2%,其次是机械设备-2.0%、基础化工-1.9%、计算机-1.8%和交通运输-1.5%,公募基金为什么要低配银行股呢?
这里以工商银行为例,工行从2021年底的4.01元开始上涨,最高涨到4月25日的7.31元。但是工商银行近三年的业绩增长几乎为零。2022年工商银行的每股收益是0.97元;2023年的每股收益是0.98元;2024年的每股收益是0.98元。也就是说工商银行业绩没有增长,股价却涨上天。如果不是银行股,换做其他股票会这样涨吗?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香港中央结算公司在一季度减持工商银行1.4328亿股;工行上证50指数基金减持1702万股;工行华泰柏瑞300指数基金减持3155万股;建行易方达300指数基金减持1641万股。由此可见公募基金作为价值投资者,早已预测到了工商银行一季报业绩,所以提前开始减持,可为啥散户投资还要蜂拥而上呢?
去年四季度工行的股东总人数是64.46万户,今年一季报的股东人数激增至70.78万户。工行股东户数增长了6.32万户,增长率为9.8%。看来散户的人数确增长了不少,你觉得散户大量增长靠谱吗,为什么指数基金开始减持,散户却蜂拥买入,反正我是看不懂。
有人说那是四大行以前被低估了,那么公募基金难道不知道吗?房地产好的时候,公募基金为什么不参与,现在房地产不好做,散户却大量买入银行股。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不作为投资建议,据此操作,盈亏自负。原创不易,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这样下次可在第一时间收到更新,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