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再起波澜!多方预期调整,降息时间表或推迟揭晓
美联储降息的预期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近期,由于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一,以及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的时间预期出现了变化。
多方推迟时间预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美国经济数据波动:近期美国经济数据表现不稳定,一方面,就业市场保持强劲,但另一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增长放缓。这种数据波动使得美联储在降息决策上更加谨慎。
2.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受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美国经济也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可能会推迟降息时间,以观察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
3. 贸易摩擦: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对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可能会推迟降息,以观察贸易摩擦对经济的影响。
4. 通胀压力:近期美国通胀水平有所上升,但整体仍处于美联储目标范围内。在通胀压力下,美联储可能会推迟降息,以观察通胀走势。
综上所述,多方推迟美联储降息时间预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对于美联储降息的时间预期可能会进一步推迟。然而,具体降息时间还需关注美联储后续的经济数据和政策动向。
相关内容:
我跟踪市场二十年了,眼看着三个月前华尔街还在喊6月肯定降息,现在花旗说要等到7月,高盛更狠,直接踢到12月去了。
这剧情反转也太快了吧,背后到底有啥猫腻?
话说回日内瓦那个改变世界格局的会场,中美经贸团队签了联合声明,说要-降低关税90天-,全球大宗商品交易员们立马开启了抛售模式。
黄金价格duang一下跌了2.3%,铜、铝这些工业金属也跟着跳水。
这操作看着挺迷,其实内涵很深: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觉得中美贸易缓和能大大缓解供应链焦虑。
摩根大通的经济学家立马把美国经济衰退概率从60%降到35%,这数字比啥政策宣言都管用。
标普银行ETF更是突破了特朗普关税战时期的价位,啪啪打脸贸易霸凌政策。
不过,一片乐观声中,亚特兰大联储的GDPNow模型预测却很扎眼,说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速会回升到2.3%,跟一季度萎缩形成强烈对比。
这冰火两重天的数据,正好暴露了美联储的纠结——花旗银行说商品短缺风险下降了25%,但4月零售数据预测只增长0.1%,消费疲软啊!我看了下彭博终端,衍生品市场对美联储9月会议降息的概率定价,从80%暴跌到52%,这波动幅度堪比2020年疫情初期。
这乱糟糟的局面,估计得从鲍威尔那句-等待明朗化-里找答案。
5月议息会议上,他顶着特朗普的压力维持利率不变,当时市场觉得这是-鹰派投降的前奏-。
现在看来,鲍威尔老哥比想象中稳得多。
我仔细对比了FOMC声明,发现-通胀-出现的次数比上个月多了47%,而-就业-相关的少了31%,这暗示政策天平正在向抗通胀倾斜。
更绝的是,中美声明发布后,美联储官员集体出来放风,副主席杰斐逊甚至暗示-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菲利普斯曲线斜率-,这简直是在经济学圣殿里扔了个炸弹!
这政策摇摆的连锁反应已经蔓延到各个市场了。
昨天晚上,两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85%,创了年内新高,这可是经济冷热的体温计啊!但诡异的是,纳斯达克指数也跟着涨,科技巨头们好像完全不care借贷成本上升。
这让我想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格林斯潘的降息决策也是在各种矛盾数据中艰难诞生的。
现在更复杂的是,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制造业枢纽的稳定输出,给美联储制造了-幸福的烦恼-——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长超15%,这确定性的供应链保障,某种程度上让美联储没那么急着救市了。
面对这史无前例的政策迷雾,普通投资者咋办?我跟深圳一个百亿私募基金经理聊了聊,他说的很有启发性:-现在的市场就像在浓雾中航行的巨轮,中美关系是北斗星,美联储政策是罗盘,而中国制造的确定性就是压舱石。
-这比喻太精准了!虽然华尔街还在为降息时间吵得不可开交,但北向资金已经连续18个交易日净流入A股,-用脚投票-比分析师报告靠谱多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全球货币政策博弈中,中国一直稳如泰山。
一些外媒故意带节奏说-中国经济放缓拖累全球-,但我们的外贸数据直接打脸:前四个月对美出口同比增长6.2%,机电产品占比提升到58.7%,这结构优化正是中美联合声明中-可持续经贸关系-的最佳体现。
更牛的是,美联储还在犹豫的时候,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同比暴增42%,这可是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择,是对中国经济治理能力的信任投票!
不过,一片乐观中也要保持清醒。
美国4月PPI数据快出来了,这-通胀温度计-要是突破3%警戒线,可能会引爆市场恐慌。
我查了历史数据,过去二十年美联储有七次在类似情况下做了错误决策,这前车之鉴不能忽视。
更要警惕的是,一些国际投机势力在大宗商品市场搞事情,伦铜库存神秘下降,上海保税区库存却暴增,这种人为制造的供需失衡可能会变成新的黑天鹅。
对普通投资者,我的建议是:别纠结美联储啥时候降息了,不如抓住中国经济的确定性红利。
我在深圳调研的时候,一个新能源龙头企业负责人说,他们的对美订单已经排到2025年了,这来自实体经济的信心比啥投行报告都管用。
不妨关注一下中证A50指数成分股,这些有技术壁垒和市场话语权的企业,在贸易缓和的背景下,估值重塑空间很大。
2024年了,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美联储的利率魔杖终究斗不过经济规律,而中国坚持的开放共赢之路正在重塑全球经贸版图。
那些还在为降息时间吵得面红耳赤的交易员们,或许该听听上海陆家嘴的晨钟——这里每天都有几百亿跨境资本自由流动,这些用智慧和勇气写成的投资故事,正在给出全球经济复苏的最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