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波动冲击理财市场,风云突变下的投资新格局
利率波动对理财市场的影响确实是深远且复杂的。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市场现象:
1. "债券市场波动":利率上升时,新发行的债券利率通常会上升,而现有债券的价格会下降,因为新债券提供了更高的收益。相反,利率下降时,现有债券的价格会上升。
2. "股票市场变化":利率上升可能会对股票市场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更高的借贷成本会减少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吸引资金流向收益更高的债券市场。利率下降则可能刺激经济增长和股市上涨。
3. "房地产市场":利率上升通常会抑制房地产市场,因为贷款成本增加,购房者的负担加重。利率下降则可能刺激房地产市场,因为按揭贷款成本降低。
4. "存款和货币市场基金":利率上升通常会吸引投资者将资金转移到存款和货币市场基金,因为这些产品的收益可能会上升。
5. "消费和投资":利率上升可能会抑制消费和投资,因为借贷成本增加。利率下降则可能刺激消费和投资,因为资金成本降低。
6. "汇率波动":利率上升可能会使本国货币升值,因为高利率吸引外国资本流入。反之,利率下降可能会导致货币贬值。
7. "金融机构的利润":对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来说,利率上升可能会增加他们的净息差,从而提高利润。然而,如果市场对利率上升的反应是负面的,那么这些机构的股票价格可能会下跌。
8. "通货膨胀预期"
相关内容:
嘿,你最近有关注金融圈的事儿吗?那可是热闹得很呐!贷款利率一路往下走,这周几家国有大行也跟着调低了存款利率。降息这事儿,就像朵乌云一直悬在市场上头,闹得人心惶惶。也正因如此,今年理财市场规模那涨势,简直像坐了火箭,到 5 月的时候,“轰” 地一下就冲破 31 万亿大关了。

理财规模 “一路狂飙”,短期产品成 “抢手货”
第一财经的记者费了好大劲儿,从一堆银行理财子公司和普益处,扒拉出来了一些数据。到 5 月 20 号的时候,理财总规模差不多到了 31.3 万亿,和年初比,好家伙,多了大概 1.6 万亿呢!你想想,2024 年 12 月那会,理财规模才 29.68 万亿,这增长速度,是不是相当惊人?

理财子公司里的内部人员悄悄跟记者透露,这里面增长最猛的,就是短期产品,“存款替代” 的效应越来越明显。有个在银行搞个金业务的朋友也跟记者闲聊说,以前啊,现金管理类、纯债类产品那是卖得相当火爆,大家抢着买。可今年不一样了,股市慢慢有起色了,那些加了点权益资产的 “固收 +” 策略产品,也开始在市场上崭露头角,受到不少关注。有些理财子公司瞅准了这个机会,顺势就推出了港股策略的产品。
4 月,理财市场的关键转折点,规模强势反弹
今年这市场,走势还挺奇特,从点位上看,出现了 “股债双牛” 的情况,港股更是一马当先,表现得那叫一个出色。债市呢,在资金紧张的状况缓解之后,也跟着一路往上走,形势一片大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银行理财规模就像被火箭推着,蹭蹭往上涨。
咱们把时间拨回到 4 月,这可是理财市场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一进入 4 月,资金面就开始变得宽松起来,贸易摩擦又带来了不少避险资金,债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整体表现特别强劲。好多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也开启了新一轮降息,这就好比给理财市场打了一针兴奋剂,大量的资金像潮水一样涌进来。银行理财规模迅速回升,眼瞅着又快回到历史高位了。
华源固收的首席廖志明给记者的报告里提到,2025 年 1 月理财规模增加了 0.17 万亿,2 月增加 0.13 万亿,可到了 3 月,不知道咋回事,突然下降了 1.11 万亿,好在 4 月又猛地大增 2.2 万亿。今年前 4 个月,大行理财公司的规模增长得比较稳当,可有些股份行的增幅那叫一个可观。到 4 月末,理财规模排在前三的机构分别是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
再看看不同期限产品的规模变化,5 月中旬,理财总规模突破 31 万亿。其中,每日开放型产品规模大概 11.3 万亿,1 个月(含)以下的产品规模大概 5.9 万亿,1 个月到 3 个月的产品规模大概 2.8 万亿,1 年到 3 年(含)和 3 年以上的产品规模分别是 3.3 万亿和 4.2 万亿。1 个月(含)以下的产品规模增长最快,跟年初比多了 8000 多亿。这说明现金管理类、日开型产品因为安全又灵活,还是很受投资者青睐,比起公募基金的货币基金利率,一般还能高出 30 - 50BP。
利率下行趋势延续,债市前景被普遍看好
往后看,利率下行的趋势感觉是定下来了,各大机构对债市前景依旧很乐观,觉得理财规模还会稳步上升。
渣打中国宏观策略主管刘洁跟记者说,随着人民币汇率压力缓解,下半年央行说不定还会降息。贝莱德基金首席固定收益投资官刘鑫上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也说,中国再次降息 10 - 20BP 的可能性不小,这对债市是个利好。他预计,3 个月以内短端债券利率会慢慢震荡下行,如果降息落地,短端利率可能下降 10BP - 20BP,短债投资者就有获利机会。但长债方面,未来 3 个月,10 年及以上长端利率会在 1.5% - 1.8% 之间震荡(更窄区间是 1.6% - 1.7%)。要是年底降息,长端利率中枢可能降到 1.6% 以下。
5 月 20 日收盘,1 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报 1.325%,10 年期国债活跃券收益率报 1.903%。就目前来看,中美关税局势缓和对债市影响不大。现在机构普遍更看好短债。南银理财研究部负责人王强松跟记者说,中美贸易战缓和加上逆周期政策发力,长端利率想突破前期低点有点难,但在流动性宽松背景下,债市调整幅度可控。操作上,1.7% 是目前 10 年期国债的一道强阻力位,现在长债有一定配置价值,可以趁着调整买入。另外,上周 3 - 5 年利率品种调整幅度较大,考虑到资金面大概率维持均衡偏松,这些品种的配置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权益策略热度渐起,“固收 +” 与港股策略受瞩目
今年以来,理财产品市场不再是纯债策略的天下,“固收 +” 策略越来越受关注。有个股份行个金业务负责人跟记者说:“有些老年储户还是偏爱存款产品,可之前买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的一些客户,开始转向‘固收 +’产品。为啥呢?今年 A 股、港股表现都还不错,市场利率又在下降,这些客户就想多赚点收益。”
不过,好多理财子公司的人都跟记者表示,现在权益资产在理财产品中的占比,一般不会超过 5%,毕竟控制产品波动才是关键。而且,“固收 + 权益” 理财产品的收益差距也比较大。比如说,杭银理财 “幸福 99 鸿益 (双债增强) 100 天持有期” 以 4.84% 的净值增长率领先,跟收益倒数第一的 “固收 + 权益” 公募理财净值增长率相比,差了差不多 7 个百分点。
除了 A 股,今年港股策略在理财产品里也频繁出现。一季度开始,尤其是春节后,DeepSeek 与人形机器人概念大火,把市场科技股行情给点爆了。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表现超棒,一季度净值涨幅分别超 15% 和 20%。5 月之后,港股有所反弹,理财公司赶紧抓住机会推出相关策略产品。像民生理财在 5 月 7 号推出 “荣竹混合沪港深精选一年持有期 1 号”,把产品定位为 R3(中风险)的混合类公募产品,持有期 1 年,业绩比较基准是 2.6% - 3.8%(年化)。这款产品会把不超过 40% 的资产投向权益类资产,重点关注 A 股和香港市场。
实际上,一季度加仓港股的理财产品收益已经明显提升。比如青银理财 “璀璨人生成就系列共享 2022 年 142 期”,一季度净值增长率达到 3.73%,排名第二。这是一款二级(中低风险)“固收 +” 产品,投资策略是以债券和非标资产的票息收益为基础,通过基金持仓增加收益,其中就包括港股 ETF。这款产品在 2025 年 4 月 10 号到期,到期年化收益率是 3.02%。
未来,在利率持续下行的大环境下,理财公司可能会更多采用权益策略,但预计权益资产整体占比还是会保持在个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