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自购潮再起!易方达、中欧、睿远齐聚,抄底良机已至?
基金自购潮通常意味着基金公司认为当前市场估值较低,具备投资价值,因此选择通过购买自家基金来表明信心。易方达、中欧、睿远等知名基金公司纷纷加入自购行列,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原因和您需要考虑的因素:
1. "市场信心":基金公司自购通常被视为对市场前景的乐观态度,可能会吸引其他投资者的关注和跟投。
2. "投资策略":基金公司自购可能是其投资策略的一部分,旨在通过长期投资获取收益。
3. "市场时机":自购潮可能表明市场已经接近底部,抄底时机可能已经到来。
然而,以下是一些您需要考虑的因素:
1. "市场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基金公司的自购决策。例如,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市场情绪等都可能影响市场走势。
2. "基金公司实力":不同基金公司的投资实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不同,自购行为可能反映了其自身的投资策略和风险偏好。
3. "投资组合":自购行为并不代表基金公司的全部投资组合,因此投资者需要关注基金公司的整体投资策略和业绩。
4. "风险承受能力":投资者在考虑抄底时,需要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决策。
总之,基金自购潮可能表明市场已经接近底部,但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需要综合考虑市场环境、基金公司实力、投资组合和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
相关内容: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丁玲
3月16日,国务院金融委专题会议召开,证监会表示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提出包括引导基金公司自购份额在内的多个工作重点。当天A股、港股集体起飞,带动基金业绩迅速回温。超1500只基金涨超4%,18只港股指数型基金涨超20%。张坤、谢治宇、丘栋荣等明星基金经理业绩大幅回血。
与此同时,多家基金公司自购热情高涨,掀起一波基金自购潮。易方达基金、中欧基金、睿远基金等头部基金纷纷宣布将申购旗下公募产品。对此,有观点认为,近期基金公司大规模自购,或已经可以视为市场相对底部的信号。但对于当前是否适合入场购买基金,业内人士则持不同观点。
多家公募宣布自购计划
3月19日,海富通基金发文表示,基于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信心,已于3月18日出资1000万元固有资金申购公司旗下海富通稳健养老目标一年持有期混合型发起式FOF。而就在3月12日,海富通基金已出资1000万元申购上述产品。
除海富通基金外,近期还有多家公募相继宣布自购计划,并且多家公募已是年内二次自购。例如,3月18日,中欧基金宣布将在公告之日起的30个交易日内,使用固有资金自购旗下偏股型基金及FOF产品合计1.5亿元。在完成上述投资后,中欧基金今年以来自购旗下偏股型基金及FOF总金额将达到2.6亿元。

实际上,自上周三(3月16日)以来,已有多家公募发起自购,总金额超6亿元。
3月16日,睿远基金公告称,公司将使用自有资金再次申购旗下基金不低于1.5亿元,并承诺持有时间不少于5年。同日,信达澳银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冯明远公开表示,近期已自购自己管理的产品超百万元。
3月17日,易方达基金公告近日运用固有资金2亿元投资旗下权益类基金及FOF基金。同日,交银施罗德基金、天弘基金也宣布分别以5000万元、1亿元固有资金申购旗下公募产品,持有时间为3年以上、不少于1年。
基金自购相当于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们自掏腰包买基金。那么今年春节过后,基金自购进行得又如何?Wind数据显示,自今年春节以来,出手自购的公募机构34家,自购金额合计约6.65亿元。主要集中在混基,债基次之,股基相对较少;此外,个别公募机构自购了FOF。
公募基金缘何热衷自购?
那么,为何公募基金在当前相继自购?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此,中欧基金总经理刘建平表示,“作为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我们一方面看到了’市场先生’近期的极度悲观,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好公司的投资性价比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当迷雾退去,价值之锚终会回归”。刘建平还提到,在市场寒冷的时候,选择相信好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也选择以实际行动与持有人同行。
川财证券研究所所长陈雳也认为,随着市场前期调整,部分基金重仓的个股重新回到更适合的投资区间,使基金管理人的配置意愿增强,因此通过增加购买基金的方式,树立信心。另外,对于众多基金投资者而言,基金管理人通过增持的方式,进一步体现共同利益,也是提振信心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市场活跃度。
除上述原因外,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近期基金自购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在深圳中金华创基金董事长龚涛看来,由于公募基金在近期表现欠佳,大量集中赎回情况屡见不鲜,使新产品募集成功概率大大降低,为提高产品的募集成功概率,增强基民购买的信心,同时以确保产品达到募集成功的最低标准,因此公募行业会进行自购。
不能盲目将基金自购作为简单炒股择时风向标
基金公司自购热情高涨,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当前是否是入场好时机?在龚涛看来,目前购买基金适合短线炒反弹,不一定适合中期投资。中期由于美联储提前加息,全球通胀预期等因素困扰,股市或将在一段时期内陷入低迷,因此不建议进行偏股型基金的中长期投资。
财经评论员王超也认为,虽然本轮基金自购潮同样出现在一轮市场急跌之后,但和2020年春季相比,两次市场杀跌的背景和逻辑、政策呵护的方式和方向,都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投资者不能单纯地刻舟求剑,认为只要基金出现自购潮时,就是市场大底到来、投资入场的信号。
事实上,通过回测数据可以发现,每当公募基金开启自购潮时,市场有可能就此筑底,但并不是每次都是底。因此,投资者应理性看待基金的自购行为,要更多地把它看做是机构投资者对目前市场具有长期配置价值的、优质资产的估值的认可,而不是盲目地把它作为简单的炒股择时风向标。
评论员郭施亮则持不同观点。“公募大规模自购以及大幅放宽申购信号,可以视为市场相对底部的信号。不过,这并非绝对准确的买入信号,但起码处于相对安全的投资区域,不少明星基金从高位回撤20%以上,有的回撤甚至超过30%,基本上回到2020年3月附近水平。基金净值大幅回撤背后,市场有加速见底迹象,净值回撤速度加快,意味着市场调整周期或会缩短”,郭施亮如是说。(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资料图,图文无关
责编 | 孙绮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