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镜头下的乡愁印记,共筑两岸心灵交融桥

特写,镜头下的乡愁印记,共筑两岸心灵交融桥"/

在晨曦的柔和光影中,一位摄影师静静地站在乡间的土埂上,他的镜头对准了那座古老的石桥。这座桥,横跨在潺潺的溪流上,见证了无数游子的归乡路。他按下快门,为这份乡愁留下一张张永不褪色的影像。
画面中,溪水轻拍着桥栏,仿佛在低语着岁月的故事。桥两侧的柳树轻轻摇曳,仿佛在为摄影师的镜头伴舞。镜头拉近,捕捉到了那棵见证了祖辈繁衍生息的古树,它的枝叶繁茂,根深蒂固,如同这片土地的守护者。
随着镜头的转换,画面中出现了两岸的田野,金黄的稻谷随风起伏,如同一片金色的海洋。摄影师捕捉到了一位农夫在田间劳作的背影,他的汗水洒在土地上,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这是对勤劳的赞美,也是对家乡的深情。
镜头再次切换,聚焦于溪边的洗衣妇女。她们一边洗着衣物,一边聊着家常,她们的笑声回荡在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乡情。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下这一幕幕温馨的画面,为这份两岸的融情留下美好的见证。
画面渐渐拉近,一位老人坐在溪边的石头上,他的眼神望向远方,似乎在回忆着过去的时光。摄影师轻手轻脚地靠近,生怕打扰了这份宁静。老人转过头

相关内容: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题:为乡愁留影,为两岸融情

新华社记者王承昊

“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沙滩……”2015年,台北的一间养老院内,时年24岁的湖南小伙杨正浓跟随一位台湾姑娘,为70多年前的赴台老兵演唱京剧《四郎探母》选段。苍凉的唱腔中,老人们眼泛泪光跟着哼唱,那是被岁月尘封的乡愁与跨越海峡的思念。

10年后,这段《四郎探母》重现于杨正浓执导的纪录电影《日暮·归乡》。影片以6位赴台老兵对故土的魂牵梦萦为主线,用镜头勾勒出一幅跨越时空的乡愁画卷。

初心如炬,步履不停

在与这群白发苍苍的“忘年交”促膝长谈中,杨正浓开始读懂了老兵们的悲喜与牵挂。

1949年,大批军民从大陆来到台湾。在两岸隔绝对峙的数十年里,“回家”一度成为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岁月流逝,他们的存在似乎正被遗忘。

彼时的杨正浓正在台北艺术大学攻读研究生,导师一句“你学电影的,不如拍个纪录片”,让杨正浓有了一种“想为老兵发声”的宿命感。

“如果没有人记录下他们的故事,这些两岸血脉相连的往事将被淡忘。”杨正浓回忆起创作初衷感慨万千,老兵的故事诉说着对亲人的思念、对归乡的渴望。正是这份情感,让他踏上了《日暮·归乡》的创作之路。

然而,一个“穷学生”拍电影,经费短缺成为第一个难题。

为了筹得启动资金,杨正浓带着满腔热情与拍摄小样奔走于多家影视公司,终于遇到同有“乡愁情结”的制片人顾佳凤。她幼时目睹家中长辈与赴台发小重逢时抱头痛哭,这份深埋心底的情感共鸣,让她毅然决定支持这个“不赚钱的项目”。

随后又有8家电影公司相继被打动,不为票房,只为让那些被时光褶皱封存的故事,重新呼吸。

2017年,电影正式开机。此后两年,杨正浓与团队背着摄像机穿梭在全台的养老院与眷村之间。那些正被渐渐遮蔽的个体记忆,在镜头前重新缓缓展开。

杨正浓在台湾台北探望赴台老兵傅德泽(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光影聚情,心底留痕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在胶片转动中,杨正浓始终揣着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人这么注重叶落归根?

他从走访的50余位老兵中选取6位作为主人公:山东的高秉涵、四川的傅德泽、浙江的姜思章、安徽的金英和广东的潘松带、曾奇才。他们代表了数十万台湾老兵群体,拍摄至今,其中3位已相继离世。

老兵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泛黄的家书,在祭祖时用乡音念出族谱上的名字,节庆聚会上突然哼起家乡小调……拍摄过程中,杨正浓深受触动,无数次“泪崩”,“我的手都颤抖不已”。

片中的九旬老兵高秉涵13岁离家来台,数十年来,一张年少时与母亲的合影成为他唯一的慰藉。1988年,他终于回到故乡,但母亲已不在人世,于是他带回了一袭母亲的蓝布衣衫。“我时常用衣袖抚摸自己的脸颊,就像母亲还在一样。”

1991年开始,他不断跨越海峡,将百余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故乡。电影中,镜头跟随高秉涵从台北到徐州,将老兵李存信的骨灰送到了他女儿李秀云的手上。寻父30年终得所愿,李秀云抱着父亲的骨灰在母亲的坟前失声痛哭,诉说着时代的无奈。

这份对故土、对亲人的深情,被杨正浓精心织入电影的每一帧画面。

在艺术表达上,杨正浓尝试用年轻化的语言重构乡愁叙事,加入动画、沙画等艺术处理方式,贴近当代两岸年轻人审美。为使影片更具观赏性和深度,他还在创作中融入了诸多京剧、昆曲等元素作为章节转场。

杨正浓曾将该片分享给台湾同学观看,“大家看完后都很感动,口中念叨着‘没想到’,感慨‘他们的故事不该被忘记’”。

“这正是这部作品最想传递的力量,让台湾青年看见真实历史,触摸到两岸血脉中流淌的温度。”杨正浓说。

杨正浓在台湾屏东拍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乡愁作引,交流启新

10年光阴流转,当年那位牵着手带杨正浓走进养老院的台湾姑娘,已成为他相濡以沫的妻子。

杨正浓妻子的父亲是1949年赴台的贵州遵义籍老兵。这份跨越海峡的乡愁,也在血脉中延续出温暖的回响——2020年,她的大陆侄女凭着一张泛黄的地址条,在宝岛与失联多年的亲人重逢。后来,杨正浓也陪妻子踏上从台北到遵义的千里返乡路。

当镜头里老兵的乡愁,与妻子家族的寻亲记忆重叠,杨正浓意识到这或许就是他的“使命所在”。

“你看,命运把这么多故事堆在我面前,何尝不是一种召唤?做两岸交流,我不做,谁来做呢?”杨正浓笑着说。

如今,杨正浓还在经营自媒体访谈节目《聊得正浓》,台湾各界人士讲述两岸艺术交流的故事。节目每期台湾相声演员、歌手、导演、编剧等,让交流在轻松的对谈中自然发生。

“《日暮·归乡》是起点,不是终点。当我们用音乐、绘画、美食这些‘柔软’的方式交流,会发现彼此的文化根系从未分离。”杨正浓说,艺术作品是连接两岸同胞心灵的纽带。

“乡愁是永不褪色的血脉亲情,希望所有乡愁不再为海峡所阻隔,希望所有乡愁都能找到归途。”他说。

视频剪辑:杨仕彦

发布于 2025-05-28 07:33
收藏
1
上一篇:特写,镜头下的乡愁记忆,共筑两岸情感交融之路 下一篇:最通俗易懂的“打板逻辑”揭秘,掌握后,你也能成为下一个游资大佬!